本报记者彭德倩
才见识土耳其艺术家渊?岳峙在水面上挥毫作画,花鸟灵动,又遇上法国音乐人怀抱木箱,慢摇手柄,旋律轻扬……世博园内探幽览胜,精彩不断。在为来自全球科技、文化亮点击节赞叹的同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侧耳倾听”他们带来的动人故事。
石油馆里,一个特殊展厅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名叫 “当年”——墙壁是用泥夹杂芦苇草糊上的,陈旧的木桌上,摆放着泛黄的报纸、斑驳的头盔和搪瓷缸子;一边床上,是脏兮兮的厚棉被、被踩塌了帮的棉鞋;正对着的小黑板上,白粉笔写下的大字 “霜冻之前要完成工作量”还依稀可见……这里,还原了五十年前大庆油田先驱们奋斗、生活的场景。泥是大庆运来的泥,凑近一闻还有黑土地的味儿,其他东西基本都是当时的原件,似乎采油队刚在这里开完会,拍拍肩头的尘土重新踏上征程。所见、所闻,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对祖国能源事业的一片赤忱、一生奉献。
如果说石油馆里听到了“回忆”,来自丹麦小城欧登塞的故事可说是充满未来感。这个展馆面积仅有500平方米,是本届世博会上最小的展馆之一,却述说着一个自行车轮上的童话——上世纪70年代,当全世界摩拳擦掌发展汽车工业时,欧登塞人从健康和环保出发,“逆潮流”而动,致力于自行车的复兴。展板上大号标出的数字述说着欧登塞人的骄傲:80%的孩子骑车上学,70%的成人骑车出行,连拥有骑车专用安全帽的市民也占到60%。这里的儿童长到两三岁,就被父母抱到没有踏板和车轮的自行车架上,双脚着地手扶车把,寻找平衡感……在“未来自行车”展示处,一辆与普通车没啥大区别的白色自行车令人疑惑,抬头看,是这样一段话:“自行车的结构从它诞生之日起,一路上就没什么大的变化,它原本就代表着未来的设计和未来的生活。”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刻为之自豪,这样的现代“童话”,怎不令人神往。
让我们再回到“现在”。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温哥华案例,每个展厅,都有一位当地居民通过视频讲述各自当下的生活,以及为此作出的努力。曾经,上世纪60年代,政府为了提速经济发展,计划将一条高速公路引进市中心。没想到居民联名要求三思而行,提出此举将破坏原有的居住环境。最终意见被采纳,高速公路计划搁置,大家一致认为,正是这一关键决定,才将温哥华导向如今繁荣、宜居的发展道路,而此后城建规划中更是进一步确定 “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如市中心2/3行程可通过步行、公交直达。在温哥华,这一“人居”理念始终奉行。1986年世博会在当地举办结束后,规划者放弃商业性开发,专门在原址上兴建了三个大型公园,供市民娱乐休憩。
丝丝缕缕,桩桩件件,都是为未来而奋斗的真实记录,一个一个“听”下来,总忍不住微笑和深思。当我们在场馆间奔波时,不妨静下心来,细细体味这些动人点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靠的是科技创新的支撑,是文化底蕴的积淀,也同样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执著。畅游世博,今天,让我们 “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