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 王星 发自上海
德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排队最久的国家馆之一,也是口碑最好的国家馆之一。很多排队数小时进馆参观的游客都曾有这样的经历: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一处宁静的角落,吸引你目光的地面上铺着几块金属砖,砖上有字,旁边的墙上写着“绊脚石”。只要你在这里稍作停留,工作人员就会上前向你介绍这些镶嵌在地面的石头,暂时牵绊住你的脚步。
记录着沉重的历史
《绊脚石》,德国艺术家昆特·德姆尼西创作的一件艺术品,将镶有黄铜片的石块铺设在人行道上,黄铜片上刻有犹太人等纳粹遇难者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出生和死亡日期。这件艺术品很小,长宽高都是10厘米;这件艺术品很大,25000块绊脚石遍布在以德国为主的欧洲8个国家562个城市的街道上。
“我们特意将这个和德国历史有着密切联系的作品放进德国馆,并把它安排在一个非常普通的位置上”,德国馆创意总监何德林先生说。因为,在德国的城市里,人们也会像在这里一样,在马路上行走时不经意地与历史邂逅。
“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一个家庭16口人有14人死在集中营,活下来的两个申请绊脚石。14块石头静静的铺在地上,那就是四代人14条生命。”6月19日,到访上海的昆特·德姆尼西在德国馆接受了记者采访,在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他回忆了最打动自己的绊脚石。
跪下来才能看清名字
“当一个人的名字被忘却时,这个人才算真正被遗忘”。这句源自犹太法典的话为艺术家昆特·德姆尼西带来了灵感。他希望历史不仅在博物馆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触碰到,通过街道上的绊脚石,让德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铭记历史。
德姆尼西介绍说,绊脚石计划没有接受任何官方资助,完全通过捐款完成。只要出资95欧元,就可以铺设一块这样的石头。一般是纳粹受害者的亲人提出申请,证明受害者曾在某个地方居住,德姆尼西证实情况属实后就制作绊脚石,并铺设在受害者曾居住地门口的人行道上。
铺设绊脚石需要征得当地政府的许可,绝大部分城市都支持这一计划,“大城市里只有慕尼黑不允许铺设绊脚石。”德姆尼西说。记者了解到,慕尼黑市长和一些犹太人团体反对绊脚石,认为这一做法对死者不尊重。
在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德姆尼西认为这些反对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认为遇难者的生命已经被纳粹践踏,他们的名字不应再被铺在街道上继续被行人‘践踏’,而我说,绊脚石铺在地面上,你需要跪下来才能看清上面的名字。”德姆尼西说。
此外,一些居民也对自家门口铺设绊脚石有意见,德姆尼西说因为街道是公共场所,政府已经同意,个人没有办法干涉。相反,在慕尼黑,则是政府不同意铺在街道上,德姆尼西就和一些居民协商,将绊脚石铺在居民拥有的私人土地上。
绊脚石得到认可
从1993年在科隆铺设第一块,到1997年正式开始绊脚石计划,并和政府协商,再到2000年绊脚石计划终于成为合法的艺术项目,如今,绊脚石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特别是德国青年。
“10年前第一次看到这种石头,我还不太明白什么意思,问了朋友才知道。”德国馆工作人员菲利普说。他是一个大学生,今年25岁,来自汉堡,学习中文4年,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徐立行。6月19日这天他负责讲解绊脚石展区。他告诉南都记者,他认识的所有朋友都支持这个计划,因为“这些历史、这些名字不应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