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执委会副主任称看馆差异是游客急心态反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3日 07:38  新闻晨报

  □特派世博记者 周 凯 韩小妮 苏州报道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二场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昨天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就一些热点问题,本报专访了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世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等与会人士。

  世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再过40多天,情况会有更好改观

  “中西方游客看馆方式上的不同,到底是文化上的差异,还是文明程度上的差异?”昨天论坛的交流时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四的学生湛玲向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提出了自己1个多月来的困惑。

  作为上海世博会海地展馆的工作人员,湛玲感受到中西方游客参观时的差异:“我们中国游客似乎是在感受气氛,大多数人看馆时比较匆忙、浮躁,而外国游客则仔细领略展馆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湛玲的感受得到在场许多人的认同。对此,周汉民表示,中国是第一次办博,出现许多问题非常必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第一次办博,人们趋之若鹜,猎奇心很高;二是人们准备不足,对各国的文化、习俗了解得不够;三是人们对于文明的敬畏心不够。“这并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不是文明的失落。反映的是人们很着急,很想认真地看一看。这种心情还是好的。”

  他乐观地表示:“世博会刚刚走过40多天。相信再过40多天,情况应该有极大的改观。我也相信,我们本来不具备的许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试运行时各个展馆前拥堵的现象现在已经得到改善,人们学会认真地排队,且可以忍耐数小时。我希望这届世博会能让人们在相互感知、相互教育下提高素质。”

  作家王蒙:老城更新,要留下“古韵”

  “别急着都更新了,留着点吧。”在昨天的论坛上,当被问及对于苏州的古城保护和文化更新有何建议时,作家王蒙如是说。

  他表示,自己很喜欢苏州这座城市,尤其是评弹艺术。“就在我登机前,还在电脑上听盛小云的评弹。人怎么能说话这么好听呢?也只有苏州人可以。”王蒙的称赞赢得了现场苏州记者的掌声。

  王蒙自嘲说:“可能是因为我年纪大了,听到文化更新,总觉得吓一跳。”他介绍了自己几个月前去绍兴沈园的经历。“维护如新的沈园很漂亮,杜鹃花如此鲜艳。整个庭院看起来就像是以前大款金屋藏娇的地方。可惜没有了昔日破败的神韵所带来的哀伤,已经读不出陆游词中表达出的那种感觉。所以说,苏州的建设不妨慢一些,让苏州更像苏州。”

  保罗·安德勒:保护文化,要敢于将其置于危险中

  在中国,人们对于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勒的作品并不陌生。被国人称为“巨蛋”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具有“白莲花般美感”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海鸥”般展翅欲飞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些极具想像力又带有浪漫色彩的建筑均出自这位大师之手。

  昨天的论坛上,安德勒以《现代建筑与历史城市保护》为题发表演讲,指出保护城市文化要敢于将其置于危险之中。他解释说:“这就好比你有一块黄金,如果‘冒险’使用它,使用得好你会更富有。如果为了保护它而把它埋起来,反而有可能失去它。”

  文化传承不能单纯地保护

  面对记者,安德勒语速缓慢,时而严肃地沉思,时而露出微笑,常常使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难怪他享有“建筑诗人”的美誉。

  安德勒指出,在文化传承方面,单纯的保护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创新。“如果仅仅是保护文化而不让它发展,它将逐渐衰落。”他说,“要相信你的文化,相信它能够解决新的问题。让文化面对挑战,可能有失败的风险,但也有可能成功。”

  对于如何对待历史建筑,安德勒认为:“需要考虑的是尊重。尊重并不意味着限制,就像你尊重父母,但不会限制他们的生活。要考虑人们的态度,有些建筑本身并不是很出色,但人们很喜欢它,已经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那就需要保留。因为它有社会的重要性。”

  而对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安德勒表示,如果在它的周围都是古建筑,那一定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沟通。

  最喜欢法国馆和中国馆

  在世博园区,有许多展馆同样出自建筑大师之手。当被问及喜欢哪些展馆的建筑设计时,安德勒表示,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世博园里有许多设计充满想像力的建筑。也许我不得不说,我最喜欢法国馆。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馆。”他笑着说,“当然,我对英国馆和西班牙馆都非常感兴趣。”

  作为东方艺术中心和浦东国际机场的设计师,安德勒来过上海多次。他表示,上海有许多地方将新旧建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比如苏州河畔的艺术区域。他还特别提到了“1933”:“曾经的屠宰场现在变成了创意中心,艺术画廊林立。我去过那里,感到非常有趣。”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观博应学会欣赏各国多元文化

  在全国两会中因仗义执言而被称为“葛大炮”的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昨天在论坛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参观世博会不能光看热闹,而应学会欣赏各国多元的文化。

  看世博更是向世界学习

  随着世博客流的增加,一些热门馆继续升温,沙特馆最高峰时甚至要排队10小时。葛剑雄说,这虽然证明大家观博热情比较高,但也说明部分游客还停留在看热闹的状态。“看世博不是看热闹、看科幻,而是看我们未来的生活,并且向世界学习,学会欣赏各国多元的文化。”葛剑雄表示,20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展馆齐聚上海,这样的机会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既然如此何不静下来心来好好看看那些可能没机会去的国家展馆呢。

  “公租房”选址可考虑园区

  “上海选择浦江两岸建设世博园区,其实就是与城市更新的很好结合,一些老厂房因此焕发生机。”葛剑雄说,城市更新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外力,而大型活动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契机。

  葛剑雄建议,在世博会结束后,不妨将部分老厂房作为永远的工业博物馆加以保留,刚刚亮相不久的上海“公租房”方案在选址上也可以考虑世博园区。

  申遗最应听当地市民意见

  葛剑雄说,现在有些城市对申请世界遗产很热衷,甚至有些“假民俗”也想傍上世界遗产。“其实,每年中国能成功申遗的项目极其有限,只要文物保护得好、文化得以传承,又何必斤斤计较那个名头?”“如果把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就扭曲了申遗的目的。”葛剑雄认为,一个城市的更新与发展,最应该听取的意见来自当地市民,因为城市终究是要住人的,人才是城市的主人。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上海世博展馆之多留下深刻影响

  茶歇的间隙,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身边突然围上一群“粉丝”。他们不知从哪里“变”出渡边的著作请他签名。而佩戴淡粉色领带的渡边也不知从哪里“变”出绿色毛笔和墨汁,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位在论坛现场人气颇高的嘉宾以《城市更新与人性复苏》为题,探讨了在日本大城市与小城市或农村观念差异日益扩大的问题。

  渡边举例说,在日本,来自小城市的父母从有限的收入中拿出可观的部分供孩子去大城市读书、工作。当孩子在城市建立家庭,就不再愿意回到农村。父母则被留在家乡,与自己的孩子、孙子渐行渐远,只能与孤独为伴。“我喜欢写人性,了解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他说,“制造工艺可以传承,但是人的许多特性与1000年前没有任何变化。”

  对于本次论坛所讨论的“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渡边表示,城市化是时代的潮流,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方式。它与文化传承并不矛盾。“昨天我逛了苏州的平江路。听说这条街有800多年历史,也保存得很好,氛围不错。”

  渡边介绍说,早在4月23日上海世博会试运行时,他就曾造访过世博园区。由于行程较紧,没有进馆参观。但上海世博会的规模之大、展馆之多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中国文化创新须保留自身特点”

  “中国文化在创新时必须保留自身文化的特点,否则就可能被另一种文化所湮灭,所消灭。”昨天,我国著名外交家、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很多城镇像一个模子刻出

  沙祖康不但游历过很多国家,也对国内的人文地理很熟悉。“以前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城镇都有各自的特点,现在我走过很多地方,却发现到处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非常可惜。如果全国不分南北,世界不分东西,那这样的城市文化还有什么意义?”

  在沙祖康看来,我国确实需要城市化,不能永远生活在过去,但在文化创新过程中,仍然应该保留自身文化的特点,否则中国的文化就可能被另一种文化所湮灭,所消灭。

  “角色转换”有时很痛苦

  沙祖康曾在裁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奔走,如今则要站在更超脱的立场来协调各国直接的关系,他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角色转换”的呢?

  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沙祖康笑着说:“我的回答概括起来是两个字:纪律。”他解释说,所谓纪律,就是指奉公守法,模范遵守联合国的各项规章制度,中立平衡地反映每个国家的利益。“这当然需要心理上的调整,有时我也很痛苦,尤其在做自己个人不赞同、但又必须做好的事情。”沙祖康说,“不过在联合国任职3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我是称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也是另一种为国增光的方式。”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