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丹麦馆长受邀写作上海高考作文 讲述小鱼童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8日 16:47  新闻晚报

  高考语文作文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上海语文作文题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大,能考验出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内涵丰富。在这里,我们请上海世博会“总管家”、世博会丹麦馆馆长和沪上一些名师进行同题作文。

  世博会就是你对大鱼的畅想

  □作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管家”(总体项目管理负责人)、同济大学博导 乐云

  世博会是个童话,你把小鱼放回到河里,耐心等待,时间这个“实体放大镜”就会把大鱼回赠给你。

  我们的世博会也是这样的一种理念,一种愿景。当你把不够尺寸的小鱼抛回河里的时候,你的大脑里对大鱼的畅想,就是我们的世博会蓝图。只不过,我们把“大鱼”具象化、实体化了。

  比如世博会期间各类重大活动的主场地,“宝钢大舞台”就是利用上海第三钢铁厂特钢车间旧厂房改造而成。在开发过程中,设计师们对原有设施进行了利用与保留,从而努力保护和延续好城市历史文脉,减少建设投资。园区内保留和改造利用建筑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近六分之一。

  再比如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它就是无数条“小鱼”的汇总。按照世博会的惯例,这类展馆通常都是临时场地,在世博会闭幕后就会拆除,不过,上海还是选择了永久保留。去过实践区的游客都会感慨,那里才是最能直接体现世博会主题的场馆,能够让我们提前感受未来城市的模样,无论是里昂馆、汉堡馆,还是蒙特利尔馆、大阪馆,都体现了宜居、节能、低碳等发展理念,有的展馆甚至做到了零碳!这些理念都是我们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

  不仅是丹麦人,德国人也很会谱写童话。你知道吗?德国汉堡案例的“被动屋”体现了当今最主流的节能住宅形态,保温墙、三层隔热玻璃等 “被动节能技术”都代表了目前“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最高水平,其能耗仅为普通住宅建筑的10%。

  在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园区内,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智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如何应对城市挑战。这是一幅未来城市的绝美画卷,各国展馆不是冷冰冰的房子,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情感。

  我们中国也一样有很多不逊于西方故事的神话传说,一样也体现了古人对长久发展理念的原始畅想。西方建筑以单幢建筑的被动式节能为主,通过隔热、降耗、强调零能耗;而中国馆是开放式的,“东方之冠”斗拱斜角的角度正好是夏天太阳的斜角和冬天太阳斜角之间的角度。这样一来,夏天整个屋顶会落下一片阴影,所有排队等候的人都会处在阴影中间。而冬天的时候,所有阳光都能透进来。如果那时你的背上感受到一缕温暖的阳光,你要感谢中华智慧。中国馆就是看古老智慧和高科技的结合,这是中国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思路之一。古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今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复兴了这一古代智慧。

  世博会是个寓言,只要你给大自然足够的爱护,大自然就会用她无穷的能量馈赠你、回报你。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憋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等鱼儿长大

  □作者:光明中学语文老师 李新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看到这则材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跟鱼有关的故事,说暴风雨过后,有许多被卷上岸的小鱼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无法回到大海。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将小鱼捞起,并使劲扔进大海。路过的男人忍不住说: “孩子,这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男孩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要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面回答,一面捞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那就是每条小鱼都在乎。它们在乎什么呢?在乎回归大海慢慢长大。长大了干什么呢?长大了还是被人捕上来,被人宰杀吃了。由此我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那个狂人猜想他的大哥和那位医生是同谋,都是吃人的人,等养肥了再吃。鱼也是这样,小鱼固然不好吃,肉少,放回河里,等长大了,养肥了,再供人好好地吃。说白了,还是人为了自己,与鱼何干焉?

  人为了自己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天地万物有许多是供人来吃的,一开始是果腹,后来就是品尝,这便具有了美学价值,那供人吃的东西便成为美味了。但一个人若是光为了自己享用山珍海味,而不顾别人,不顾子孙后代,那就不对了。鲁迅在 《拿来主义》中说: “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下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杯冷炙做奖赏。”所以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己荣光,要为子孙后代考虑。我的家乡是煤城,但那地下的煤基本掏空了,有的矿区成为茫茫的湖区,据说可以在里面养鱼,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没有了,真不知道我们的子孙后代还依靠什么。

  孟子说: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后面的话是:“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拿着斧头按照季节进山林砍木材,木材是使用不尽的。可我们只顾眼前利益,乱砍滥伐,那就是路易十四了, “今后洪水滔天,与我何干?”那是多么自私的短视症!于是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殃及生命,给子孙后代造成无限损失。所以我们提倡要可持续发展,凡事不能做绝,要留有余地,把小鱼放归河里,等鱼儿长大,我们、他人,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吃到美鲜的食品,永远幸福,但要切记一条:河流不要污染。

  不是花开一日,而是春意融融

  □作者:丹麦馆馆长 StineGuldmann

  丹麦人钓鱼时有个规矩:把小鱼放生,这样它们有机会长成大鱼。

  这一垂钓规则充分反映了丹麦人注重长期发展而非拘泥于短期利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显见得这一主题聚焦于城市的未来。在人类历史漫漫长途中,再没有比关注未来更重要的事了。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也使全世界都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设计出宜居城市。

  换句话说,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我们乐意和大家分享丹麦人根深蒂固的城市发展理念,那就是,人们可以生活在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城市中,且城市的繁荣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丹麦馆有一个名字,叫作“Welfairytales” (童话家园),它浓缩了 “福利”和 “童话”两个词。如今的丹麦是一个富裕的发达国家,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不过,在 “童话家园”里,我们想告诉大家,福利并不等同于尽可能快地发家致富。

  过上人性化、环保的生活是一种机缘。在 “童话家园”里,大家可以看到丹麦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我们努力在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福祉间寻求平衡,并且我们做到了;我们尽可能全面照顾到个人幸福和全球影响,因为我们明白所有的行为都要对历史负责。

  在白色螺旋形的丹麦馆里,所有的参观者都有机会尝试可持续发展的丹麦城市生活,可以体验丹麦人是怎样居住、生活的。正如要品味丹麦的城市风光,游客最好步行或骑自行车一样。丹麦可是一个自行车之国呢!骑自行车既健身、又环保,何乐而不为。丹麦馆有200辆自行车等着大家来骑!除此之外,大家还能在屋顶享用丹麦传统的美味野餐,让港池的清水漫过你的脚趾——就像居住在哥本哈根的丹麦人常做的那样。对丹麦人而言,大海是非常重要的休闲胜地。经过多年努力排污,如今在丹麦很多城市的海港,人们可以欢乐地游来游去。

  在心怀未来、保护环境的同时,人类依然能建造出宜居城市,不是花开一日,而是春意融融。所以,还是耐心等鱼长大吧,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在它如此幼小时就饥不择食。

  (记者 朱蒙雪 杨玉红 李征 译)

  要有“前瞻意识”

  □作者:育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李强

  如果说丹麦人的 “钓鱼术”让我钦佩的话,那么孟子的 “生态理念”更让我肃然起敬;如果说丹麦人的行为还只是 “小技”的话,那么孟子的言语简直就是治国的英明 “方略”。

  “一网打尽”式的捕鱼是人类自我 “戕害”的 “短视行为”,这种“行为”,让 “行为人”虽然眼前获得了莫大的 “过瘾”的 “快感”,但是尝受未来 “没有鱼吃的灾难”却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这样,人们为什么还会 “短视”呢?

  其实,人的 “短视”行为,是有复杂的心理驱使的。

  地球上这么多 “捕鱼人”,有几个不明白像这样 “捕下去”未来 “没有鱼吃”的窘困,但是照样 “数罟”入 “洿池”。为何如此呢?以我推测,他们只是想: “我”今天捕到的小鱼,如果 “放回河里”,明天就是 “他人”的了,与其让明天的 “他人”获得,不如我今天先 “享用”——从 “自我”出发,是产生 “短视行为”的原因之一;别人都在捕捉 “小鱼”,干吗要我去 “放掉小鱼”呢?靠我一个人的“行为”行吗?与其自律自制,不如模仿他人——盲目的 “从众心理”,也是产生 “短视行为”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这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 “前瞻意识”,也就成了告诫世人的名言。

  “前瞻”的关键是 “前”。这里的 “前”有时间上的 “有限”与 “无限”,有利益上的 “自我”与 “他人”。

  今天,人类似乎已经开始清醒,开始警觉。不久前人们还在 “哥本哈根”讨论、商谈,想通过 “一纸文书”来约束、规范人类的 “捕鱼”行为。

  但是,事实上,所有在讨论、商谈桌子前就座的人们,只会从 “有限”与 “自我”出发考虑问题。君不见, “人类利益”被 “国家利益”所左右, “世界利益”被 “集团利益”所支配。人们对于 “放回河里”的“鱼”的尺寸大小、数量多少、时间长短、放回地点等问题的讨论和商谈,喋喋不休、滔滔不绝。

  我看见,哥本哈根的机场有这样一幅宣传画,画面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旁边一行大字: “对不起,当初我们本能阻止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发生……但我们没有那样做……”我也看见,那位斐济女孩在会议上声泪俱下地讲述着她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台下听讲的人偷偷擦去眼中泪水的镜头。

  既然我们已经可以预测我们明天“没鱼吃”的 “灾难”,我们却又不愿为制止这种 “灾难”把小鱼 “放回河里”,人啊!往往多么地不可理喻。

  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矿资源、水资源……这一条一条的 “大鱼”、“小鱼”正在被我们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捕捉”殆尽,我们的子孙将来在 “祭奠前人”时,只得可怜地 “磕头”略表心意而已了。

  真要感谢这可敬的孟子先生的“前瞻意识”,如果没有他两千多年前的 “数罟不入洿池 “的 “治国方略”,也许我们今天的人根本不可能 “鱼鳖不可胜食也。”

  把祖先传下的土地传给子孙

  □作者:中学教师、新浪网友 杨名华

  “我们今天享用的土地是我们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我们的祖辈如是说。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万顷良田,千里沃壤;我们才能从土地那里收获黄灿灿的稻麦和沉甸甸的大豆高粱;我们才能吃到喷香的米饭和松软的面包。

  可是我们还像我们的祖辈那样珍惜脚下的这片土地么?丹麦人钓鱼的时候还不忘了带尺子,深知不可“焚林而猎,涸泽而渔。”我们许多地方一再地上演着为取金蛋而杀掉母鸡的悲剧,更可悲的是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这是对子孙的掠夺。

  我的老家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湘西山区,去过张家界的人对那里的奇峰异石一定会流连忘返。由于是丘陵地带,耕地资源尤为珍贵。我的家就位于一处山头,山上总共不到五十口人,人均水田只有八分。春节回家,发现不大的山头居然有四家采石厂,亿万年的秀峰被砍削,被炸平,沙石混着红色的土壤填塞了山谷,犹如大地母亲被切割的皮肤,这是一种永不可逆的破坏!此情此景看得我惊心动魄。可是村里人却欢呼了,因为有了采石厂,简易公路终于通到了家门口,不用出远门就能到工地上挣钱,何乐而不为?即使耕地被毁,山林被伐,只要有短期的金钱回报,一切都无所谓。

  资本在这里所向披靡,我却听到了土地在呻吟。

  同样的景象在我们的周围日日出现。

  我们不知道我们全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少3.5亩吗?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国家三令五申,一再强调要保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吗?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国家人口多,不靠自己根本没有哪个国家会种粮食养活我们吗?我们知道。

  这一切我们都清楚,可就是没有人去珍爱土地!

  试想,再过一百年,我们的子孙看到的只有高楼大厦,只有蛛网密布的公路铁路,只有大得让人绝望的所谓都市,我们的子孙没有了土壤,没有了可以自由呼吸的森林,没有了可以游弋徜徉的江河湖泊,那是多么绝望的一个场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为了祖辈传给我们的土地能传给我们的后代,请珍爱土地!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