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蓝莓”,记不清是谁先给予他们这样的称号,但在世博园区内外,身穿绿白相间制服的志愿者是让人心安的理由。对于游客的问询,他们总是笑脸相迎。对于多数只来一次的游客来说,有了他们,观博之旅也变得简单起来。而在这个周末,首批来自同济、复旦的志愿者集体卸任,在履行“老带新”的最后使命后,将正式离开他们辛苦了两周的志愿者岗位。在即将离开的时刻,本报记者走近他们,和他们一起体验世博志愿者的苦与乐……
□世博记者 李 芹
忙碌的:
除了指路还要给人拍照
清晨5点三刻,复旦大学的一间男生寝室内,社会学系研一学生邓晨和室友已起床洗漱,简单收拾后便奔向食堂,除了三口两口地解决完自己的早饭,还要帮同级的女生们带早饭上车。与此同时,女生寝室的女生们也忙活开了,比男生更讲究的她们除了洗漱得当,还要做防护——出门前脸上涂上一层厚厚的防晒霜。
早晨7点半,世博园外早已聚集了一批早来的游客。而在志愿者休息室中,邓晨和同学们正在做着上岗前的最后准备。一个小时后,邓晨和同学们陆续出发,来到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到下午4点同济大学的志愿者来交接班,他们才能离开园区。“小同学,我要去南京东路怎么走啊?”“同志,最近的饮水点在哪里?”……邓晨的志愿者岗位在世博轴二层的4号阳光谷,作为一轴四馆的核心,加之正对中国馆、连接高架步道,这里几乎是人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因此才刚刚开馆半小时,邓晨就被提问几十次,常常是一个问题还未回答完,身边又有一位心急火燎的游客开口询问。
凭着在园区跑了多日的经验,也为了能体验邓晨当志愿者的辛苦与经历,记者“当仁不让”地客串起了志愿者。不过因为没有那一身“白菜装”,对于记者的指路有些人显得将信将疑,令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记者颇感受挫。“大家都对我们‘小白菜’很信任,所以我们要更好地为游客服务。”邓晨这样表示。
由于世博轴二层的好风景,不少游客都习惯在此合影留念。于是,给游客拍照也成为邓晨指路之外的重要工作内容。正说着,便有两位中年妇女上前来请邓晨帮忙合影。合影完毕,两人也不急于离开,而是让邓晨教她们熟悉相机,包括如何使用回看功能等。原来,这架相机是她们来世博会之前刚买的,好多功能都不会用。给人拍照,这样的事情每天要遇到几十次。
正对中国馆,有两幅不断走动的女生显示屏,常常会有些不明就里的游客来问这代表什么意思。说不出个所以然的邓晨多方求教无果,最后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跟游客分享:让游客尽量不要停留以免造成拥堵。温情的:
一个笑话一个关心疲惫消
中午12点30分,中国馆的志愿者休息室内一片安静,轮到休息的同学趁空趴在桌子上打个盹。休息室的外墙上,用志愿者照片拼贴而成的“我爱复旦”夺人眼球。而在一旁的同济大学休息区,来自同济大学生活组的同学更是绞尽脑汁,利用储物柜设计种种小游戏、张贴各种小笑话,一个会心的微笑让志愿者们紧张的大脑和疲惫的身体顿时放松了。“亲爱的志愿者,辛苦了,要美白多吃番茄哦!”贴心小鼓励里有女生最关心的美白大计。“有一根香蕉,走在大路上,突然觉得热,就把外衣脱了,于是他滑倒了。”……诸如此类的小贴士、小笑话、小游戏在各个储物箱上都可以觅到踪迹,也让志愿者每天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趣味与色彩。
在隔天晚上,生活组还会给同学们提供“幸运抽奖”的活动,休息区顿时变身成为大家眼中的福地,抽出来的每位“幸运之星”都能得到精美小礼品,而这些礼品都是生活组同学绞尽脑汁从各处收集、交换而来的。有心的:
母亲节手写祝福赠“妈妈”
同济大学电信学院的大一学生徐卓虽然属大学新人,但在志愿者服务岗位上,他却同时兼任小组长和车长两个职务。他的志愿者岗位在6号门安检口外,一开始,看到那些分配在园区里面服务的志愿者,他还有些小小的失落。可真的做起来,才发觉这人流巨大的6号门对他的志愿服务来说绝对是个挑战。
每天晚上6点开始,陆续有人离开园区。这个时候,徐卓和他的伙伴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请随着人流往前走,前方红色显示屏的地方就是地铁车站。”这句话每天要说多少遍呢?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从6点到7点的一个小时内,这句话说了124遍,几乎就像绕口令一般地回答完上一位游客,再回答下一位游客。而配合着这句话,徐卓还会加上一个手掌微屈的指引动作。“这种方式显得比较有礼貌,因为一直做这样的动作,现在生活中我也常常不自觉地用这个姿势去点菜,每当意识到,自己也觉得好玩。”说到这,徐卓有点不好意思。
而除了给离园的游客指路,还得给进园的游客分发地图。记者来到6号口的时候6点刚过,当班的两位同学手中还有四五百份地图没有发完,可是仅仅40分钟之后,徐卓便打电话给后勤组的同学,要求紧急运送两包地图。而每天晚上,后勤组的同学还要搬运四五十包地图放在休息室内,供第二天早班的同学分发。因为每包地图有500份,因此后勤组便成为男生的专属。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的男生却带领大家做了件很贴心的事情——他号召团队中所有的志愿者同学,用中英文在500多份地图上写了“母亲节快乐”,一遇到妈妈游客,就会递上一份特别版地图,让那天来园的不少游客都大赞贴心。
因为周末即将卸任,因此徐卓这两天还有一个任务:在团队中收集服务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应对措施,整理成攻略交给来接班的同学。最晚的:
回到学校已经是凌晨时分
晚上11点40分是离开园区的时间,张一帆和他的伙伴们毫无悬念赢得“最晚离开园区的志愿者”称号。由于志愿岗位在世博轴一层和世博大道之间的核心区域,因此从下午4点上岗的他们要坚守到晚上11点多才能离开。
平均要被问200多个问题、最多的岗位可能要回答五百多个问题,除了忙碌,张一帆他们的工作还很“杂”。怎么写投诉信、写表扬信要交给哪个部门、灯坏了找谁修、移动终端机器不能工作了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出现在张一帆他们的工作内容中。对于这些,从一开始的没方向到现在的驾轻就熟,都是他们努力付出的结果。而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对于世博轴附近的餐饮点,随便报上一个名字,张一帆和他的同学们都可以给你正确指出。“这多亏了这张地图。”张一帆翻出他一直拿在手上的黑色本子,上面不仅有餐饮分布的地图,更有每家餐饮的具体名称,不断地记忆让他们对世博轴附近的餐饮店分布烂熟于胸。
晚上9点半,园区里面的游客越来越少,志愿者们终于可以稍微走走活动一下。夜幕下的园区灯光璀璨,张一帆和他的“小白菜”团队仍然坚守岗位。对于他们来说,离结束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回到同济安亭校区已经是凌晨时分,学校的食堂特意为他们延长营业到凌晨两点,每一位志愿者都可以获得学校免费发放的夜宵券,让他们喝上一碗热汤缓解一天的辛苦。对于学校的这种周到服务,张一帆和同学们十分称道。
学校的激励
“每日之星”奖励限量版徽章
搜集交换徽章成为复旦同济世博志愿者们的乐趣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复旦还是同济的志愿者,都是热衷搜集徽章的“徽章控”。邓晨的志愿者吊牌上挂着两个复旦的志愿者吉祥物“团团”,而张一帆的手上则戴着同济的七彩手环、身上还别着印有世博场馆的拼图徽章。他们告诉记者,这些徽章、手环都是学校为激励志愿者而特别设计的,在志愿服务之余,搜集、交换这些别致的徽章便成为他们的乐趣之一。
事实证明,学校的这些小心思确实受到了志愿者们的欢迎,在并不那么繁忙的时段中,想想怎么更好地服务来争当“每日之星”以获得更多限量版的“团团”和拼图徽章是两所高校志愿者们共同的事情。
复旦大学团委书记尹冬梅告诉记者,“团团”本身就是一位复旦学生所设计的,一共有11个基本款和19个头上带七彩心的限量款。对于每一位志愿者来说,只要服务满两天,就可以随机获得一个基本款的“团团”,如果被评上“每日之星”,则可以获得一个限量版的“团团”。通过和同学的交换,则可以搜集到更多的“团团”。据她所知,最多的同学已经搜集了差不多10款“团团”,让其他志愿者们好不羡慕。
而除了这种徽章激励,“团团”还有新闻热线,每天负责接听来自园区各个角落的爆料。每天早上,贴心的“团团”热线还会给每一个志愿者送上一朵电子花,鼓励志愿者们努力工作。到了晚上,“团团”热线还会给每位志愿者预报隔天天气。“除了七彩手环和拼图徽章外,同济还有一个特别的拍客小组。”同济大学团委书记杨元飞介绍说,七彩手环分不同的颜色,只要志愿服务累积到一定时间,就可以获得一根手环。而拼图徽章则是奖励给那些每天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这些印有世博场馆的拼图徽章不仅成为同济学生的心头好,也常常被学生拿去和复旦的同学交换徽章。“我们鼓励学生多和人沟通,这样的方式我们很赞赏。”杨元飞表示。
拍客小组则是由学校特别组织传播学院的学生担任,不定期地买票进入园区,专门拍摄或者偷拍一些志愿者工作时的照片,然后制作成特别的纪念卡,用来嘉奖那些志愿服务出色的同学。
[志愿者手记]
这是一次“上班试运行”
□华东师范大学 车一哲
和一般的志愿者不同,我们常常被叫做“特殊志愿者”,不仅因为我们的服务岗位在世博新闻中心——一个服务全世界各地记者的地方。也因为我们的服务期限更长,要整整三个月。
早晨8点是我们的上岗时间,因为岗位的特殊性,学校无法统一包车安排我们的出行。因此,每天挤着早高峰的地铁出门,常常被我想象成为是踏入社会前的一次“上班试运行”。
站在新闻中心的大门口,检查出入记者的证件,一个接一个,一批挨一批。从新华社到央视,从SMG到BBC,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与我们打过照面。一开始还充满着新鲜感,因为来自各所学校新闻专业的我们几乎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记者梦,但每天相同的岗位、相同的动作迎来送往,说不单调是骗人的。可是比起那些在露天工作的志愿者,我偶尔也会为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觉得惭愧。比起他们的工作环境,我们已经幸运得多。
在新闻中心里,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记者,也会听到他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或有关媒体信息,或有关班车出行。我们都会耐心地回答,或把记者带到前台进一步咨询。看着他们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我也常常会想:这样他们会不会对上海留下更好的印象?有时,也特别羡慕来采访的记者,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工作,风风火火地采访、写稿、发稿……
换班休息的时候,我们也会在园区里走走。虽然被称做“特殊志愿者”,但穿上这身志愿者的“白菜服”,行走在世博园区内,我们与其他志愿者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会耐心地为游客指路,回答他们每一个想要了解的问题,“越江线哪里乘? ”“世界气象馆怎么走? ”……尽所能地回答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每个“小白菜”都应该当仁不让。
晚上9点,展馆披着迷离的光影,园区犹如不夜城一般,目送着一批批记者带着设备和器材回到世博村,我们也踏着夜色,准备离开世博园区。有时候,我甚至会担心起那些必须站岗到11点多的晚归女生的安全。
[记者手记]
一个微笑一声鼓励
他们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请问我怎么回家?澳门馆的兔子头是不是某个品牌的广告?中国馆有多少层台阶?哪个馆又好看又不用排队?我可以把这个石库门摆设放在新闻中心么?……
他们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游客要求志愿者将某样东西从园外传递到园内给某人,游客让志愿者充当一下摄影的背景,游客希望能向志愿者借手机一用,游客希望志愿者能亲自带领他们到某个场馆……
他们每天这样喝水:上岗时尽量少喝水,因为有些灌水点离志愿者岗位比较远,一来一回甚至要20分钟。而有一位在露天车站维持秩序的志愿者,每天差不多要喝4升水,才能稍微缓解一直大声讲话引发的喉咙干燥感。
他们每天被问到的问题数:最多的超过500个。
他们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钻研业务上:大多数的志愿者在服务结束后就要离开岗位,因此无法实地体验,不过仔细研究地图以及和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探讨经验,也成为他们钻研业务的一种方式。
他们最希望听到的:一声谢谢。
这就是即将卸任的复旦和同济世博志愿者在世博园近两周的工作。
看到烈日下、风雨中忙碌的“小白菜”,您的一个微笑,您的一个感谢,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