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遇冷 客流量远低预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5日 03:14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邢世伟)昨日,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世博局城市最佳实践区部部长孙联生对本报记者表示,鉴于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人流量不高的事实,组织方正在考虑开通进入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公交专线,组织浦东游客进入城市最佳实践区。

  孙联生介绍,目前,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76个城市案例全部开馆。五一假期开园3天,游客进入城市最佳实践区展馆的数量为196443人次。

  在游客参观的舒适度上,孙联生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参观高峰一般在15时许,在世博园各片区中,城市最佳实践区参观的舒适度最高,大部分展馆不用排队,园区能基本满足“普通观众看热闹,专业观众看门道”。

  在发布会上,西班牙马德里馆的总协调人尼诺先生认为,从开园4天的结果看,前来马德里馆参观者的数目比期望的要少,游客人数只有马德里馆预期的20%。

  尼诺认为,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遇冷”的原因一个是观众对国家馆的兴趣更大一些,这无可厚非,但进入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交通不够方便也是其中之一。

  对此,孙联生表示,目前组织方已关注到浦西与浦东园区之间、城市最佳实践区与国家馆之间客流“冷热不均”的状况,组织方正在考虑开通专线公交运送游客到城市最佳实践区。

  孙联生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参观价值完全不逊于国家馆。76个城市最佳案例中,不仅为游客提供全世界优秀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经典案例,还有众多丰富的互动体验和演出。

  ■ 对话

  “不只是秀,还会启迪思想”

  对话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

  昨日,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唐子来向本报记者畅谈了他对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理解。

  新京报:世博会组织方公布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客流数,有些参展方表现出担心,你怎么看这种现状?

  唐子来:我觉得其实这就像好电影一样,受到很多好评但不一定叫座。现在观众们可能还不是特别了解城市最佳实践区,这里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国家馆区。举个例子,很多对城市建设有研究的游客来到这个区域后,非常热衷这个区域。我想普通游客只要进入这个区域,一定会愿意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来到这个区域。

  新京报:你的自信源于什么?

  唐子来:城市最佳实践区讲述的是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房屋、街道等方面的很多具象问题。它呈现的方式是多元的,不仅有声光电技术,还有很多互动性强的表演。它不只有秀的功能,更深层次的功能是为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也会启发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启迪人们的思想。

  新京报:在中国馆四周,有专门的省市区馆区域,而城市最佳实践区中也有城市展区,这两个展示会不会有重复?

  唐子来:省市区馆与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两个主题完全不同的区域。据了解,省市区馆约为600平方米,它需要展示一个省的成就和特色,而城市最佳实践区每个案例面积约450平方米,展示内容会更生动形象一些。

  新京报: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案例是如何遴选出的,在选择城市时的标准是什么?

  唐子来:我们选择的案例必须是各国中非常成熟的,有非常好的创新性。同时,这些案例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借鉴能力,有很多都在国际上获得非常高的荣誉。在各国城市发展中,这些案例的可操作性也很强,可直接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本报记者 邢世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