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
要为“成功、精彩、难忘”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部门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服务时间长、预报难度大。世博会举办期5~10月正值上海主汛期,是台风、强对流天气、雷电、高温等高影响天气的频发期。
(2)服务要求高。世博会期间活动庆典多,这些重大活动将有我国国家领导人和各国元首、贵宾参加,同时还有大量的国内、外观众,活动期间的相关节目、仪式对气象条件要求较高,气象部门必须提供定点、定时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在必要条件下,还要开展人工消云减雨作业。
(3)服务内容广。世博会运营期间,预计将有超过7000万人次的境内、外参观者,要取得气象服务的成功,需要提供空气质量、人体舒适度、紫外线强度、热浪预警、航空气象等生活气象、环境气象预报、预警等人性化的气象产品。
(4)气象灾害“放大”效应明显、连带性冲击大。上海是人口密集、经济密集的特大城市,气象灾害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扩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产生其它次生衍生灾害,对城市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气象因子就像多米络骨牌中的第一张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对城市其它方面带来连锁的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成功的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政府决策部门、公众对世博会气象服务的期望值也相应增高。
世博气象服务目标
世博气象服务的总体目标是:借鉴北京奥运气象服务的成功经验,到2010年,建设一套结构完整、功能齐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预报服务系统,使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高,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警能力明显改进,突发性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高水平的气象保障服务,为世博参展方、参观者和市民提供以人为本、符合国际惯例的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针对世博会组织管理部门、参展者、参观者等不同层次需求的服务产品加工体系,建立快速、覆盖面广的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建立“精细、贴身、互动”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服务的满意度。
预报预测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卫星遥感、雷达、自动气象站、风廓线等观测资料的同化应用和数值模式的产品释用,以此为基础,建立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加强灾害评估技术研究,建立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综合探测系统的主要目标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世博园区、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相互协调、布局合理的中小尺度气象探测网,增加观测手段,丰富观测内容,以适应气象业务的机动性能和应急功能。
信息网络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数据融合、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建立与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探测系统要求相适应的数据环境,提高气象信息的共享程度和综合管理水平。
世博气象服务的特点
(1)时间跨度长。本届世博会举办期为5月~10月,时间跨度长,且覆盖整个汛期,台风、高温、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多发,世博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气象条件的制约,气象服务能力和组织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2)地理位置特殊。上海滨江临海,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是多种气象灾害的高发地区;世博园区跨黄埔江布设,园内又有大片开阔地带,易受大风、雷击等局地性气象灾害影响;此外,空旷场地较多使人工调节小气候难度增大,加剧了高温、强辐射天气对参观人群的影响,对气象风险处置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3)参观人群密度高。本届世博会预计参观人次高达7000万以上(日均40万,高峰时期日均60万,极端高峰时期80万人次),高密度人群提高了气象条件的敏感性,也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敏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接待规格高。本届世博会有超过220个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参展,有350万来自境外的参观者,特别是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和大型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将参加世博会活动,重点宾客的服务需求变化大,气象服务内容随时面临调整,高规格、高密度、大规模外交接待提高了对世博会气象保障服务的要求。
(5)各种活动频繁。世博会期间,除开幕典礼等大型活动外,200多个参展单位还将举办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每天都有多场不同规模的活动举行,这些活动为上海世博会带来了多样性文化和欢乐氛围,但同时也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建筑防灾难度大。本届世博会70%以上的展馆为临时建筑,新型建材大量应用,建筑外形新颖别致,展现了建筑科技和建筑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新型建筑物防御气象灾害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对气象防灾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7)气象服务对象多。世博气象服务的对象包括从决策层领导、组办方、参展方到城市运营管理部门、游客、市民等多类人群,不同用户群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差别很大,如何较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性服务需求,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