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核心的主题,是如何确定的,在本届上海世博会,又将如何得到演绎。
本报专访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自1999年开始就为世博会工作的季部长,对世博会的主题和遗产留存,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
本报记者刘薇
偶然获取主题灵感
记者:确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季路德:这个主题的确定和整个世博会的筹办工作有点类似,都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做的。主题的确定,又是申博一开始就提出的任务,所以,我们先调查研究再确定不行。中国想申办世博会,那么人家就说,你们是什么题目,你的题目如果我们感兴趣我们就支持。所以当时情况很着急。
当时确定这个主题的第一考虑是增加申博的竞争优势,当时考虑过和谐、知识经济、环保需要知识,都不行,都用过了。
记者:怎么想到城市这个主题的?
季路德: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世博会的主题是由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他们一开始没有往城市方面考虑。偶然因素是国际展览局来访,他们和我们的市长谈,说如果你们把城市这个文章做好,应该非常有新意。
定下这个主题后,就是怎么理解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人们进入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当时我们的考虑很单一,都是从进入城市生活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个角度来说的。什么叫bettercity,鼓励经济发展,鼓励科技创新,鼓励文化多元融合,什么是betterlife呢,城市里有社区、有制度、不像农村,住得比较分散,城市里人一多就必然有规则,规则就能保证你生活更美好,所以当时又定了4个副主题,经济、科技、文化和社区,后来发现,对农村考虑不够,所以增加了城乡互动。
但申办成功后发觉,这个题目没错,但理解有点片面,讲城市好,但现在很多人都说城市不好,那么你得解释,解释的时候发觉,要使城市真正让生活更美好的话,需要人的努力。这样这个主题就完善了。
语意表达侧重温馨
记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这个表述,是怎么确定的呢?
季路德:当时有两个方案,一是现在使用的这个,另一个是“城市与自然”(city-inbetternature)。最后选了前者。这个方案的英语表述是经过多轮筛选保留下来的。主要是觉得这个表述语意温馨,专门研究西方语言的专家很强调这一点,认为它虽不像“挑战”、“超越”、“创新”那样动感响亮,但亲和力强,有利于英语国家接受和参与。中文表述也几经考虑,城市是核心词,不加任何修饰,副标题加了“让”字,表达一种愿望。
记者:城市这个主题,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刚刚进入城市化,是一个比较棘手和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美国、日本这样已经经历过城市化的发达国家,他们感兴趣吗?
季路德:这个主题去国际上说的时候,大家倒没提出很多的意见,他们觉得很好,全世界都在讲城市化,大家很关心。
创意行业发展不足
记者:演绎主题是个非常考验创意和智慧的活儿,现实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季路德:最重要的是创意能力,我们国家的创意行业还比较弱。我们一个中国馆、5个主题馆,3个是国外做的,还有3个是中央美院,中央美院是中国顶尖的,再加上上海博物馆,看得出来,我们国家的创意行业还是不行的。
创意的背后必须是活跃的经济,有很多利益诉求,要把自己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要推销产品,所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里,越鼓励创意。此外就是沟通能力,特别是国际沟通能力,这个能力没有,有创意也没法做成这件事。
记者:办好世博会的概念是什么?
季路德:首先是安全召开,大家有水喝有地方坐,老百姓也不会有太多的骂声,对周围的老百姓生活也不会有太多的影响。
记者:办世博究竟能留下什么?
季路德:日本的堺屋太一说,中国加入联合国,是政治上的事件;加入WTO,是经济上的事件;举办世博会是文化事件。世博办完后,又办艺术节,中国就会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管理体制,这对行政管理也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