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菲律宾智利努力通过世博赢得好名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8日 11:03  南方周末
菲律宾智利努力通过世博赢得好名声

  菲律宾馆外观是一个由人手拼贴画组成的“城市广告箱”,有厨师的手,拳击运动员的手,甚至“菲佣”的手,都敞开怀抱表达着“菲律宾欢迎你”。菲律宾努力制造热情好客的旅游国家形象,却因为“人质劫持事件”形象一落千丈。 (CFP/图)


菲律宾智利努力通过世博赢得好名声

美国馆讲述“美国精神” (CFP/图)


菲律宾智利努力通过世博赢得好名声

德国馆讲述“德国制造” (CFP/图)

  菲律宾、智利:努力赢得好名声

  “就这个价,OK?成交。”上海世博会菲律宾馆精品店里,销售人员拿着计算器,按出几个数字,操着浓厚卷舌音的中文与游客讨价还价,精品店里卖的是各式各样的菲律宾手工艺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卖场。

  早在2008年3月,菲律宾国家旅游部部长约瑟夫·杜拉诺就与上海世博会签约参展,在寸土寸金的世博园里圈了2000平方米,作为本国国家馆所在地,创下他们历届参加世博会的新高。“我们用歌舞不间断地展示‘动感之都’的活力和激情。”菲律宾馆经理泰丝·毛里齐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毛里齐奥的另一个身份是菲律宾旅游部负责向海外推广菲律宾旅游业的官员。“马尼拉是我们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我们展示的重点。”毛里齐奥说,他们称马尼拉为“亚洲的纽约”。

  菲馆的短片是菲律宾娱乐及博彩公司拍摄的,展现的是马尼拉的风光;展馆正中有一个弧形建筑,这是专门修建的按摩馆,在特定时段里,这里会提供马尼拉传统按摩,每人10分钟,而且免费——这是不少游客进入菲律宾馆的重要理由,其次的理由是进菲馆不用怎么排队。

  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对上海世博会非常重视。2010年6月9日“菲中友好日”时,阿罗约还自己跑来世博园参观。

  2002年,阿罗约刚上任的时候,针对“军警绑匪一家亲”等社会腐败实施重拳,态度强硬地整顿国家警察部队,保证全力打击绑架集团和改善治安,试图扭转菲律宾“世界绑架之都”的形象。

  2008年,阿罗约连任后,将发展国际旅游业作为其施政目标之一,并列入2004年至2010年国家中期发展计划,旨在使去菲律宾外国游客数量每年达到500万。菲律宾旅游局也在不断向中国游客推出免费旅游、生态旅游、落地签证等一些促销手段。服务业是菲律宾经济增长的支柱,其中旅游业贡献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收入,中国香港游客人数今年第一季度排在了赴菲旅游人数的第四位。

  就在阿罗约参观世博园当天,阿基诺三世高票当选菲律宾第十五任总统。他的竞选宣言是:如果胜选,将大力整治菲律宾的贪污腐败现象。

  然而两个月后,菲律宾发生马尼拉“劫持人质事件”,由于菲警方的营救不力,导致8名香港游客蒙难,菲律宾政府腐败、法制不健全、犯罪猖獗等社会问题被摆上了台面,菲律宾八年来苦心经营的国家形象瞬间降到冰点。“尽管这是偶然事件,我们也需要表达悲伤。”毛里齐奥说。在菲律宾政府宣布劫持事件发生第二天为全国哀悼日后,菲律宾馆举行了简短的哀悼仪式,取消部分歌舞表演,提前半小时闭馆。

  9月23日,马尼拉的卫星城市奎松又爆发了一起由警方暴力拆除贫民窟引发的大型警民冲突,据当地媒体报道,强拆在菲律宾一点都不新鲜,许多绑架和暴力事件甚至会得到地方势力的庇护,这座“旅游之都”看起来很“危险”。“我国的形象以这样的面貌摆在全世界面前,实在是一种悲哀!”一位菲律宾网友在twitter上感叹。“人质劫持事件”后,毛里齐奥在菲律宾馆现场观察,“没有观众情绪过激”,观众入馆人数维持在每天4万人次左右,和此前基本持平。

  “看了也不会去,那地方太乱了。”一位前来参观的中国游客抱怨。毛里齐奥们在世博馆的努力,显然无法弥补政府的过失。“人质劫持事件”后,香港特区政府当即宣布对菲律宾的黑色旅游警告,许多国家也纷纷发布了菲律宾旅游警告。

  同样不用怎么排队就能进的还有智利馆。

  智利馆内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在一位名叫Manu的小女孩“陪伴”下,游客可以进她的“房间”——一个被大屏幕环绕的空间,这个“房间”倒置在天花板上,人们从玻璃中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城市真是孤立的空间,就是呆在自己的小格子里,人与人之间谁也不认识谁吗?”一位游客提出疑问。其实,这就是智利馆希望达到的目的,创造一座“沟通”之城。

  智利被称为与中国距离最远的国家之一,许多中国人甚至不知道它在非洲还是美洲。智利同样积极投入本届世博会,主动要求将原定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智利馆增至3000平方米,还把本来的租赁馆升级为自建馆,将建馆布展费用增至近700万美元。但这都不能改变智利馆是世博园“冷门馆”的事实。

  然而8月的智利矿难,却至少让中国人对智利念念不忘:33名矿工被困在七百多米深的紧急避难所里,智利举国参与救援,使用载人的“胶囊”状救援设施,挖救生通道等方法,让33名矿工有望奇迹般地活下来。

  世博会上智利馆里还有一口深井,“穿越地心”,透过视频网络技术,只要向井底通道探望,参观者就可以看到正热情打招呼的圣地亚哥市民。这口井本来是象征“中智友好”,却因为矿难事件的及时救援,被人们视为创造生命奇迹的救生通道。“我们并没有刻意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也许普通市民的微笑,或者一个农民劳作的镜头,都可以让人们知道智利人民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大地震之后的乐观。”智利馆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智利馆馆长豪尔赫·伊格莱西亚斯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说,智利馆此前预计在整个世博会期间接待400万游客,从目前来看可能不能达标。但这并不妨碍智利在国际社会中的好名声。

  美国、澳大利亚:低调输出“主旋律”

  被称为世界“头号大国”的美国,似乎并不热衷在各届世博会上展示“美国形象”,它还常常缺席,比如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甚至在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还退出了国际展览局。

  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是最迟破土动工的展馆,直到参展签约期截止的时候,美国仍然只作了口头参加的承诺,很多人一度担心在世博园里看不到“美国形象”。

  从1990年代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起,美国国会就立法禁止动用联邦政府资金参展世博会,这意味着美国只能向民间募集资金。

  为了让美国不缺席上海世博会,各方力量开始游说,其中就包括美国民间华人机构——美国华人公益组织百人会。上海为美国预留了场地,占地6000平方米,属于最大自建馆用地之一,与中国馆相呼应。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参与成了美国馆筹建的关键。她亲自与各大公司领导层直接接触,说服他们为6100万美元的美国馆预算投资。2009年7月17日,美国馆终于破土动工。

  实际上,即使美国不参展,“美国形象”在世博园里已经无处不在了,可口可乐、麦当劳只是其中两例。

  “人们知道美国的苹果、微软,很多‘美国形象’就在他们身边。我们不愿炫耀这些发明创造,而想讲讲它们怎么变成可能的。”汤姆·库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是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副总代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处长,他有一个中文名叫俞天睦。

  美国馆用了三部好莱坞式的短片,讲了什么是“美国精神”。

  第一部短片,画面是美国人在街头试着学说中文“你好”。有些人说得不错,有位女士失败了18次,她毫不在乎,一遍一遍,最终学会了一句“欢迎光临美国馆”。“这中间有美国人的性格,开放,幽默,坚持不放弃,可以自嘲。”汤姆·库尼说。

  第二部短片,老百姓居住环境变差,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解决环境的问题。汤姆·库尼介绍:“在美国,遇到社会问题时,最好的解决不是来自政府。”他此前住在旧金山,旧金山市政府发起了“限制使用塑料袋”的行动,但那是因为市民们主动行动,向政府施加压力的结果。

  同样的主题在第三部剧情短片《花园》里也有所体现。8分钟的《花园》像个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奋斗”故事。她生活在美国的一个社区,想把所有人集合起来,在灰色的社区种一片花园。有人配合她,但也有人和她作对,把她种的花都弄死了,但她没有放弃,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花园建成了。

  “同样的故事经常在美国上演,它并不是完全的虚构。”库尼举了美国人修建登山道的例子。早期,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系最高点大烟山没有一条登山道,但很多人都喜欢爬山,后来当地的民间团体就开始建造登山道,不同的组织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因为这个道有几百英里长。最后,政府提供国家公共服务时就说,这太好了,我们会投资来维护和改善人民建好的登山道,“这是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互动。”

  短片里,还可以看到孩子作画的场面,他们的想法稀奇古怪,比如用果汁作为汽车动力。在库尼看来,这也是美国精神的体现:“有时人们会误解美国学生在教室不用功,不重视教育,但我们认为教室之外还有很多种方式学习,需要一些轻松的空间来思考,甚至做做白日梦也好。”

  同美国一样“低调”的还有澳大利亚馆。

  每个人都知道考拉和袋鼠,还有悉尼歌剧院、黄金海岸都没有出现在澳大利亚馆里。“为什么要花8300万美元在大家都熟知的内容上呢?”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政府总代表萨琳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澳大利亚馆让参观者看到了澳大利亚的今天——“有非常成熟的经济,商业、科技、医疗发达,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还有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为什么成为今天的原因——多民族融合。萨琳德的父亲就是德国人。

  澳大利亚的文化源自英国,但是现在的澳大利亚,任何城市和乡村的街道都可以看到印度菜馆、中国菜馆、泰国菜馆。“我们通过选举来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和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萨琳德说。

  澳大利亚馆内也有一部三维动画短片,主角是3个不同民族的卡通小孩,其中包括华裔小孩。澳大利亚有两百多个民族,华裔占了澳大利亚人口的3%,汉语在澳大利亚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言。“对任何国家来说,想要通过展馆带来百分之百的影响力很难,也并不是人人愿意花时间来了解关于另一个国家的复杂信息,有些人只想在世博护照上盖章而已。”萨琳德说。

  她期待,在强化了澳大利亚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后,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澳大利亚读书、旅游,或者做生意,“这样就够了”。

  日本、波兰:向中国“示好”

  “没有第二个馆能够像日本馆这样强调两国友好了。”日本馆馆长江原规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日本馆两大主题,一个是节能、环保,另一个就是中日友好,而“节能、环保”主题内也随处可见“中日友好”。“遣唐使以及鉴真东渡”画卷是日本馆的开场。“中日友好合作并不是从现在开始。”江原规由说。在日本,不仅有遣唐史,还有遣隋史,从这个历史算起,“中日友好”差不多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江原规由说:“文化确实是中国传来的,承认这些是非常自然的事,并不难。”

  馆内有一段“暖场”纪录片,讲的是中日科学家和民间共同合作,让朱鹮复生的故事。朱鹮是日本的“天然纪念物”,2003年不幸灭绝。而1999年中国向日本捐赠了两只朱鹮,让“天然纪念物”复生,这是中日合作的经典故事。

  馆内主题表演音乐《朱鹮的故事》,是中国昆剧和日本能剧的联袂表演,也是中日友好合作的故事。话剧是日本舞台剧导演佐藤信和中国香港导演荣念曾合作排演的,从剧本到演员到演出,本身也是中日合作的一个过程。

  最后在台上演出的,是中国江苏省昆剧院和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在台上真正演出的是中国人,但是背后的支持有很多是日本人,相互的合作才完成这个庞大的剧作。中日合作才能产生出很好的作品。”江原规由说。

  “从中日合作1400年的历史来看,中日友好合作还是有可能的。与其停留在一小段历史内,不如强调历史上的过程。”江原规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400年的积淀一定会让中日有更好的交流。”

  向中国“示好”的还有波兰馆。波兰馆副总代表鲍格丹·马尔柴夫斯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希望通过这次世博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投资去波兰”。

  波兰自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后,中止了对中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或保障措施,中欧贸易稳步增长。根据波兰中央统计局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中波双边贸易额为56.74亿美元,其中中国的贸易输出额占了89%。

  “这次金融危机,对所有欧盟国家影响都非常大,但波兰的GDP是正增长。”马尔柴夫斯基说。波兰的中国留学生目前有二百多名,只是中国在欧洲近20万留学生数字的千分之一。为此,波兰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与哈尔滨大学合作开设波兰语专业,还比如把拍摄波兰馆形象短片的重任交给中国留学生.。“用他们的眼睛来看波兰的现代化成就”,这部名为《婷婷在波兰》的宣传短片,每天不间断地在波兰馆内反复播放。短片是一个波兰的中国留学生一边旁白,一边用“镜头”代替眼睛,来看现代波兰的街道、高楼大厦、学校,还有笑容满面的波兰人。

  波兰馆里还有一个八分钟的3D小电影,讲的是波兰遭受外族入侵的历史——1998年,波兰成立国家记忆研究院,负责国家历史的研究和教育。

  “中国也有苦难的过去,这也可以拉近两国的距离。”马尔柴夫斯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苦难的历史并没有成为波兰的包袱,它如今是世界最富有国家中名列前20位的国家。“中国同样可以面对过去,同时迎来稳定和富裕的未来。”

  (赵一海、唐靖对本文亦有贡献)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