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任仲平: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发展进程新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5日 08:23  人民网

  (一)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刚刚写下人类文明史上一段难忘记忆。

  从未有如此众多的国家同时携手展示独特的文化与和平发展理念,从未有如此众多的人群携手同赴一场人类文明盛会。上海世博会,一部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书写的百科全书,在被全球7300多万“读者”细细翻阅了184天之后,合上了最后一页。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感叹:“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标准如此之高,此后我们甚至要用几十年去达到它。”

  东道主中国,没有愧对8年前蒙特卡洛的选择。短短184天,上海世博所创造的一切,将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财富。

  (二)在手指轻点就能遍览五湖四海的信息时代,一个曾被悲观地认为过时的展示方式——世界博览会,在中国焕发活力。7300多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园区,上海世博会实现了超出人们预期的“成功、精彩、难忘”。

  “5月份以来,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件非常卓越的历史盛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描述,让我们回顾上海世博会的独特魅力。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众多发展中国家亮相世博,人类文明交流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在全球人口已有一半走进城市的今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激发着人们联手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勇气与信心。

  这是有史以来人类低碳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当全球共同面临发展转型的挑战与机遇,上海世博会高扬的低碳理念具有发人深思的引领作用。

  这是有史以来参与程度最广、文化呈现最为多元的一次世博会。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1.5亿多人次进园参观或网上观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所未有地聚集在世博会的旗帜下。

  当中国的战国铜车马奔向希腊的雅典娜,当丹麦小美人鱼倾听非洲的木鼓,当中国紫禁城的青花瓷与德国德累斯顿的玛瑙杯在城市足迹馆彼此打量……上海世博会书写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书写了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沟通心灵、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在世博搭建的平台上,世界展开对未来更深层的思考。追求进步、崇尚创新、开放共荣、倡导和谐,从世博开启的新高度,中国寻找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三)上海成为世博会转型的一个支点,它让人们重新审思世博会的价值。

  从最初伦敦世博会的技术崇拜,到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人文关怀;从上世纪70年代波斯坎世博会对自然的关注,直至本世纪初汉诺威世博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首次提出,世博会在159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寻求新的坐标和定位。

  上海世博会关于城市的提问,继续丰富着人类的发展理念。它的成功,证明了世博会能够提供一个场所——将各国民众与全球机构凝聚到一起,为人类共同应对挑战做出积极贡献;它的成功,意味着世博会完成了从新世纪开始的转型——担当人类发展理念的引导者,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园;它的成功,标志着世博会开始了信息时代的精彩转身——借助网络,打破时空界限,为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提供了更大可能。

  世博的转型,对应着文明的历程,映照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对于未来的不断探索。

  (四)人类从来不曾停止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想象。

  两千多年前,东方的孔夫子奔走于都城之间,追求天下为公、和谐仁爱的“大同社会”;而古希腊的柏拉图也在雅典构想着一个“幸福之城”……人类从漫游到定居,从小的聚落到形成城市,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始终是全世界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市民的由衷期盼。

  “我们走出阴暗的黑夜,跨出油灯摇曳的茅草房,坐上破旧不堪的火车,奔向梦幻中灯光闪烁的大都市。”这首镌刻在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墙上的小诗,让观众怦然心动。在全球城市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大批民众不断从乡村奔向城市、追求美好人生——这是人类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独特机遇和挑战。

  然而,人们奔向都市,迎来的并非都是美梦。当我们星球50%以上的人定居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上海世博会集中了世界各国针对城市病开出的各种“药方”。印度的乡村网络计划,中国深圳敢试敢闯的“梦想实践场”,瑞典工业城市马尔默的成功转型,巴西阿雷格里港让贫困儿童通过免费教育拥有梦想……这些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取长补短,充满希望。

  危机,有时是机遇的代名词。面临共同挑战,人类往往表现得空前团结。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布的《上海宣言》,开创了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宣言的先河——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承诺,“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你们带来的是一个国家的自豪,带回去的是整个世界的精彩”。总结上海世博会宝贵的思想成果,世界矢志于建设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文化多元包容、生态环境良好的和谐城市。上海,我们昨天在这里进行的一切努力,明天将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城市,凝聚成开创幸福的力量。

  (五)世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东道主中国用怎样的智慧,书写打动世界的故事、留下开创未来的财富?

  8年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主任委员吴仪,在申博的最后陈述中意味深长地说:“我的13亿同胞,正翘首等待着各位的选择。他们对世博会的热情和渴望,可能远远超出您的想象。”

  8年后,13亿中国人迸发的激情和创造力,感染了世界。

  “传承、借鉴、创新”。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将中华传统智慧与各国先进经验相结合,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活力相结合,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变革创新,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创造了上海世博会的世界高度、中国速度、上海精度、世博温度。

  海纳百川,才能达到世界高度。8年办博,从规划设计到管理运营,从完善城市政府管理到法治同步建设,上海世博的组织者始终保持开放心态,博采众长。平等沟通下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照亮中国,照亮世界。

  追求卓越,才能实现中国速度。8年间,在黄浦江两岸,迅速崛起一座与城市各个环节无缝对接的新城;机构设置、人才配备、法律保障、园区管理模式等“软件”迅速完善,与国际惯例一一接轨;用最短的时间凝聚起200万志愿者,用最快的速度编织成一道道世博安全防线。支撑这一速度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全国每一个省份,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实事求是,才能刻下上海精度。上海世博园从规划设计到管理运营,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上海精度”。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传统成为上海世博会最鲜明的作风。虚心倾听群众意见,博采各参展方的服务创意,世博的组织运营每一天都在改进。

  以人为本,才能保持世博温度。数千万文明参观者的热情,200万志愿者的爱心,使上海世博会保持着“世博温度”。很少有哪次活动像上海世博会这样,志愿者全面嵌入整个组织运行体系。他们用微笑感动世界,用服务为世博园增添精彩。

  世界赞叹,“这是一次中国人民可以引以为荣的盛会”。

  (六)对于过去来说,上海世博会这个创造了诸多新纪录的盛典,无疑将铭刻在世界博览史上。对于未来而言,这场中华民族等待了一百年的盛会,更意味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启。

  从布谷声声的初夏,到层林尽染的深秋,精彩纷呈的盛会过后,世博精神、世博效应尚待我们认真发掘。“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不变的誓言,凝结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相聚交流的热切祈愿,也刻录下上海世博会圆满闭幕后东道主所处的方位与使命。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会出发,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现一个“开放中国”。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在政治上融入世界;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在经济上融入世界;而举办世博会,则标志着中国在文化上与世界相融——日本世博会专家堺屋太一的观点,正通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开放的中国还需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海纳百川。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出发,如何更好地践行低碳文明,为人类贡献一个“绿色中国”。贯穿园区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数以千计的新能源汽车,上海世博园本身就是一个低碳的典范。世界各国用最新低碳材料和节能技术建造的展馆,蔚成风尚的世博“绿色出行”……上海世博会将低碳理念渗透到每个细节,也将中国对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呈现于世界。在今后的岁月里,发展的转型依然要借重观念的更新,一个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的中国有信心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出发,如何更好地讲述自己,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中国”。无论是用现代技术激活古代城市智慧的中国馆,还是世博园对新型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应用与展望;无论是对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精彩设计,还是网上世博会的出色创意,中国在世博会上挥洒着浓墨重彩的中华智慧,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中国需要更具创新意识、更具世界眼光地参与全球交流对话。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出发,如何更有效地激发社会力量,打造一个“活力中国”。“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上海世博会将中国年轻的志愿者再次推向世界的焦点。这些在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出生,在商品化、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成为世博园最美丽的风景。他们的奉献与承担、坚持与忍耐、好学与进步,汇聚成自信而快乐的中国表情,成为解读今日中国的生动名片。在大有可为的变革时代,中国需要以更切实的制度设计、更丰厚的社会土壤,培育社会公众的参与激情,积蓄古老中国的发展活力。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会出发,如何更努力地提升国民素质,涵养一个“现代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国民素质的一面放大镜。从世博预展期间的短暂混乱,到开展后的井然有序;从少数人投机取巧寻找规则漏洞走捷径,到平等与规则意识深入人心……184天的世博展期,放大了我们亟待改正的文明缺陷,也洞见了国人从善如流的巨大潜力。世界看到了中国人井喷般的观博热情,也看到了中国仍居于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国情。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契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国民素养的提升。

  我们需要思考,从世博会出发,如何更积极地推进文化建设的步伐,构建一个“文化中国”。排队七八个小时甚至超过10小时,不为任何物质欲望,只为更好地了解世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高新技术的精彩。这种令人动容的观博激情,诠释了物质生活步入小康之后中国人强烈的文化渴求。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

  (七)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才能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并永久传承。

  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世博会后,我们期待着更美好的改变:经济转型、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然而,改变并非已经水到渠成。那些被广泛认同的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经验,那些在世博园中积累起来的经典范例,那些展示中张扬的思想、行动中显现的精神,如何才能复制到更多城市、更多的地方,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惟有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世博会历经159年积淀下来的人类发展智慧,中国用8年探索凝结而成的办博经验,才能更好地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精神力量。

  “一切从世博会开始”,续写“成功、精彩、难忘”的新篇章,世博会孕育的精神才能不断光大,世博会讲述的故事方能经久流传。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