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世博会让上海城市信息化提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 14:02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杨冬 报道

  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创造性地将全球范围内的城市优秀实践案例“搬”进了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一场精彩的城市“秀”,让微缩版的世界城市群展现在国人的眼前。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节能,从水治理到公共住房建设,这场“秀”又好似一本城市建设管理教材,异常鲜活地摆在那儿。

  秦云,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也是上海向世界呈现的惟一一个案例——“沪上生态家”的馆长,昨天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世博会让上海的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大为提速,“后世博”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上海的城市建设重“建”更要重“管”。

  谈“沪上生态家”:

  异地推广完全具备可能

  在上海世博园区的E片区,一座被人们昵称为 “聪明屋”的小房子让人记忆深刻。它就是 “沪上生态家”——原型位于上海闵行莘庄地区的一幢商用办公楼。

  身为馆长的秦云,几乎每天都要在这幢“聪明屋”里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秦云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市建交委的总工,作为这座城市城建领域的管理者之一,他有信心向世人阐明,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房子,其背后所蕴藏的大智慧。

  “它在设计建造中融合了多种海派建筑元素,”秦云从小在人民广场附近周围长大,受海派建筑理念浸染颇深的他,对于 “沪上生态家”建筑构造、设计理念的诠释,也是从 “沪上”开始谈起的, “比如 ‘老虎天窗’的设计,它能丰富建筑的采光;上海本地特有的弄堂设计,可以帮助建筑通风。再比如,该项目所使用的混凝土,采用的是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内部的大量用砖是用 ‘长江口淤积细沙’生产的淤泥空心砖和用工厂废料 ‘蒸压粉煤灰’制造的砖头;石膏板是用工业废料制作的脱硫石膏板,这些都是‘变废为宝’的手段。”

  不光是建筑材料节能, “聪明屋”内就连房屋内部的节能设备同样具备众多可圈点之处。秦云说,例如, “沪上生态家”内部的电梯采用了变频电梯、势能电梯等节能电梯——一个是势能回收电梯,在上上下下之间,所产生的 “势能”不经意间被储存;另一个则是变频电梯,可以根据电梯乘客的多少来控制电梯速度。除此之外,沪上生态家的多处设备都具备太阳能光伏发电功能,就连玻璃栏杆也都是光伏发电板。

  “‘沪上生态家’完全具备异地推广的可能,绝大部分的技术、设备,全国都可以做。”对于这样的一个集多项节能技术于一身的项目,秦云认为, “沪上生态家”的现实可利用性远远大于其示范效应。

  谈“零碳”:

  国外案例实践更关注细节

  对于“沪上生态家”这座“上海制造”的节能示范楼,不光国人、业内称道,与秦云相识的一些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外国馆长、总代表评价也比较高,对该示范项目的设计手法、建筑造型等都予以了认可。秦云透露,众多案例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有两个——英国伦敦的 “零碳馆”、西班牙马德里案例中的“竹屋”。

  秦云多次拜访“零碳馆”学习取经,在其看来,同样是一幢集多项节能技术于一身的示范性建筑,“零碳馆”的手法更为细腻,更关注细节,考虑得更加全面。

  “它本身采取了相当多的通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节能设备和技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零碳馆就连垃圾箱的外壳也都采用的是太阳能光伏电板,它一天所储备的电能,能够支持它夜间照明用。 ”秦云说。

  秦云表示,“零碳馆”案例引入世博园,为了迎合上海的气候、地域特点,其图纸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就“零碳馆”而言,它每天还要摄取电、水等资源,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零碳”。秦云另一个较为感兴趣的是马德里案例的“竹屋”。 “它让我想到了以前国人在夏天经常使用的竹帘,能够像西班牙人一样将竹子作为一种建筑外立面材料使用,真的不曾想到过。 ”

  谈学习借鉴:

  没想过简单“复制”案例

  秦云表示,单从技术水平而言,“沪上生态家”与“零碳馆”二者没有太大差异。

  对于“沪上生态家”的示范意义,秦云有着自己的理解。首先,它为上海制定新一轮的建筑节能标准提供帮助。今年年底,上海将要颁布新版本的建筑节能条例,其中便明确提出,上海的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要提高到65%,沪上生态家的节能率已经达到70%,65%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和达到的。其次,为上海今后的节能建筑的材料、设备上的应用提供了范例,对节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具有指导意义。

  秦云反对用“复制”来谈部分人对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理解。 “世博会有很多案例都具有特殊性,我们没有,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在上海,或是国内的其他地方去简单‘复制’这些案例。我们思考得更多的,是这些案例当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哪些好的理念可以为我所用。 ”秦云举例,比如罗阿大区提出的“城市群”的概念我觉得很好,像上海这样的人口高密度大都会城市,就需要用“城市群”的理念,让过于拥挤的市中心不断地从功能上向外延伸。

  “但反过头来看,“城市群”所提出的城市规划理念,不就是我们提倡的新城建设理念吗? ”秦云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趋同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谈“十二五”:

  将加大新城外围基础设施投入

  多年的筹博、办博,对上海城市建设的推动显而易见。秦云对此表示认同,并坦言,借着世博会的召开,上海的城市建设经历了新一轮的大发展。“为了办好世博,很多的新的技术、平台上得很快,事实也证明,世博会给整座城市所带来的革新和带动是全方位的。 ”“世博会当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之一,当中有一条便是:依靠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即依靠各种信息化的手段,设立一个又一个的实时监测平台,采集各方数据,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秦云表示,办博过程当中,之所以能对整座城市的交通出行状况进行灵活调度,没有因世博大客流而使整座城市陷入瘫痪,靠的就是信息化的手段。

  “我们曾经邀请国外的馆长、总代表,以及专家前往上海虹桥枢纽、道路信息监控中心等部门进行过实地参观,当时,不乏一些国家向我们推荐各种新式的信息化采集技术,可到了现场一看,我们为了世博会的举办而建设的信息化平台,早已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先期引进来了。”秦云多少有些自豪地谈道。

  显然,上海城建领域“信息化”的开篇,早在世博会开园之前就已经拟好了。

  世博会闭幕后,上海的城市建设需要一个怎样的定位?一向以投资拉动的城市建设领域,如何能从上海世博会这些优秀的最佳城市实践案例中汲取精华,促进上海自身城市建设的创新、革新?上海的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是否能为上海的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益的尝试?

  秦云回答,这样的一种转型,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建得好不等于管得好,建好、管好才是真的好。 ”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