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11日电(记者赵蔚 许晓青) 匈牙利人捷诺西·彼得·塞缪,在上海世博会行将进入尾声时来到上海寻访祖辈的足迹。在昔日曾有“远东第一高楼”美名的上海国际饭店里,捷诺西被饭店新竣工的文物陈列馆内的一封信所吸引,那上面有他的叔祖、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混血的著名建筑师邬达克的亲笔签名。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斯洛伐克馆的一侧,上海国际饭店暗褐色浮雕造型和设计师邬达克的简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邬达克因其在上世纪30年代为上海设计营建了超过50座经典建筑而被称为“改变上海面貌的人”。这位外国建筑师与上海的情缘,还被拍成电影,在本届世博会期间放映。
在世博会开幕前完成整修的上海国际饭店,不仅曾经是亚洲第一高楼,上海地理测绘的水准原点,还被誉为中国现代餐饮服务业的摇篮。它目睹了上海过去70年的沧桑,是这座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当年,中美长途电话开通仪式在这里举行,梅兰芳的韵白在门背后缭绕,卓别林的幽默在大堂里回响。建筑大师贝聿铭回忆十几岁的自己,正是看着这座建筑施工时,确立了做建筑师的梦想。他说:“在上海,我看到了未来。”
然而,从1950年到1978年整整28年,上海却没有建造过一座有全新地标意义的饭店。上海的象征始终是建于1934年的国际饭店或外滩。在明信片、人造革旅行袋、搪瓷面盆这些新中国头30年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物件上,年代悠久的建筑形象标志着上海曾经的繁华,也映衬着其一度的沉寂。
城市的面貌维持了50年缓慢演进后,国际饭店83.8米的高度纪录终于在1983年被新建的上海宾馆打破。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上海首座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静安希尔顿开业,其获得的国际银团贷款达1亿美元。这座高143米、38层的五星级酒店,客房超过700间。一连串数字被写入历史。
进入21世纪,从金茂君悦到环球金融中心内的柏悦酒店,上海饭店的高度纪录在不断刷新。建设中的上海中心高度将达632米,在世界已建高层建筑中排名第二,这里也有酒店营业。
2010年举办世博会时,上海共有6679家饭店旅馆,其中五星级和相当五星级的酒店56家。各类饭店旅社共计客房约为33.4万间(套)。8月,世博会持续出现日客流40万人以上时,包括国际饭店在内的相当一部分饭店的入住率达90%以上。
除了曾经的高度纪录,国际饭店的人文意义即其软件设施,也在中国现代服务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国际饭店曾贡献了中国酒店服务业的第一本专业教科书,代表其早期企业文化的同仁月刊《帆声》是中国旅游饭店业的一大创举。世博会期间,上海需要大批优质的服务人才,国际饭店的培训经验,特别是提升服务人员本身对服务业的尊重和热爱,已成为今天服务业培训的借鉴。
包括酒店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体现着上海的热情好客和开放立场,而城市格调与氛围的营造和维护同这种热情一样,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演绎着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梧桐树掩映下的古旧建筑,灯火闪烁的街边酒吧,构成了上海的旖旎风光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浪漫氛围。
上海在为赶超香港、新加坡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而加紧基础设施及港口建设的同时,国际饭店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被完好的保存下来,修旧如旧。
1986年上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1989年起,上海先后确定了四批632处共2138幢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1处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上海提出要“建立最严格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占上海市老城区的三分之一。2005年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著名建筑规划专家伍江说,为保存原汁原味的“老上海”,2006年上海对64条老街实施“永不拓宽”政令,在世博会场馆兴建的整个过程中,也大量保护和利用了老建筑。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交响乐重镇之一,上海还恢复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盛极一时的夏季音乐会传统。
世博会期间,在中国工作、生活近半年的以色列电视节目制作人米舒朗·其索说,你仔细观察时会发现,上海和上海周边地区的人们脸上经常洋溢着微笑,他们的幸福指数是高的。
新的上海吸引着四海宾朋。据官方统计,长期在沪居住的外国人达15万。日本驻沪总领事横井裕表示,日本在上海的侨民约5万,超过在纽约的日本侨民总数。今年8月,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主办的“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活动中,上海名列第一。
此间观察家认为,因为史无前例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会聚世博会,因为长期以来“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格,兼容传统与现代的上海正在释放出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来前所未有的文化张力和雄心。
国际饭店等一些老饭店在世博会前的整修不仅仅是为了迎接这一盛事,更是志在长远。它们成就了城市的寓言,涵盖了上海的过去式和未来式,代表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可能性。同时,它们的华美仍难掩狭窄弄堂中一部分人的生活艰辛。正在制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上海,仍有着提升民生服务的期待与诉求。
同样身为建筑师,捷诺西对上海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能为上海承继叔祖的传奇。他说:“我觉得现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建设已经达到饱和。虽然我不能像祖辈一样在上海市中心设计,但希望能在上海的近郊一展身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