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区在世博会结束之后会具备怎样的新功能?随着上海世博会逐渐接近尾声,后世博的上海将会如何发展成为了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昨天召开的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教授提出,在世博会结束之后,世博园区及其周边的区域很有可能将发展成为上海的副中心。
后世博关注滨江地带
郑时龄指出,世博会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2010年建成约422公里的轨道交通线并投入运营。50%的出行是通过公共交通,其中35%的出行是使用轨道交通。
“世博园周边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而举办了世博会后,其各方面都趋于完备。”郑时龄认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再加上其周边的很大一部分,预计总共1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很有可能会成为上海继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真如之后的又一个副中心,并集文化休闲、商务、公共绿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后世博的发展将会关注于黄浦江的滨江地带,我们将会建立一个综合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也将辐射整个中心城区。”
提出城市郊区共同发展
对上海未来的发展,郑时龄还提出了星座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即从城市的单一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为多心组团式结构,从关注中心城区的发展到城市和郊区的共同发展。
郑时龄指出,城市各个地区在环境、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居住条件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差异比较明显。“在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化城市规划。要去除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去除城市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同时还要提升服务的水平、提升人们的创意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