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1日电 中国故事中国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抒怀
记者肖春飞、李斌、崔清新
硕果满枝的季节,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
上海,蓝天白云下,斗拱形的中国馆巍然矗立。10月1日,来自各国展馆的嘉宾和各界群众聚集在“东方之冠”,共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
伴着晚春的雨、盛夏的风、金秋的阳光——从5月到10月,在150多天里,中国馆始终像一个磁极,散发出无穷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和全世界的参观者。
这魅力,源自新中国成立61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亿万中华儿女共同创造演绎的“中国故事”,源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向改革开放——这是一条走向富强之路
灯光渐暗,眼前出现一座街市。行人、商贩、轿夫、顽童、老妇……600多个“人物”各自忙碌,栩栩如生。
“活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馆里最震撼人心的作品。参观者至此,无不流连忘返。
“每次陪外国贵宾参观中国馆,他们都会在这幅长128米、高6.5米的巨幅长卷前驻足,由衷地发出‘不可思议’‘无与伦比’的赞叹,我感到无比自豪……”中国馆馆长徐沪滨说。
作为河南开封人,曾获华人数学界最高奖晨兴数学金奖的刘克峰的办公室里也挂着一幅“清明上河图”,“我时常神往宋朝开封府的盛景,现在,开放的中国正迎来历史的复兴,我有幸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走过艰辛,寻找大大小小的梦想,一个强大、繁荣和富强的中国,无疑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使我们离梦想更近了。”他说。
伟大时代渊源于悠久而坎坷的历史。五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曾滋养了这片广袤土地上一个个辉煌时期,然而,以鸦片战争爆发为起点的中国近代史,却浸泡在贫弱与血泪中。
一个半世纪前,当第一届世博会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揭幕时,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人还在茫茫黑暗中苦苦求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
一代代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个曾经辉煌、又曾经衰落的文明古国,以崭新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与时代共进,与世界同行。61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经一系列重大灾难和严峻挑战的洗礼,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上疾行。如今,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桌上放着搪瓷茶缸和黑色人造革拎包,还有当时的“结婚四大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中国馆内的“岁月回眸”区域,陈列了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四个不同时代普通居民家庭生活场景。
酷热的夏天,一个名叫曾乐的11岁澳大利亚华裔女孩,跟随在上海出生、长大,之后移民海外的妈妈走进中国馆。听妈妈讲“中国往事”,孩子睁大了眼睛。走出中国馆,这个中文不是太好的女孩忍不住脱口而出:“我特别喜欢中国馆,当一个中国人,我觉得特别骄傲!”
截至9月28日,中国馆共接待参观者2114万人次。中国馆馆长徐沪滨感叹:“5000年的灿烂文明,60多年的创业历程,30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诠释中国城市发展中充分体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的智慧,展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国馆的成功不仅在于展示了中华文化,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如何运用智慧应对挑战,对寻找未来发展之路作出了中国的回答,展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力量。”他说。
放飞心中梦想——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之路
“许了什么愿”记者问。
从台湾馆“点灯水台”下来,孙国升笑着说:“孙氏后人的心愿离不开民族大事。”
这位侨居美国的孙中山先生的曾孙一进世博园,就不断按下相机快门。想拍下的场景实在太多太多——透过世博园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已看见,先辈强国富民的梦想,正在今日之中国一步步实现。
上海世博会是人类放飞梦想的盛会。这里,也同样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
世博园内,“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一栋简易房墙面上,一幅以中国剪纸元素为载体,蕴含中国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形象的图案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世博历史上第一幅被“官方”认可的涂鸦作品。负责创意和制作的同济大学学生徐嘉康说:“涂鸦虽然称不上什么高雅艺术,但它有一种精神在里面,就是自由表达,表达个人对于生活的梦想。”
深圳馆,主题为“中国梦实验场”,讲述了一个关于深圳人梦想的故事——3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寄托了国家寻求民族复兴、探索城市发展的梦想,而千千万万的个体,也找到了价值实现、梦想成真的空间。
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今日的“中国梦”。在解放思想中解放生产力,最终带来人的解放。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得到极大释放,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奇迹。
外滩,一群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建筑比肩而立。
多年前,一个名叫包建国的浦东小木匠常常隔江凝视着这些风格独特的殖民时代建筑,心中涌动着梦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够建这样的大楼
2010年4月,以通体雪白的“冰壶”为造型的芬兰馆成为上海世博园内的一朵奇葩,与外滩建筑隔江遥望。这是包建国梦想的结晶——他麾下的上海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了上海世博会芬兰馆的深化设计。此前,他的企业还参与了东海大桥、浦东机场、杭州湾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盖大楼、修大桥的梦想,逐一成真。
从一个小木匠到一个年产值数亿元的企业董事长,包建国这么形容自己的“浦东传奇”——一个比较有远见的创业者,赶上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时代。
侯庆山,现年74岁,前驻瑞典外交官。这个上海世博园区管理岗位上年纪最大的志愿者,至今仍珍藏着当年申博成功的报纸。这份报纸,寄托着他悠长的梦想:8年前申博成功的那个晚上,侯庆山就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世博志愿者,服务世博,对话世界。
“当时我想,我一定要保证健康。身体不好,8年等不到的。”侯庆山回忆说,“我很幸运,我8年等下来了。”
面试时,他面临严峻挑战——拓展训练。老人弯下了腰,趴在草地上,试图从“电网”最底部空隙钻过去,但屡试屡败。最后,一个小组的伙伴想出了解决办法,集体将侯庆山老人抬在空中,慢慢送过“电网”。
侯庆山清晰地记得,通过“电网”时自己一动都不敢动,既紧张又兴奋——梦想成真了!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催生梦想、实现梦想的时代。“中国路”上,中国人与国家一起追求梦想的步伐,愈来愈坚定。
迎难而上、团结协作——这是一条多难兴邦之路
一个12岁的男孩,从已是废墟的“家”中,挖出一副残缺的象棋盘。他抱着棋盘来到在地震中逝去的父亲坟前,再与父亲对弈一盘……在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城市·生命馆”里,每天都在播放一段反映四川汶川地震后人们坚强生活的短片。
许多人来到这里,久久伫立——
5月12日,汶川地震两周年,美丽的羌族姑娘来到四川馆,给游客送上了从灾区带来的第一批成熟的樱桃;
9月1日,新北川中学开学了,数千名师生开始新的生活;
在新中国61周岁生日前夕,建成后的北川新县城由山东援建方整体移交。
……
从汶川、玉树到舟曲,在波澜壮阔的抗灾救灾斗争中,中国人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挺起胸膛,坚强面对。
“心手相连”,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这四个字曾经打动无数人的心灵。
四川馆里展示着汶川地震灾区两年重建的奇迹;玉树地震孤儿代吉文毛和江巴才仁在世博开幕式上被高高举起;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观众自发堆放在甘肃馆里的朵朵白花……世博园里的这些情景,无不深刻诠释了这四个字的精髓。
而在灾区,因为援建,很多人不能亲临现场一睹世博盛况。他们遥望世博,以自己的方式为世博增彩——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高原,天气冷了,草儿黄了。曾经被地震摧残的土地上,一片片民房拔地而起,一支支援建大军抢在冬季来临前抓紧施工。
中国铁建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指挥部综合部副部长张兰忠介绍,高原上工期一年只有5个月,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住上放心房,企业一面在当地造砖,一面从西宁紧急运砖,大家加班加点工作,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国故事”的又一题中之意,当大难来临之时,一个民族的大爱迸发,力量凝聚。
“中国是一个在苦难面前从不低头的国家。洪灾、雪灾、疫情、地震,每一次灾难就是一次考验,每一次灾难都会使13亿颗心凝聚在一起。一个经受过五千年风雨、苦难洗礼的民族,其民族气节是生生不息、愈挫愈勇的。”张兰忠说。
与世界和谐共舞——这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
从古至今,世界看中国,有多种多样的眼光——700年前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是强盛的;217年前觐见乾隆皇帝的英使马戛尔尼眼中的中国,变成了一艘躯壳巨大然而破败不堪的旧船;170年前,大英帝国军舰炮声下的中国,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帝国;73年前,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向世界介绍了一个蕴含新生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中国上海世博会开园仪式上,一把神奇的“磁悬浮金钥匙”意味深长——上海世博会给了世界这样一把钥匙,一把了解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钥匙。
苍劲朴拙的中国书画,铿锵有力的非洲鼓声,热情奔放的岛国舞蹈……上海世博园,就是一个浓缩的“地球村”。
“这是一届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说,从世博筹办到举办,中国履行承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1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为一些从未参展的国家提供了建馆支持。
“这是多种文明、多元文化的精彩对话。举办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周汉民说。
世博会是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盛会,既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又让中国人了解外国。加拿大馆总代表大山说:“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中国和世界,相聚世博、相拥世博。
2年前,奥运会的圣火点燃亿万中国人的激情,人们张开双臂欢迎五大洲宾朋的到来。今天,上海世博会已累计接待7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600多批其他重要来访团组,配合完成了150多个外国国家馆日和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成为世博历史上参展方最多、规模最大、出席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感慨万千:“当21世纪走过第一个十年,中国人的两大百年梦想——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终于实现。这是百余年来,中国由羸弱走向富强、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两个里程碑,是中国与世界全面交融互动的两次大跨越。”
张颐武是一位文化学者,在他看来,上海世博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基础上,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象征性起点,一个世界各国跨文化沟通、世界和中国在一起共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个时刻展现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在参观世博园后深有感慨地说,在整个世博会中,我看到跨国的友情,看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也看到我们憧憬的美丽将来——一个洁净的和谐社会。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林拓感叹:“回首中国之路,加入联合国标志着政治上融入世界,加入WTO标志着经济上融入世界,举办世博会,标志着中国与世界文化相融合。”
“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而奋斗!”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举办之际,在大洋彼岸举行的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温家宝总理的话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世博园,矗立在黄浦江边。大江浩荡,奔流入海。大海,连着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