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世博元老:中国馆变化显国力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1日 02:41  新京报
中国世博元老:中国馆变化显国力变迁

  1982年的美国诺克斯维尔市世博会上,首度参展的中国馆受到游客的欢迎。受访者供图

岳祖德 被称为“中国世博元老”,曾担任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总裁,并参与了近10届世博会中国馆筹备工作。

  昨日,岳祖德先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第一个中国馆诞生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每一个中国馆的变化都代表着中国国力、国家形象的变迁。

  今天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日。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届世博会,那时的中国馆是从美国租赁的展馆,中国参展只花费了几十万美元。28年后,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在建筑设计、装饰、布展上都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奇迹,游客数量也达到了中国馆历史上的顶峰。就这28年的世博中国馆变迁史,本报采访了“中国世博元老”岳祖德与来自日本的“世博奶奶”山田外美代,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国馆的变迁。

  世博首秀

  吸引力下降,美国主办方需要东方元素

  新京报:中国馆首次亮相世博舞台是哪一年?

  岳祖德:是1982年。1982年,美国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举办世博会。在世博会举办前,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是世博会对于民众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美国的主办方应该邀请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度来参加世博会。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世博会属于民间活动,主办方找不到中国政府的接洽方,所以他们找到了美国华人商会,由美国华人商会和中国政府联络。国家领导人对此做了批示,“这是一次很好的对外宣传渠道”,最后决定让中国贸促会具体负责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馆的相关事宜。

  新京报:你还记得第一个中国国家馆展示的内容吗?

  岳祖德: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的主题是“能源推动世界”,所以我们的布展主要包括了当时农村的沼气利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太阳能利用等。另外,美国主办方希望我们展出能够代表中国5000年文化的展品,我们带去了长城砖和西安出土的兵马俑,游客都没有见过,很多人合影。在那届世博会中,游客基本上都是排队进馆,个别时间游客需要等3到4个小时才能入馆。

  新京报:第一个中国馆中方大约花了多少钱在展馆的建设和运营上?

  岳祖德:当时中国馆的主体建筑是美国建的,我们只做了内部的装修装饰。那时整个中国馆的建设和运营只花了几十万美元,而那时很多欧洲馆的费用都是千万美元以上。

  独力建馆

  首个自建馆所需材料均运自国内

  新京报:在你近10届世博会中国馆参展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届?

  岳祖德:我想应该是1988年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世博会,展馆的布展装饰设计上的中国元素得到充分体现。当时也有一个小故事。1986年世博会后,有一些华人华侨告到了中南海,说1986年的中国馆没有新意,效果不好,国务院为此批评了贸促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资金有限。

  新京报:1988年世博会的情况呢?

  岳祖德:1988世博会,贸促会吸取了1986年世博会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怎么样能扩大中国馆的规模,增强特色又节约资金。最后我们在中国馆前做了“中华门”牌楼,馆内的布展我们第一次应用了声光电技术。最终中国馆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和世博会十佳展馆。

  新京报:第一个中国自己建设的中国馆是在哪一届世博会?

  岳祖德:是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当年中国馆的设计也比较简单实用,就是要体现中国东方文化的魅力。中国馆内模仿了中国的古建筑,红漆柱、壁画这些中国元素设计很多,门前的牌楼也非常显眼。所有建筑材料全部从中国海运过去。因为中国本土的材料成本低,即使加上运费,也要比西班牙便宜。

  发展方向

  未来世博会国家形象推介应少而精

  新京报:从1982年中国第一次参博到2010年上海办博,28年间,你认为中国馆展示理念和内容有哪些变化?

  岳祖德:实际上,中国馆在每一届世博会上亮相和变化都是与国力和国家形象密不可分的。这些年,中国馆在推介中国文化的形式和手段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面有一个应用了世界领先的高科技数字技术的清明上河图,这是中国馆最大的亮点,游客进入中国馆看到它后一定会对中国文化印象深刻。

  新京报:有人认为,展馆的国家形象推介功能应该弱化,不应该大而全,应该少而精。

  岳祖德:我想这种观点是未来世博会各个国家展馆建设的一种大趋势。但是,国家形象推介功能不能没有,毕竟游客是想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的。我觉得这方面可以采用视频等其他方式集纳处理。

  本报记者 邢世伟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