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骏
7月21日 星期三 多云
夜游世博园,不知不觉逛到了哈萨克斯坦馆门口。21时许,一些场馆已经开始闭门拾掇,但哈萨克斯坦馆门口依然排着不短的队伍,于是心血来潮打算排队进去瞧瞧。
之前并不太喜欢这个馆,觉得它人为地制造 “长队”——每次只放行50人左右,而放行的间隔起码要20分钟。相比起那些热门但排队行进速度奇快的场馆,多少有点小家子气。进馆之后,印象大为改观,也许不少游客都跟我一样,会产生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里面,每个游客都可以亲自动手,体验一下悬空操作电脑的乐趣,有闲暇与工作人员聊聊天、拌拌嘴、抬抬杠,再慢慢观赏4D电影中哈萨克斯坦的美丽景色。金色的草原、雄伟的雪山、湛蓝的湖泊,恍若置身其间,一棵树,一滴水都能伸手触摸。
听说台湾馆也是如此,通过限制客流,让每位进馆的游客都能慢下脚步,细细品味当地的景致与风俗。应该感谢这些场馆,一道薄薄的墙,隔开了外面“急行军”和“赶场子”的游客,试着教会游客在“慢生活”中品尝恬静和安逸。
记得有次跟同事聊天,说起现下的人们,不是不爱“慢生活”,而是实在慢不下来,在地铁里、马路上,步履匆匆,当你试图停下来边走边看时,却只会被匆忙的人流席卷而去。每个被装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上的“铆钉”,想放慢节奏,都像是一种奢望。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与之牵扯不清的是人们对高端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说不清是追求“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技术,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还是节奏越来越快,使得人们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要使生活美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于是,世博园中的“低技术”成了另一种时尚,受人追捧。
“低技术”指的是工业革命前的传统手工技术。在今天,“低技术”已非简单的传统技术,而是科技达到一定水平后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在世博园区,我们看到不少建筑墙面爬满绿草,感受到建筑空间习习穿堂风拂过,这些技术并不那么尖端,也不需要消耗太多能源、投入过多开发成本,却让生活变得细腻柔软。网上流传的瑞典馆馆长任安莉的一段访谈视频,更是引起人们对“低技术”的深思。当主持人问及“瑞典馆有哪些高科技亮点”时,任安莉却耐人寻味地说:“美好的城市也需要‘低技术’。”她希望人们的生活不要一味地追求技术尖端化。
“低技术”让人们向往的“慢生活”变得触手可及,希望它们能走出世博园,成为现实生活的理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