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护更新城市文脉成为对世博主题最好诠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2日 08:29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刘颖 杨健

  世博会本月最热话题莫过“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就在6月28日,苏州市政府在世博园里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苏州世界遗产日”活动;各个国家馆日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展示尤其吸引参观者;而本月在苏州举行的“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世博主题论坛又恰逢我国第5个“世界文化遗产日”……

  世博园区内外,对城市文脉保护与更新的探讨,成为对世博会主题最好的诠释和演绎。

  传承,需要“生态环境”

  杨健(以下简称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论坛上把城市比作一个健康的人,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骨骼、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经脉,少了任何一样,城市都只是空壳。的确,历史街区、老建筑,是城市的个性标志,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被拆毁,导致“千城一面”,令人痛心。即使近年来通过专家呼吁、法规编制、宣传教育等,这一情况稍有好转,但曲解、误区仍很多,最明显的就是修复一些假古董,商业开发过度。

  刘颖(以下简称刘):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说的某地修建“汉街”就是一例。汉代还没有街的概念,到宋代才出现,这种假古董不是保护。另外,对于一些地方把老建筑迁移重建以避开“开发难题”,阮仪三认为,城市老建筑,迁移重建就不是保护!

  杨:骨骼不存,经脉更无从依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保护几个传承人上。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教授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即恢复“文化生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场景、语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场景和语境,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而“文化生态”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民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取向和情趣。

  刘: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跟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保护。著名的早期玛雅文化专家理查德·汉森说,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它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没有重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造成很多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的原因。因此,历史文化遗产的积累是保护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街道、民居、风俗等,这一整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的未来。

  教育,走向未来之路

  刘:智利学者贡萨洛·塞尔达·布林特鲁普提过一个细节:2004年到2006年,智利政府向在校学生免费发放了关于人类遗产遗迹的印刷品。这些印刷品就像我们的导游图一样,展现了智利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物,而学生们参观这些建筑物都是免费。布林特鲁普说:“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细小的行动、小小的课程来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让学生接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来达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与持久。”

  杨: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点,但它们未必被大众所认识和了解。如果从小就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城市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他们会有更多的自豪感,也会更自觉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现在,我们有一些“非遗”的课程进入中小学校,就是很好的做法。

  刘:关于历史文化教育的问题,也不仅局限在学校里。你说的培养自豪感,也可以有很多形式。央视记者张泉灵举过一个例子。她的母亲是浙江乌镇人,乌镇的巴家花园本是一个旧宅子。某天她舅舅去乌镇,想去参观巴家花园。可门卫说要买票,舅舅就说,“我姓巴,墙上贴的族谱上还有我的名字。”门卫说:“不行,连乌镇姓巴也要买票的,何况你是外地的?”

  杨:其实,本地姓巴的买票能有多少钱呢?假设这一部分是可以免费的,可以想象一下本地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是什么样的?这种财富是很难用门票钱来估量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门类比较多的项目,比如考古学、民俗学等等方面。应该唤起大家,人人都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要守护精神家园,让人们要认识回家的路,不要不知道往哪走,这是非常可悲的。

  碰撞,产生新的理解

  刘:上海世博会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传承的教育机会。人类有史以来最壮观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融,正在这里展开。

  杨: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讲过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经历30年战乱的阿富汗参展上海世博会的过程,可谓困难重重。2006年我国开始向国际社会发出参展邀请,连续4年分别举行参展方会议,其中第二次会议发出邀请后,收到阿富汗政府总代表的确认;可是3天以后又来了一份报告:这位总代表在去某地的途中不幸罹难。同样,饱受战火的伊拉克,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一个月后终于开馆,他们通过对“一千零一夜”的新诠释,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所以说,世博会给我们带来对美好世界的憧憬。我们在看世博的同时也在经受一次文化的洗礼,我们面向未来反省自己,而又有勇气与世界一同前行。

  杨:说到这,我想起学者杜维明先生在他的主旨演讲结束前,用费孝通先生的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对上海世博会的期待。他说,2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把他们认为最优美、最能代表他们核心价值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上海世博会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如果大家能作为观察者和欣赏者,去分享他人所展现出来的知识智慧和精神性,去体验各种不同文明的价值,主动、自觉地参加这个举世瞩目而且时机难得的文明对话,那么实现天下大同就不再仅仅是理想。

  刘:多元碰撞之后,文化必然产生更新。正如杜维明所说,上海世博会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提供了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平台,这种对话是通向人类和平的必经之路途。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