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明德(Adam Minter)(美国)
走近美国“学生大使”(上)
美国馆真正的“角儿”是一名不超过23岁,略显敦实的美国小伙子,他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能把500名中国参观者逗得哈哈大笑
第一次去美国馆,是在它正式开馆后数日。那是一个安静的夜晚,还没有现在这样汹涌的人潮。我只等了几分钟,就被领进了大厅,在那里,我看到两个美国年轻人正在对一群中国观众一边宣布着注意事项,一边用熟练的双语和跨文化技巧开着玩笑。
几分钟之后,我们又被领进了一个电影厅,跟在大厅里一样,那里也有一个美国年轻人在“暖场”和娱乐观众。进入最后一个电影厅,我们看到了美国馆真正的“角儿”—— 一名不超过23岁,略显敦实的美国小伙子,他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能把500名中国参观者逗得哈哈大笑。电影一结束,观众们就都冲向这个小伙子,或要求合影,或充满好奇地问他各种问题。
这些年轻人都是美国馆的“学生大使”。我觉得,他们代表了美国人中最优秀的一部分:年轻、乐天、幽默、教养良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文化态度开放。
后来,经过美国馆方面的安排,我见到了23岁的小伙子瑞安和22岁的姑娘凯蒂。两人都是美国馆80名“学生大使”的第一批成员,将在美国馆工作到7月中旬。
他们都是刚刚从美国特拉华尔大学毕业。特拉华尔大学并没有中文专业,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一门外语,两人都选择了中文。由于学得出色,两人有机会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留学。瑞安在北语留学两年,凯蒂学了一年,此外,他们都在积极寻找机会来中国学习、旅行和工作。2009年,当世博会美国馆“学生大使”项目启动时,他们兴奋不已,马上就报名了。
两人向我介绍说,“学生大使”项目的申请程序是相当严格的。在必要的语言和学业要求之外,申请人还必须具有至少两年半的中文学习经历以及一封语言学教授的推荐信,证明其语言的流利程度。
瑞安告诉我,申请成功之后,他最感吃惊的是美国朋友和中国朋友截然不同的反应。
“当我回到美国告诉朋友们,我得到了这么棒的一个机会,可以在世博会工作,他们似乎都不太了解——当然他们知道世博会这么一回事,但他们并不了解为什么这个机会这么好。而当我告诉中国朋友和语言文化大学的教授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兴奋。”
瑞安说,像他和凯蒂这样的“学生大使”一直身处文化差异之中,“我觉得我来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我知道世博会对于中国人有多重要,美国人怎么看我并不在乎。”
学生大使们在开馆前两周抵达上海,然后根据背景和兴趣点被分入不同的组。瑞安和凯蒂由于明显性格外向,都被分入了“行动”组,负责在馆内外为等候的人群“暖场”。
我问他们,第一次看到排着的长队时是什么感觉。 瑞安说,刚刚看到馆外空荡的等候区、听到预期的参观人数时,他想,“哇,这里将有多么大的机会啊!我们要和这么多中国人交流。”而看到了真正的人群和长队之后,他的反应是:“天,这不是很大的机会,是巨大的机会!”
他还告诉我,之所以能比较快地适应,是因为之前有跟“中国人潮”打交道的经验。在北京的时候,他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6点都要从实习的地方赶到教课的地方,“如果你是在北京或上海生活过,就会预先习惯这一点。”瑞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