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城市智慧之博洛尼亚馆:微缩的意大利古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0日 11:35  中国新闻周刊

  城市智慧 之  博洛尼亚

  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的博洛尼亚馆,参观者犹如进入了一座微缩的意大利古城。穿过无处不在的柱廊,眼前是高高耸立的塔楼,环绕各种风格建筑的广场向游人展开怀抱。博洛尼亚馆展示的主题围绕文化、创造力、技术创新能力、人权保护、社会包容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建。场馆运用了大量短片、电影,为参观者呈现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世博会期间,博洛尼亚馆和位于博洛尼亚市中心的马乔雷广场将分别装上网络摄像头。届时,馆内的参观者可以通过实时连线,看到千里之外的“风景”,而马乔雷广场上的游客也可以通过摄像头参观在上海的博洛尼亚馆。

  在博洛尼亚这个有着弯弯曲曲的街道和石板路的古城,骑自行车游览是最方便的手段。在展馆里,观众可以骑上互动自行车,通过车前的大型显示屏穿梭于有千年历史的博洛尼亚大学,感受博洛尼亚的街景。

  此外,博洛尼亚人还为上海带来了意大利最豪华的“特产”车品——杜卡迪和兰博基尼,事实上,它们在博洛尼亚馆里已经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眼球。

  博洛尼亚:大学城的千年契约

  为了让“大学之祖”保持优势,博洛尼亚,这座声名显赫的意大利古城,在无可避免的“都市病”面前,一切战略转型和城市经营都围绕着大学来进行

  本刊记者/崔晓火

  走在博洛尼亚曲折的石板路上,大约每五个路人中就有一个是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大学总面积约占城市面积的四分之一。在清一色红砖房的古城中心地带,聚集着40万本地居民和1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他们共享这座城市的城墙、教堂和各类资源,而这样的历史已有10个世纪之久。

  最有名的莫过于博洛尼亚大学,这座被欧洲人封为“学习灵魂之母”的学府始终与一些伟大的名字结合在一起:彼特拉克、但丁、哥白尼……每一个都名垂青史。从公元1088年这所大学建立开始,这里的市民和学生群体便开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千年来,一座有悠久历史的老城与一座有深厚传统的学府如何相得益彰地共处,博洛尼亚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典范。

  “大学”之初

  建城于公元前534年的博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部,是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作为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和前往罗马朝圣者的必由之路,这里从中世纪起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过往商旅络绎不绝,与之相伴的则是商业纠纷频发,诉讼案件与日俱增,博洛尼亚大学也因此应运而生。

  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原本是一所法律学校,成为近代意义的“大学”,则是因为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所颁布的法令。

  来博洛尼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民法》和《教会法》等罗马法律,并大多以此作为终生的职业。到13世纪初,这里的学生已经多达5000多名,许多来自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国家。

  大学成立之初,学生喜欢叫它“联合组织”。活跃的年轻人不仅对房东、酒馆老板的生意照顾有加,还对自己的老师指手画脚,他们在自由无拘的环境里开展着各类活动。教师们为了回应学生,创立了名为“大学”(西方“大学”一词来源于此)的协会。两个群体为了“和睦相处”需要共同协商出一个持久的“共存”办法。当局者意识到了双方的需要,便主导创建了共享的社区“大学”,以实现学生、学校和行政当局之间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

  有历史学家研究称,博洛尼亚大学初期,各类群体的结社,均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些组织的出现说明当时大学里的群体已十分壮大。这些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对学校、教师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通过结社的形式保护自己的权利。”曾任博洛尼亚大学副校长和博洛尼亚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的罗伯托·格兰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博洛尼亚大学法律专业学生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维护自己权益的组织,这与博洛尼亚市民通过“公社”组织寻求集体保护的举动几乎同时进行。学生的组织逐渐演化成全体学生管理大学的权威机构。在开始阶段,他们通过集体付酬劳的方式与教师签订契约,与教师协商课业,也监督教师的操守。

  谁的大学

  弗雷德里克一世的法令规定了博洛尼亚大学从招生、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整个中世纪成为大学管理的司法基础。在此进程中,教会在大学事务管理中的权力被不断削弱,民众的权利与日俱增。几与学生组织同时,博洛尼亚市民组建了一些互帮互助的联合组织。当地群众成立的“公社”便是以城市为中心,比大学范围更大的组织。历史学家认为,“公社”的出现填补了原本相对薄弱的地方权力真空,部分行使了地区政府的行政权力。

  在早期阶段,博洛尼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自由地进行教学活动。此时,由法律专业学生们发起的组织进一步发展成两个较大的联合体,意大利半岛上的学生组成“山南社团”,非意大利的学生组成“山北社团”,两大社团都有自己选举出来的“校长”作为领导人。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的成长和壮大,在初始阶段并没有引起“公社”直接的敌视和对抗,大学教师、学生与博洛尼亚市民为主体的“公社”组织也没有产生过多瓜葛。但到13世纪初期,由于“公社”试图干预大学的正常发展,大学和“公社”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公社”为吸引更多欧洲学生来博洛尼亚,企图两次强制大学教师宣誓,要求他们不得到博洛尼亚大学之外进行教学,也不允许他们帮助博洛尼亚的学生到意大利其他地方求学。“公社”的目的是在博洛尼亚城建立“永恒的大学”,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当时的学生和教师群体拒绝顺从,认为这与他们对自由精神的追求相悖,也会直接威胁学生社团独立的法人地位。双方的敌对直接导致了1204年和1215年两次学生大迁移,许多学院因此搬到了博洛尼亚周边的城市。

  经过一段混乱的时期,直到学生们直接向教皇呼吁帮助,这桩历史公案才在“公社”的妥协下得以了结。

  1250年颁布的博洛尼亚城市法规充分认可学生享有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特别是确认学生担任“校长”的司法权力。之后,就连外国留学生也被置于城市法律的保护之下,享有市民的权利和待遇。

  现任博洛尼亚发展局主席的格兰迪分析说,理解博洛尼亚大学和市民关系的关键是要理解博洛尼亚市民的公民权利观念。

  公民权利是国家公民特有的珍贵品质。这种公民权利在城市中就是市民权利,享有这种权利的人会得到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无论你来自世界何地,无论是这里的学生、教师还是本地居民。

  “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目睹着各种社会团体的形成,各团体均由组织内部选举产生的领导人担任利益的代表者。对博洛尼亚人来说,只有学生选举出的代表才是真正的校长。”格兰迪说。

  明日共存

  永远看不到留学生被当地人驱赶,今天的博洛尼亚是全世界留学生的圣地。

  “对在博洛尼亚读书的人来说,你只要会一点点蹩脚的意大利语,就可以在整个城市中畅行无阻,并且总有一些意外收获。”在博洛尼亚大学读比较文学的纽约博士生艾米·兰宁说。

  为了保留博洛尼亚大学的优势,城市的一切战略转型和日常运行都围绕着这座千年学府进行。虽然北有罗马、南有米兰,但在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博洛尼亚依然保持着竞争力,地产商甚至连续10年看好博洛尼亚的市场价值。

  但随着留学生数量的激增,古老的博洛尼亚也开始变得拥挤不堪。由19世纪博洛尼亚大学工程学院设计的南北朝向的古城方案如今已经落伍,需要重开思路。

  “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随着城中心人口的激增而凸显,正因为此,博洛尼亚和大学一直在商讨当下城市应如何发展,才能既满足学生的需要,又符合城市居民的诉求。”格兰迪表示。

  现在的博洛尼亚市,一方面不断投资改善老城区,也就是博洛尼亚大学所在的主要区域,另一方面,也在加快大学配套设施在城市周边地区的建设速度。“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无论你走到这座城市的何处,都能感受到它的宜居、文化和生活内涵。”

  经过城市和大学的协商,博洛尼亚把大学的传统学院保留在城市中心区,并加以改造。格兰迪透露,一座新的文化地标建筑未来几年将在大学校园里拔地而起。同时,包括音乐、戏剧、影视、艺术、文字等学院将经改造后继续留在市中心,以保持城市的文化品质。

  与此同时,规划中的大学新校区将建于城市周边尚待开发的区域,目的是保持城市作为国际性都市的功能,并缓解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高而引发的住房和交通问题。

  格兰迪透露,博洛尼亚最新的规划集中于城市中心的贝柯区——一个10年前便已初具规模的复古建筑区域。这里被定位为住宅、大学城、游览、市场和公共设施集中的区域,其中,一座古老的国营烟草公司将被改造成一座展示科技创新的中心。与此同时,一条铁路将把这片区域和位于城市北端的大学新校区紧密连接。

  “凑巧的是,这一规划理念正来自于博洛尼亚大学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大学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的城市发生关联。”格兰迪表示。  ★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