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导视一:
《清明上河图》原作人物众多 个个形神兼备
该如何复原宋代人物
记者:/你怎么能够确定你的那些图案配饰,都是符合当时的年代。
于正:所以我们聘请了三位专家,/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专业意见。
动作中体现个性 画面上讲述故事
创作团队如何在原作基础上再度创作
记者:本来我想象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只是让它有动作就好,但是现在看起来你们要给它设计一个脚本?
于正:是。/我们增加了一个小孩追猪跑这样一个小桥段。
面对面专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于正 正在播出
解说: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珍品,原作分为三个部分,郊区、虹桥和卞河两岸、开封府市区。其人物的众多,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粗看人头攒动,细看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首要的任务就是复原原作中的人物,无论是从人物形象、表情、衣服等等都力求复现原貌,但实际做起来这并不容易。
于正:/我们把其实把原作里面这些人物都把它抠下来,但是原作实在是看不太清楚,/因为原作每个人大概只有两公分这样一个高度,而我们现场的话可能最大的都会有大概二三十公分这样一个高度一个比例。
记者:所以比如说衣服的花纹。
于正:对,褶皱,还有他的配饰,帽子等等,都会要仔细推敲一下。
记者: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你怎么能够确定你的那些图案配饰,都是符合当时的年代。
于正:所以我们聘请了三位专家,两位是开封当地的专家,有一位是香港那边的一位专家,都是对清明上河图本身很有研究,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专业意见。
《清明上河图》画面。
叠最初造型草图。
于正:/难点就在于如何把这幅画给做得很对,很吸引人、很好看、很好玩儿,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先做了这个它里面众多角色的这个工作。那么每个角色我们都会赋予他四种属性。第一个就是这个角色的身份和样貌。/比如说这一类都是官人,官府里的这些人,这一些是仕人,很多都是书生,从他的身材比例或者服饰搭配都会有所区别。这可能是小贩,又会不同,他的服饰什么,包括他手里拿的道具,/其实这些小道具我们也都是经过了很多的一些专家的考证,比如说当初他们习惯用的和比较经典的那些道具,我们都把它还原在这个场景里。
这些是那些长官、员外等等,他可能稍微有点微胖那种感觉。所以一定是会把不同身份角色的人的这种外貌体征给拉开。
解说:
在对原作复原的基础上,创作团队还做了再度创作。他们放大了那些有特点的人物,又增加了一些人。现在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白天出现的人物有691名,夜晚出现人物377名,这些人物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动作,而这也得益于原作提供的想象空间。原作《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虽然是静态的,但景物疏密有致,人物呼之欲出,穿插了各种活动,创作团队经过仔细研究,大胆想象,为人物设置了动作,并力求从动作中体现出人物的个性。
于正:/右下角的这个编号其实对应的就是这个人物他所做的动作,/就是需要明确各个角色他在这个场景里是如何活动的,也就是他的行走半径,他的行走距离是怎样的,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在底图上画了一个经纬线。然后把每个角色在里面的编号都给他附加上去,然后指定说这个C01-A,比如说他是从,这前面有显示,可能是从A区的第九条线开始一直走到第22号,这样子。会比较复杂的一个,有点像演员调度的这样一个场景。
其中蓝紫色的部分是相对人物活动比较静态,他在原地的那种角色,而红色他往往都是坐了交通工具,或者说是他行进的速度会比较快,位移的幅度会比较大的那一些。
大概是我们会把所有动态的都先做成这样一个平面化的处理,先预演看看疏密关系,比如说在1分半之后会不会显得不合理或者怎么样,/经过了一番动作之后,会不会有些地方聚集得太密了,有些地方太疏松了,所以我们也得看怎么样调度这些场景里的元素,使得它在这整个四分钟的活动当中都相对是合理和美观的。
这张图是能够看得比较清楚的,它就是整个清明上河图的一个全景,然后我们会在每个人物的上面都会有编号,这个编号就是让大家去寻找,到那个库里面去寻找这个人他其实是谁,长什么样子,从哪里走到哪里。所以我们是通过这张表来做内部的分工,就发到所有的制作人员手里,然后每个人领到任务,然后去查我要做的是什么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最后收上来的这些成果是能够被统一地再分布到整个场景当中去。当然里面还会有一些下一步的问题是任何人之间的穿插,一些碰撞,一些避让的工作。这是在最后一步再去完成的。
造型图叠动态清明上河图画面。
记者:因为你们要让他动起来,所以要增加很多东西,不仅有他的动作,甚至比如说这个人的性格,也会在动作上有体现,他是走得慢还是走得快,你们怎么来判断这个人的个性?
于正:可能从他的体貌特征,比如说这个人如果是个胖子,他一般都不会愿意跑得很快,从他的年龄,从他的身份,都能看出来,我们里面做的有官吏,他经常会是配刀,在那儿巡查,这一般都会走得相对更稳重一些,更整齐一些。
解说:
仔细观赏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人们会发现它并不是简单地让人物动起来,而是根据原作描绘的日常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合理地安排了一些情节,演绎出了一些小故事。
记者:本来我想象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只是让它有动作就好,但是现在看起来你们要给它设计一个脚本?
于正:是。
记者:给我讲讲其中有一个你觉得很有意思的情节。
于正:/有一条街,那条街上其实有很多的手工作坊,有做车的,有卖肉的,甚至,还有一些五金铺,一些木匠铺这样的,所以我们在这里面就做了一个人,他自己坐了一辆马车出来,经过几天的辛勤劳作,/很高兴地去在集市上游走,看到了一条街上,很多的人都像他那样,为自己的这份工作和事业在辛勤地劳作,安居乐业的那种状态,这些其实都是跟专家讨论过,觉得说应该是有,/比如说在虹桥段那个部分,我们是觉得说,这里热闹固然已经挺热闹的,/从动画的角度来看,节奏还是太平,它只是在那儿很热闹很热闹,/缺少一些横向穿插节奏感变化的东西。
于正:所以我们增加了一个小孩追猪跑这样一个小桥段,也是增加一些童趣,/突然会发现有一头小猪从一个角落里跑出来,然后后面跟了一个小孩在那儿追它,小猪又跑到某一个摊位上,撞了一下人家贩卖的货物,小孩又进去把这个猪给抱走了,/这些实际上也没有来历,但是可能会有一些戏剧性冲突这样一些小桥段在里面。
记者:/有的时候导演创作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些小的桥段,小的意思在里面,你们有没有把你们团队里的人设计进去?
于正:其实我也很想,但我们团队大多数人都戴眼镜,所以不太合适。
分导视二:
夜景版清明上河图首次呈现
现代人如何描绘宋朝开封府夜景
记者:/你怎么知道北宋的夜景会什么样子?
于正:也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些挑战,/在里面我们出现的灯笼,/有十几种。/这些都会有进行推敲。
小河潺潺亦真亦幻
水下绽放8个智慧点与清明上河图有何关联
00:19:30:00
于正:/就是在这个长卷里边,其实它有很多很多个小故事会在里边,/所以我们在里面提取了八个比较通俗易懂,也很有意思的一些小故事。
面对面专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于正 正在播出
解说:
说起这副百米长卷最大尺度的再创作,也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挑战,莫过于夜景的设计了。因为不管《清明上河图》有多少版本,哪个版本都没有表现汴京城的夜景。但于正的团队却偏偏提出来要做一个夜景的清明上河图。
于正:这也是我们比较得意一个创作点,其实当初在我们跟业主提议说,想做一个夜景版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专家和局方一个认可,因为首先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因为中国水墨这种技法很难表现夜景,不单单是清明上河图,好像很少有其他的国画主要是表现夜景的。
第二个,我们是觉得,开封据说好像是比较早地取消了宵禁这个制度,那么一个城市的一个繁华一个状况,其实夜景可能更能体现一点,城市的夜生活可能更能全面地展现城市发展一个面貌。再加上既然已经运用到了多媒体这种技术,我们也是希望更多能够有让它施展拳脚的平台,所以我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可能。
记者:这主意一出来就有人叫好。
于正:好。
记者:/你怎么知道北宋的夜景会什么样子?
于正:也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些挑战,但是我觉得也乐在其中,这里面有很多,更可以放开手脚去发挥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是需要再反复论证,再去跟专家推敲的地方。比如说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夜晚如何照明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把它做的跟现在的风景旅游区那样打那么多的灯光,所以在里面我们出现的灯笼,那时候的这些灯具肯定有十几种,挂在城门上的,和挂在店铺门口的,和挂在平民老百姓家门口,和手提的,种类都一定是不同的,包括灯具里面它可能做些什么变化,它其实是某些可能代表了某些寓意等等,这些都会有进行推敲。(铺画面,荷花灯画面)另外一个夜景也比较有意思的点,唯一夜景会比白天更多出来的一个东西,是在各个大街小巷上的桌椅板凳,这个也是我们跟很多专家聊了之后,他们建议我们说,其实开封当初的饮食文化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于正:我们还特地去开封考察,发现确实我们到了晚上,大概四五点的时候,就大街小巷店铺门口就摆满了桌椅板凳,就是夜排挡,这种场面非常地火爆,据说是从那个北宋时候就一直延续下来的。所以我们就做了很多夜景上,很多像这种夜市这种感觉。
记者:但是你们怎么能确定,比如说你现在跑到开封去考察,现在人吃的宵夜跟那会儿人吃的宵夜不一样。
于正:应该是不一样,好在我们还看不到这些细节。
记者:现在每个人还只有二三十公分高,不过我们要做一个更加巨版的画,你们会有更大挑战。
于正:可能我们就真的会需要对它里面吃的面食还是配菜还是什么,都需要进行一些研究了。
解说:
进入中国馆,游客最先到达的就是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所在的顶层49米展厅。在看过陆川的世博主题电影《历程》,走过表现中国城市变迁的序厅后,脚踩着局部复原的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湖南城头山原址,就会看到这幅颇有震撼力的百米长卷。这一系列的铺垫把人们从现代都市一点点带回历史时空,在浏览长卷的过程中品味中国古代城市的智慧。这一展区名为智慧的长河,而其中还真有一条河。(水系画面充分展示)
于正:这个展区叫智慧长河,所以我们会有一个水系的设计,然后因为考虑到真水的维护和施工会比较困难一些,所以我们采取了这个假水的一个设施。然后为什么会做一个这样的一个展示面和一个平的展示面,主要是为了丰富展示空间里的一个立体效果。
解说:
这条小河的设计,不禁使展示空间更加立体,还起到了不要让游客过于靠近《清明上河图》的作用。不过由于这条电子小河实在太过逼真,以至于经常会有孩子伸手摸一摸看是否是真的水,还有人曾把它当成许愿池向里面扔过硬币。
于正:/其实这个水如果仔细看的话,它是分为两层的,它上面是一层纱幕,就是这一层其实是个纱网,它是有弹性的一个材料。然后再底下的那一层是沙石,就是黄沙和鹅卵石组成的一个河床,然后通过上面的这个投影仪,这样的投射下来,然后它就会形成一个双层的立体的一个水的效果。
解说:
在这条亦真亦幻的小河下边,人们会看到时时绽放的8个动态影像,带有浓郁中国传统色彩的水墨动画。这是创作团队设计的点睛之笔,他们为之命名为8个智慧点。
于正:/就是在这个长卷里边,其实它有很多很多个小故事会在里边,因为这个展区反映的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中华智慧,所以我们在里面提取了八个比较通俗易懂,也很有意思的一些小故事、小桥段,把它变成了八个成语的一个标题,然后制作成了八个小点,我们给它起名叫智慧点,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这幅画卷里面的八个比较有意思的小桥段。
于正:这个部分万国咸通其实我们也是对应了折幕上的有一支驼队从城门过去的这个过程,我们也是把它细化出来,做成了这样的一小段的故事。这个大家可以看,当驼队过来的时候,牵着驼队的这名大汗胸口的一个羊皮地图掉下来了,然后正好这个地图就反映了丝绸之路的过程。但这里有个细节,我们这里看到开封,其实原来我们这里并不是写的开封,写的是汴京,到后来才知道汴京是后人对于这个地方的一个称谓。其实当初那里应该是叫开封府,这也是一位专家给我们提出的,所以后来我们把它修正之后再重新发出去让人参观。
于正:其实这个地方也有点意思,就是这个它主要对应的是这个,就是这种店,它很多时候是给进京赶考的人准备的,所以他是个书生,他是进京赶考的,这个窗里边的这个人,所以这里就反映了他从小到大,就是诗礼传家嘛,从小到大怎么来学功课,然后学文化呀,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其余智慧点画面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