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于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 14:27  CCTV《面对面》

  CCTV《面对面》6月6日播出:于正 让《清明上河图》活色生香,以下为节目实录:

  总导视:

  百米长卷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惊艳世博

  现代手法如何演绎张择端传世精品

  于正:/难点就在于如何把这幅画给做得很对,很吸引人、很好看、很好玩儿。

  镇馆之宝设计过程也曾经历艰难曲折

  80后创作团队怎样完成与历史对话

  于正:/我们看到有一个地方写的叫脚店,我们觉得说古代人还挺会享受的,那时候就有按摩洗脚。

  记者:你以为是洗脚房?

  于正:是,后来才知道,/脚店有点像汽车旅馆。/所以我们聘请了三位专家,/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专业意见。

  夜景版清明上河图首次呈现

  现代人如何描绘宋朝开封府夜景

  记者:/你怎么知道北宋的夜景会什么样子?

  于正:也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些挑战,/在里面我们出现的灯笼,/有十几种。/这些都会有进行推敲。

  小河潺潺亦真亦幻

  水下绽放8个智慧点与清明上河图有何关联

  于正:/就是在这个长卷里边,其实它有很多很多个小故事会在里边,/所以我们在里面提取了八个比较通俗易懂,也很有意思的一些小故事。

  面对面专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于正 正在播出

  总片头

  人物简介:

  于正  31岁  上海人

  200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

  主要作品:2005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宣传影片

  2010年上海世博中国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原图。(卷轴打开拉片)

  叠动画版《清明上河图》。

  解说:

  这就是被游客誉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宋代城市风俗画,被现代手法表现为长128米,高6.5米的巨幅视觉作品,12台投影仪投射出的活动画面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2分钟日景,2分钟夜景,音乐与画面中的音效在空中缭绕,行走其间,宛如时光倒流,让人似乎回到了宋朝时热闹的开封府。这个多媒体展示的作品是由70多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历时半年多完成的。于正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

  记者:能不能告诉我们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创意最早是怎么来的?

  于正:最早是两年多前,这个时候一方面是我们很想做一些不一样的动画,动漫的产品出来,另一方面,正好上海市科委当初有为世博服务,这些技术能够尽可能转化为世博里面可见的这些成果。所以当初在上海立了一个项,叫基于大屏卷轴动画的一个应用这样一个很科研(的课题)。

  记者:能说得通俗点吗?

  于正:说白了,要用多媒体艺术表现手法结合长卷的展览形式,结合在一起,看能做出些什么成果。

  记者:像奥运会开幕式?

  于正:奥运会的开幕式可以算,但这个项目其实是为世博做技术筹备的,包括我们在一开始做项目策划和设计的时候,会比现在这个更有意思,我们原来是想说,观众一进到这个展区,先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个脸部,观众的脸部识别下来,实时地替换到清明上河图里面这些活动的小人脸上去,观众就可以在你行进和参观这个过程当中去找你自己在哪里。

  于正:可能你是个店小二,也可能你是个官人,这样其实会很有意思,但是后来觉得分析了一下人流,我们这一场其实是希望观众能够在四到五分钟之内能够看完,如果说太多的人滞留在这里,找自己到底是什么身份,这样的一种状态的话,可能就会有问题,可能人流会挤压,所以后来是把这个想法给取消了。

  记者:忍痛。

  于正:但其实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找了一个很大的仓库去做实验。

  记者:我能够想象,如果真的可以实现的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意,但是世博会有它特殊的要求。

  于正:是。

  解说: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馆的主题是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在这些主题下,展示古代城市的繁荣景象,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馆最合适不过的展品,因此当三年前征集参展方案时,几乎有一半的方案都选择了《清明上河图》,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清晰地记得现在人们看到的这个方案诞生的历程。

  毛竹晨:因为我们中国馆的策划和设计也是历时有三、四年的时间,可以说从一开始方案的征集阶段开始,就不断地有设计师、设计团队提出要用清明上河图作为表现中国城市智慧的一个载体。/当然大家用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有的说是把清明上河图整个做一个游历,就像我们坐着小火车、坐着小船,整个所到之处都是清明上河图当中的场景,也有说把清明上河图做一个大型的壁画,后来慢慢慢慢大家聚焦,最后就想到要把清明上河图让它动起来,因为原画大家都知道,可能它的尺寸也有限,它的年代也比较久远,必须要很仔细地看它,才能够去欣赏画中的那些细节,但是如果能够把它放大很多倍,然后让画里边的600多个人物全都动起来的话,就一定能够让大家再次走入当时那么繁华的一座城市。/事实上这个方案它也是汲取了之前很多不同方案的所长,因为这一面正好是中国馆的顶层的一侧,其实它外面就是一排斜的窗户,原来有一个想法是把这个清明上河图做成一个像走马灯的效果,那这样大家在外面透过这个玻璃窗也能够看到这个很亮、很漂亮的一个清明上河图,上面所有的人物都是活动的。但是后来因为种种技术上的原因,这个方案后来被否定掉了,但是这个想法被保留了下来,就是要把它做成一个巨大的长卷,/上面所有的人都能够让他动起来。

  解说: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府,也就是后人所称的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由于它的赫赫声名,千年来仿摹者很多,明代画家仇英版、清代乾隆年间五位画家联合创作版等多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都流传了下来。这些版本无论是画风,还是画的内容,都不一样。于正率领团队在第一次提交方案的时候就因为版本的问题闹出了笑话。

  于正:/我还记得印象蛮深的一次是我们在第一次提案的现场,我说完方案之后,有一位专家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在你们的设计图纸里面,我看到的墙上是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而在你们的动画里面,我看到的是清院版的,其实那个时候说实在的,我们个人对清明上河图本身没有太多的研究,这也是一个工作上失误,但是当他问及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意识到,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所以像我们这样,理工科设计类背景的这些工作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还是会有一定的距离在那里。

  记者:被专家挑出了这么大一个毛病之后,你为什么还能赢?

  于正:因为那毕竟是在两年前,所以后面还有很多的机会去挽回这个败局。/我们还是以我们自己这种,除了态度之外,以我们技术,以我们设计能力,去慢慢慢慢征服到评委。

  记者:我能问问您这个79年生的理工科男生,您第一次仔细地看清明上河图的原作是什么时候?

  于正: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明确知道将来可能会有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才真正去关注到这张原作。

  记者:之前只是听说过。

  于正:对。只是知道,它可能挺热闹的,挺长的,也只是有这样一个概念。

  记者:所以如果你第一次仔细去研究它的话,什么印象?

  于正:/看了各种不同的版本之后,我确实感受到张择端版是最有意思的一个,他不管是从他的笔墨这些处理,还是他的透视的关系,还是疏密布局,我都觉得很有意思。/他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解说:

  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原作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而现在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把原作放大了近30倍,这就意味着每个细节都会被放大,意味着每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要忠实于原作,忠实于历史,但这也给设计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正:/也是因为自己没有常识。比如说又是犯过几个错误,原来我们看到在一个大的酒店的门口,有一种形态比较夸张一种构建,原以为我们觉得它是个脚手架,或者是烂尾楼,所以我们想在用动画把它复原的时候,还画蛇添足地想把它给做完善了,后来专家告诉我们说,这个东西叫欢门彩楼,后来我就去查什么叫欢门彩楼,/其实它很像是古代的霓红灯,它就是放在大的酒店门口的一种像招牌,像招揽客户这样,招揽生意这样一种道具,/后来好像说这个东西别称叫高棚,所以高朋满座其实就这么来的。让我很多把以前学的不太好那些片断式那些文学知识有串联起来的机会。还有一个地方,我们看到有一个地方写的叫脚店,我们觉得说古代人还挺会享受的,那时候就有按摩洗脚。

  记者:你以为是洗脚房?

  于正:是,后来才知道,/脚店对应的是正店,正店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星级酒店或者怎么样,脚店有点像汽车旅馆,或者像这种小型一点的,其实是有点像,这个脚是行进的意思,在过程当中歇歇脚的一个地方。

  记者:小客栈?

  于正:小客栈。

  记者:所以你也是第一次进入到北宋那时候城市生活里去?

  于正:是的。所以现在如果说,问我还有什么愿望,或者怎么样的话,我其实真的很想把我们现在这个团队做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带回到北宋,给张择端,张大师再把把关,里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现在也无从考证,/但后来发现,这个除了要时空穿梭之外,可能还得背一个很大的发动机过去。

  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现场。

  家丁睡觉片段。

  于正:这户大宅院的门口会有很多的家丁在那里,仔细看的话会有一个人伸了个懒腰,然后他就躺下了,其实这个在当初张择端版的那张图里边确实很多家丁都在这门前休息,我们一开始还以为是我们没看清楚,理解错了,其实它反而是反映了当初大家都比较安逸的那种生活和工作的一种状态。所以经常我们会看到有观众在这儿会笑出声来,他就会觉得,这怎么有人躺那儿啊,还会说是不是做错了或者搞错了,其实原图上就是这样的。/然后有些细节,他还会在睡觉的时候挠挠胳膊、挠挠腿什么的,还有我们还配了一点点的鼾声在后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