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记者 孙磊
去过上海馆的游客也许都看到过出口处的“留言本”,或许还曾在激动之余写下感叹。
其实,在这累计已达十几本的“留言本”之外,还有一本参观者不曾看见的“运营日记”,在上面留言的不是游客,正是馆内所有工作人员。每天的运营情况、同事间的互相鼓励、令人感触的突发事件、温暖贴心的服务小点子……翻开这本“运营日记”,各种字迹从点滴堆积成回忆。
平等发言,沟通零距离
5月3日
遗憾,今天有一位同学生日,但因繁忙的工作忘记了。
我们会记在心里,会有回报的。
——瞿一冰 (展演运营部总监)
打开上海馆工作人员的“运营日记”,首先入目的便是一排排整齐记录的数据。和普通日记一样,开头写有日期和天气情况,下面罗列着当天上下午的集合时间、演出场次、观众人数、VIP人数等。两个小组完成交接时,也会在本子上记下交接情况。
除了这些常规内容,在遇到突发情况后,有的工作人员还会记录下警卫人员的电话,方便其他同事遇到情况能及时联系。
对于工作人员写下的各种感受,每天当班的领导都会作出回应,或点评、或建议,有时也会给出一些工作之外的温馨提示。由于不少工作人员是大学生,值班领导经常称呼他们“同学们”。而“同学们”看到领导的留言后,感动之余会再“跟帖”表示感谢,有时还会在前面加上“小贴士”、“回音壁”等栏目名字,似乎是欢迎领导常在日记上留下笔迹。
每个接待组的组长由“同学”轮流担任。时任C组组长的朱晓丹告诉记者,每天工作结束时,组长会先在当天的日记里总结情况,写下自己的感受以及获得的经验,然后再由领导提出建议。“这样,下一班的同事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大家很愿意在‘运营日记’上留言,因为总是能得到真诚的回应,这样的沟通感觉很奇妙。”
集思广益,频现金点子
5月11日
今天最后一场,在等候区域的投影结束时,有4名观众离场向外走去,他们以为播完了。我们在最后一场结束时列队欢送,观众十分感动。5月16日
今天一早,我们为第一批莅临上海馆的观众致了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我们的欢迎,使全国各地的观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工作人员
随着运行天数逐渐增加,上海馆工作人员根据经验想出了不少提高服务质量的“金点子”。在“运营日记”里,5月11日的一则记录引起了记者注意:“我们在最后一场结束时列队欢送,观众十分感动。”朱晓丹说,这是展演运营值班长叶坚秋想到的方法,为每天晚上最后一批参观者举行特别的“晚安祝福仪式”。
当游客在等候区观看视频等待入场时,工作人员会在广播注意事项之后,告诉在接待处寄包的游客,无需在观看动感电影后回到前门取包。观众入场时,工作人员会列队欢迎。等电影开场,他们便将游客的物品搬到出口处。等到影片结束,观众走出上海馆,工作人员再一次列队进行欢送。“有一次我们的‘馆草’将包一个个交给游客,气氛相当好,游客们都笑得很开心。”
如今,“运营日记”已经记录了一个多月的情况,包含了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出的各种建议,比如,如何更好地接待老人和儿童,用手语向聋哑人参观者介绍展馆信息,劝阻不文明行为的方式方法等。
每天来到馆内,工作人员的第一件事总是打开日记,看看前一天同事的留言,为当天的工作做准备。“这也代表了集体的努力,希望世博结束后能作为一份纪念留存。”
事无巨细,记出好心情
5月9日
今天是母亲节,请大家回家路上尽量给妈妈带份小礼物,送上自己的祝福,谢谢妈妈。
5月服务明星王巳秋,任劳任怨,主动担当平台工作,从不抱怨,曾一天转30次,我们笑称她为“转不晕的假小子”。
——工作人员
除了工作上的经验与建议,上海馆工作人员还喜欢在“运营日记”上记录每天的特别心情。朱晓丹觉得,这是大家能够始终保持好心情的一大原因。“就像有人可以倾诉,把自己的感觉和发现记录下来,心情就会很舒畅,面对游客时的笑容也会更亲切自然。”
例如母亲节当天,早班工作人员就写下了提醒,告诉大家别忘了对妈妈送上自己的祝福,回家路上可买些小礼物等等。寥寥数语令翻开日记的同事倍感温暖,大家还互相支招选择什么样的礼物送给妈妈。
5月17日,两位晨报“世博宝贝”来到馆内进行换装体验,组长朱晓丹立即记录了下来,并邀请她们在“运营日记”上留言。“这本日记对我们有特别的意义,她们既然体验了我们的工作,当然也要在这里留下一笔!”
看到两位宝贝不约而同写下“辛苦了”,似乎是因为被人理解而感到欣慰,几位工作人员都露出了笑容。
为了表扬优秀工作人员,上海馆每月会评选出“服务明星”,而大家送上的“当选礼物”不仅有热烈的掌声,还有在“运营日记”中给予的真诚表扬。王巳秋便是第一位因为被表扬而获得“服务明星”称号的,同事在日记中将她喻为“转不晕的假小子”,顽皮的文字间,却分明充满了对她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