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坐标看世博
汴京与上海构成了中国古代大都市与现代大都市的双面绣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邓之湄、记者刘耿 | 上海报道
小布什走访三个国家需要5天;杨利伟绕地球一周需要65分钟;注视一个旋转着的比例尺为1:120000000的地球仪,一眼万里;而当世界被缩微成5.28平方公里,你会发现这个尺度刚刚好。
约旦河畔的古堡、太平洋海岛的草裙、非洲大草原的茅屋、古罗马街道、北欧森林⋯⋯穿越地域、穿越时域。
为更好地穿越,需要两个“GPS”:一个是世博局官方导览图,它给你地理上的坐标;另一个是“时间”––––置身世博园中,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地理中的定位,也要知道自己在历史中的方位。这样,即使在日均40万的人流中走乱了阵脚,心中也能对世博会保有一个宏观的视角。
一切从人类最早的定居点开始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参展方要做的是一篇“同题作文”。无论国家馆还是企业馆,都要在“城市”二字上开卷破题。
步入中国馆,主角是放大了100倍的“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人物都“活”了。集市上,商贩吆喝沽酒;小河中,文人在船上吟诗作对;推车人走入画面,甚至还可听到车轮嘎吱声。
汴京与上海,构成了中国古代大都市与现代大都市的双面绣。
“城市”作为世博会主题,是世博史水到渠成的结果,是从之前 “人的生活”、“人类进步的反思”、“现代社会的功能”、“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的交织与融合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追根溯源,从头说起。
一万年前,约旦河水滔滔不绝地冲刷着肥沃的西岸土壤,地中海季风常年吹拂茂密的橄榄树,一群人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地方。他们发现这里气候宜人,食物充沛,于是生起篝火,就此定居。这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人类最早定居点––––巴勒斯坦的杰里科。
土耳其展馆,这个有着红色镂空外墙、米色墙体、绘有狩猎岩画图案的建筑,散发出浓郁的古老气息。它的灵感就来自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定居点之一,8500年前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叉形山”。
早期的城市,就是从人类原始定居点演变而来。
作为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印度,其展馆内为游客建造了一条“时光隧道”,带你回到3000年前的古印度,探访印度河文明著名的古城邦摩亨乔达罗和哈拉帕。
而另一个古老文明中心埃及,则把法老时代的文物真品带到世博现场,通过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向人们展示几千年前开罗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来到城市足迹馆,可以欣赏到用晶莹剔透的琉璃搭建出的中国远古文明遗址,在皮影戏的幕布上看到黄河、长江流域早期城市发展演变的进程。
城市最早的功能之一是聚集大量人力物力,协同劳作以完成巨大工程。
在秘鲁馆,你将看到一座缩小版的印加平顶金字塔。在没有车马、没有铁器、没有任何先进技术手段的几千年前,印加人如何建造出如此宏伟的建筑,至今仍是谜。
巴基斯坦直接用1:1的比例将展馆建造成了16世纪拉合尔古堡的样子。在那里,可以领略当年阿克巴大帝统治下,莫卧儿王朝盛极一时的气势。
城市建筑的演变,也是一段值得玩味的历史。
柬埔寨馆用实物搭建出了吴哥、乌栋、金边三个时期的不同建筑。吴哥时期的石头建筑,乌栋时期的木材建筑以及金边时期水泥、碎石和沙子混合的建筑,展现出人类城市建筑技术的演进。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城市本身也孕育了文明。
公元前10世纪腓尼基国王阿希雷姆的石棺将在黎巴嫩馆展出。石棺上刻着的腓尼基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字母文本。腓尼基字母被公认为是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等字母文字的始祖。
腓尼基字母的诞生与腓尼基人崇尚贸易的传统紧密相关,以航海、贸易和殖民著称于世的腓尼基文明,就诞生在沿地中海东岸的城市区域里。比布鲁斯、贝鲁特、提尔等城邦,正是当年腓尼基人出海贸易和向北非扩张殖民地的大后方。
副标题是“人与自然”
讲科技史避不开城市史,讲城市史避不开科技史。科技史与城市史,合起来就是一部世博史。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的世博会,无一例外以歌颂工业革命、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音为主旋律。直至1974年美国斯波坎世博会,第一次以“环保”为主题,从那以后,关于环境、海洋、河流、能源等自然的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历届世博会的主题中。
城市是人类财富和智慧的聚合,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过于强大、过度膨胀的城市挤压了自然的生存空间。作为造福人类工具的科技,搞不好同时也可能成为人类毁坏自然、祸及自身的凶器。
20世纪70年代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重塑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意识开始觉醒。
在英国伦敦盖特维克机场附近的一个地下建筑里,冷冻着世界上10%的植物种类的种子,这是英国皇家植物园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千年种子银行”计划的一部分。英国馆“种子圣殿”的创意就来源于该计划。英国,这个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最早意识到了城市要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幸运的话,参观者还将看到科学家正在研究的如何通过树木来发送短信,这一幕很像电影《阿凡达》中插根“UBS接口”与大树跨物种交流的情景。
人类正在试图越来越小心地挥舞科技的“双刃剑”。通过科技创新,寻求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成为了本届世博会的副标题。80%的场馆展示内容中都包括本国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果。50%的场馆建筑中包含了绿色、环保、节能、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等科技元素。
在西方发达国家,近一两百年的高速工业发展,让他们早早尝到了环境恶化的苦果。因此,越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往往在环保方面也做得越突出。
以低能耗“汉堡之家”案例参加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德国汉堡,就是德国的一个大工业中心,也同时是德国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易北河曾经污浊不堪、臭气熏天。十年前,汉堡人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因而启动了一个欧洲最大的城区重建项目。老工业基地被搬离河岸,原址改造成一个拥有大型生态建筑的港口新城。“汉堡之家”原型就是港口新城中一座名为“H2O”的建筑。
另一个以“生态能源和可持续家园”参展的法国罗-阿大区,是仅次于巴黎大区的法国第二发达地区,号称“欧洲的四个发动机”之一。在阿尔萨斯实践区,一个仅靠太阳能墙就能不断生产出啤酒的微型啤酒厂,生动地展示了环保科技可以与工业生产如此巧妙地结合。
很多人觉得,“低碳”、“可再生”这些高新环保技术需要高昂成本,只有富人才能玩得转。但马德里的公共廉租屋“竹屋”和“空气树”案例,展示了当地政府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大规模社会住宅建设中。它暗示着,绿色科技应成为所有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福利。
对地处沙漠地带的沙特来说,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另一层不同含义。
麦加案例展示了在陡峭而狭窄的山谷地带,如何使用看似简易的帐篷,创造出能容纳300万人的“人造绿洲”。帐篷城中新型防火防风防雨的建筑材料,与山体浑然一体的街区,世界上最大的蓄水池,先进的防洪防泥石流系统,处处都显示出城市克服自然劣势的智慧。
沙特参展委员会执行总监穆罕默德。加姆迪说:“‘天人合一’并不是要把人的需求强加于自然之上,同样也不能把自然的需求强加于人的需求之上。”
有文化的城市也有性格
城市自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人类文化成果集中展示的舞台。
设想在3000年前的古希腊,如何度过一天时光:漫步拱廊下,坐在圆形剧场里看一出古典悲剧,闲逛于喧闹集市,看港口船只与商贸的繁忙,或在公共广场里与人自由辩论⋯⋯
希腊馆以独特的方式带领参观者回到几千年前的城市,让你体验古希腊城市生活的浓缩版本。它提出了希腊式的城市理念:“舒适”且“充满活力与生气”。
城市原本是基于共同抵御敌人或者方便贸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实体,但随着更多人从生到死的每一秒钟都在这个实体里度过,城市的角色功能逐渐丰富,变成了与人类血肉相连的“身体外化物”。它如母亲的胎盘,滋养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生命。
从古罗马时期到现代,意大利的城市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意大利馆里有许多不容错过的东西,比如古典戏剧、芭蕾、音乐演出,从总统府运出来的卡拉瓦乔名画,各行业民间手工艺的现场展示(从家具、制鞋、服装、糕点、玩具、动画到文物修复、小提琴制作),让人体会到城市的多彩文化。
与意大利相邻的法国,以其浪漫而感性的城市文化著称。在这里,参观者的感官将随着光、影、声、色、滋味和香气,延伸到身体之外更广阔的空间。
有文化的城市也有性格。
芬兰、挪威、瑞典这些北欧国家馆,无不传递着北欧城市理性和亲近自然的精神气质。
芬兰馆的“冰壶”外形,取自于冰川时期在芬兰地壳上由于冰川融化流动而形成的洞穴,整体透露出宁静脱俗的气质。芬兰馆副总代表溥明睿说,他最喜欢的中国诗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挪威人一向重视食物和饮水的洁净。挪威馆专门划出两块区域,分别展示清洁水源和食品安全、营养的主题。在挪威馆的餐厅品尝过三文鱼、鱼肝油、雄鹿肉和天然井水之后,参观者或许会更深刻地领会挪威人对于健康的理解。
多元之城如何创造和谐
作为人群聚集的地方,城市随时都要准备着迎接来自不同人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背景的人们交错杂居。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了古今城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站在这幢形如摩比斯环的建筑物里,参观者可能会有一刹那的眩晕感,错乱了时空。南美亚诺玛人的公共生活区夏波诺、叶库阿纳人的公共生活区楚鲁阿塔、殖民时期的西班牙堡垒、传统市民辩论集会的玻利瓦尔广场,还有农耕的村落和贫民区––––不同风格的建筑全都共存于一座场馆中。这就是委内瑞拉追求的现代城市概念:多元、包容、民主、平衡。
委内瑞拉正在经历一场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政府希望将那些长期被排除在传统城市之外的边缘群体融入社会,同时弥合传统乡村与城市的割裂。
委内瑞拉馆首席设计师法昆多。巴乌多因。特兰提出:“需要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发展理念来综合传统与现代。”这也是为什么在委内瑞拉馆的设计中,包含了土著、农村、临时居民安置区的概念。
本届世博会上,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问题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印度、巴基斯坦、泰国、波黑、白俄罗斯、阿根廷、尼日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在各自的馆内展示了本国如何发展多元文化,实现城市多样性和社会和谐的努力。
最受孩子喜爱的才是最好的城市
人居于城中,城在人的心中。城市规划师心里往往保留着那些关于城市的童话梦。
两岸长着黄瓜的小河,用柳树皮做成的船,储藏太阳能的花朵,蜻蜓造型的风车,吃草莓酱的汽车,还有巨大蘑菇做成的下水道⋯⋯这一切都不是童话,而是在俄罗斯馆中活生生的现实。
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尼古拉。诺索夫认为,“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他的《小无知历险记》为每一个俄罗斯人所熟知。
在本届世博会上,俄罗斯人将《小无知历险记》中的场景都变成了实物:在“花的城市”,你会感觉自己忽然缩小成只有黄瓜大小,可以住进巨大的水果房子;在“太阳城”里,身边巨型的植物或者小房子门后,都可能有一件神秘小发明等你去发掘;而“月亮城”将展示关于宇宙的知识及人类的反思。
从俄罗斯馆出来,你会恍然发现自己和“小无知”一样,又经历了一次从无知的孩子变成有知识有智慧的成人的“成长”。
4月20日世博园试运营第一天,评选出了两个“对儿童和年轻人最具吸引力的展馆”,俄罗斯馆与名叫“快乐街”的荷兰馆并列当选。
各不相同的小展馆并列在一条“快乐街”上,就好比城市生活的各个部分和谐共存于一座城市内。生活区、工作区和工业区的协调配置,体现了荷兰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规划。展馆中有一座小型水站,游人可以看到黄浦江水在这里被过滤的全过程,并可直接饮用。
有一些国家展馆,会出现我们小时候熟悉的童话人物。
很多中国孩子都读过瑞典著名童话《长袜子皮皮》,瑞典人将皮皮的小屋搬到了世博馆,把那里变成一个儿童乐园。皮皮儿童剧也将在其间上演。
不单孩子,大人也会被瑞典人无处不在的创意征服。一个由22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机器人组成的合唱团将为游客献上一曲。不经意间一抬头,还要小心被悬在天花板上的“宜家”家具吓一跳。
和丹麦馆的小美人鱼一样,《丁丁历险记》中游历世界各地的丁丁也有大堆“粉丝”,还有那些和格格巫斗智斗勇的蓝精灵,这些童话明星都会出现在比利时馆。
读过《一千零一夜》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里那个会“芝麻开门”的宝库。这座宝库的真实原型就存在于约旦古城佩特拉。在约旦馆,你可以观赏到恢弘历史遗迹“卡兹尼宝库”,体味一下阿里巴巴的神奇经历。
而《一千零一夜》的另一个故事《辛巴达航海记》真实的发生地在阿曼。阿曼古城苏哈尔是“辛巴达”的故乡。阿曼馆,其正前部的高塔就是苏哈尔城的标志。在馆内你可以了解到苏哈尔古城的历史风貌,那里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
公元8世纪中期,辛巴达的原型、阿曼航海家艾布。欧贝德。卡赛姆就是从苏哈尔出发,远涉重洋到达中国广州,并留下了文字记录。他到达中国的时间比马可波罗早5年,也比郑和到阿拉伯早了400年。
对未来的设想不谋而合
当传统的堆城模式无以复加之后,人类的城市发展之路也走到了拐点。去向何方?世博会正重构着人类的城市观。
比如,要把城市当成一个生命对待。它会“呼吸”和“循环代谢”,身体的各个部分需要通过“血管”和“筋脉”有机相连,并彼此输送“养分”。
来到城市生命馆,仿佛进入城市“体内”––––人口是它的细胞,交通是它的血管,通信是它的筋脉,网络是它的神经系统,能源为它提供养分,广场和建筑是它的五脏六腑⋯⋯
随着传统城市功能的日益分化,企业逐渐在城市发展中担当起举足轻重的角色。交通、通信、能源、科研、网络等现代城市发展命脉,都掌握在企业手中。
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开始,企业就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世博舞台。
纵观世博会的历史,交通革新一直是展示的重头项目。早在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蒸汽机、火车头等交通工具的革命性成果就是瞩目焦点。本届世博会的企业馆中,上汽-通用汽车馆、中国铁路馆、中国船舶馆和中国航空馆联手打造了未来交通之梦。
中国航空馆的主题是“飞行连接城市,航空融合世界”。在这里,你将看到未来大型飞机、未来机场与航班,体验置身未来候机楼的感觉,还能看到未来飞行器概念模型,以及未来城市飞行交通网的模拟沙盘。在模拟机体验区,还可以坐上大型的飞机模拟机,体验一下从空中看上海、看世博的乐趣。
站在浦西世博园区的土地上,总让人不由得缅怀140多年前江南造船厂的辉煌。在其原址上改建的中国船舶馆,将展示中国千年造船史。四艘全部由手工制成的古船模中,有仿造1851年参加过伦敦第一届世博会的“耆英号”模型。参观者还可以通过互动触摸屏,DIY自己喜欢的轮船。
除了交通,信息通信和互联网络对于现代城市各部分各功能的连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交通、通信和网络的运转又都离不开能源的供给。
细心的参观者也许会发现,上汽-通用汽车馆、信息通信馆、思科馆和国家电网馆这四者对未来的某些构想,有着不谋而合的一致。
上汽-通用汽车馆为2030年未来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了一副图景:通过电气化和车联网技术,未来的汽车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信息通信馆则向人们展示,未来可以用手机命令家用电器自行工作、指挥汽车驾驶,等等;思科馆推出2020年一体化城市管理方案,无论是个人智能出行信息的获取,还是城市公交系统的调度,或是道路交通网络的监控,以及紧急状态下急救中心的响应,全都通过智能网络同步相联;而国家电网馆展示的智能电网,在未来家庭智能生活中,将与手机、互联网的功能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