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百年历程:日军侵华导致上海黄金时代终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0日 10:21  

  “黄金时代”的终结

  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向着近代工业城市与繁忙奢华的商业、消费城市合璧的方向迈进。大规模的工厂成批开办起来;沿着黄浦滩一弯新月形的江岸,巍峨的大厦一幢接着一幢;外滩银行以及邻近的九江路、宁波路一带构成了足以左右中国经济的近代金融中心;市中心的南京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静安寺等地带,大型百货商场、各种专业商店鳞次栉比,形成繁华商业区。

  进入上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超过法国、日本和印度的任何一个城市。

  “那时的上海并不是租界一家繁荣,租界、华界都在发展。”李天纲说。1912年1月,上海开始拆除县城城墙,拆城工程于1914年冬全部完工。环绕旧城新辟的民国路、中华路以及陆续修建起来的马路,把旧县城与城外华界、租界联系在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外资抽离上海,外侨回国参战,英国在印度的工厂纷纷关闭,南亚和东南亚的民用市场,包括面粉、棉布、日用五金品等上海能够生产的产品,全部留给了中国,也留给了上海。

  熊月之说:“通常讲上海的‘黄金时代’,我以为应该是1918年以后,到1937年以前。这期间,上海的发展也有起伏。”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1927年5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上海特别市暂行条例》,决定设上海为特别市,直接隶属中央政府,地位与省相等。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

  新成立的市政府雄心勃勃,1927年华界的闸北和南市只有172公里马路,公共租界仅占上海城市面积的15%,却有263公里马路。到1937年,华界已经拥有357公里的道路系统,比同时期的租界还要多。

  1929年8月,上海市政府拟定《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书》,1930年形成《大上海计划》,核心内容是另建新的市中心。这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完整城市规划,按照规划,新建城区规模远比晚清的南市和闸北宏大,目标是要将上海建成现代化大都市。

  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

  “‘一·二八’事变中,闸北的华界吃了很多炸弹,证明中国人能够搞现代化城市的地方,完全炸没了。在江湾建设得刚刚有点眉目的大上海计划,也停止了。”李天纲说,“1937年淞沪会战,不单单是闸北,江湾、杨浦、虹口等地,都受了很大损失。南市也炸掉了,那是上海现代化开始的地方,是上海现代化的根基。”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时15分,侵沪日本军舰重炮轰击闸北,日军向驻守在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队射击,中国守军予以抗击,淞沪抗战开始。11月12日,上海沦陷。

  法兰西科学院院长查理·芮切1934年预测,1944年上海将从当时世界第六大城市跃居世界第二大城市,仅居纽约之后。日寇侵华战争,彻底葬送了这种可能。

  “经济巨人”之病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沈峻坡的《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编者按”中号召读者“按照党的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来认识建设上海的方向……使上海这个‘经济巨人’从病态中迅速康复起来!”

  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上海首次发出的沉思之声,当时被视为不顾全局利益的地方主义的表现。从1953年到1988年,上海累计为国家完成财政收入4725亿元,提供全中国使用的国民收入达2963亿元,为国家出口创汇658亿元,向内地输入各类建设人才140多万人。这样一个“经济巨人”,怎么病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熊月之说:“原来上海是中国接受西方事物最重要的口岸,中外交流最重要的窗口,但解放后的形势却不允许上海继续扮演这个角色。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冷战下敌对的东西方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的敌视、封锁政策等,使上海与西方的正常交往无法再维持下去了。”

  1962年2月,瑞典维昌洋行结束在上海的业务,百余年来在上海经济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西方企业消失了。

  “新中国成立后,对上海城市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熊月之说。从1956年到1965年,上海工业经历了三次大改组。到1965年,除采掘、采伐工业以外,上海已经拥有当时中国所有的工业门类。1958年7月1日,国产上海牌17钻手表在市百三店首次面市,当天销售一空。此后几十年里,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无数人的手腕上戴过上海牌手表。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制造”风行全国之时,上海也埋下城市综合失衡的“病根”。用沈俊坡的话说,就是“重生产、轻消费;重挖潜,轻改造;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补偿”。

  新中国成立30年间,上海所提供的积累相当于全市固定资产净值的25倍;30年中,国家给上海的基建投资约占上海上缴国家的7.38%,而其中非生产性投资仅占上缴国家的1.23%。住房紧缺、交通拥挤、城市公用事业落后和环境污染成为困扰上海城市的四大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上海受到了全国的挑战——

  1982年,全国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辽宁省获得金牌总数第一,把上海赶下团体冠军的宝座;

  1983年,各省市国民收入总值的排序,蝉联30余年“冠军”的上海第一次屈居江苏、山东、四川、广东之后;

  1985年,江苏省工业总产值和工农业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上海,夺得全国第一。

  1985年3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上海的一些地方仍是过去的上海。人民公园原是修饰齐整的跑马厅,坐落在时髦的静安寺路上。外滩破旧的东风饭店,曾是优雅奢华的上海总会。淮海路旧名霞飞路,本是法租界的心脏,三十年缺修少管,尚没有把它昔日典雅优美的风韵全然抹掉。”

  沈俊坡的《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一文,1986年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奖中获得论文奖。同年,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42亿美元,130余年首次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外电称:“1853年上海超过广州,象征了中国古典外贸体制的结束。今天广东超过上海,宣告了现代中国开放改革的深化。”

  邓小平:要努力干啊!

  1991年6月,《解放日报》报道:“1900年造的5台蒸汽锤至今还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发出震耳欲聋的敲击声,铸铁映红了工人满是汗水和油污的脸,他们操纵着狄更斯时代的工具,步入本世纪最后十年。”

  1990年初,邓小平考察上海,回到北京后,他对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同志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将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今后10年中国开发开放的重点。

  1991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敦促:“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邓小平说,“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作出决策:“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熊月之说:“浦东的开发开放不只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异军突起,更不是一个区域的单兵突进,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最前沿搭起一个‘中国平台’。”

  1994年,邓小平最后一次来到上海,回京那天,他把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叫上火车,说:“你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

  20世纪的最后10年,上海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从相对封闭转向全方位开放,91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投资2.2万多个项目,累计吸收外资合同金额454亿美元,全国各地在沪投资企业1.5万多家,注册资金超过600亿元。10年中,上海新建建筑面积达到1亿多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1平方米。

  2002年12月3日,中国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权。

  世博会开幕前夕,本刊记者来到外滩,听到一位导游向游客介绍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二十年前,陆家嘴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之间,设计总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在建设,竣工后的上海中心将成为新的“上海高度”和中国第一高楼。

  黄浦江西岸,十九世纪中国工业化发轫的历史见证、被誉为“中国第一厂”的江南造船厂已经搬迁,旧厂区成为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一部分。

  坐落于外滩北端的原英国领事馆,更名为“外滩源壹号”,4月30日修缮完毕投入运营,承担世博会接待任务。□

  《瞭望》文章:世博会看什么

  “世博会的表现方式是寓教于乐、浅入深出的。大多没有语言的表述,只是精彩的画面,或激昂、或振奋、或感伤,但每一个人都能看懂,并能与之产生共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

  截至5月4日,上海世博会共销售门票3311万张。加上上海市民家庭即将获赠的世博门票,目前世博会潜在参观者已超过4000万人次。

  世博会看什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向参观者提出建议。

  看理念,看价值观

  吴建中(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是弘扬可持续进步价值观的开放实验室。各个国家及参展方根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命题来做各自的文章,每一个展馆要表达的是一个理念、一种价值观。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艺术化的展示体现出来,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品尝和欣赏,才能悟出这些艺术展示背后的道理。

  世博会是一个大课堂,同样看一个馆,有的人从建筑设计上获得灵感,有的人从故事内容上受到启发。本届世博会将让更多的人在可持续进步引领城市发展上形成共识。围绕这个问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各个解决方案之上表现的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世博会最精彩之处就在于此。

  世博会是面向未来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在表达一种思想,我们要从这些故事和细节中去品味设计者的思想。比如丹麦馆,它看上去是一个自行车馆,但它要表达的是一个城市低碳生活的理念。现代的城市往往是根据汽车的需求来规划的,而车道越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越不方便。

  在丹麦,只要有路,首先就要画上浅蓝色的自行车道,丹麦馆做了一个以浅蓝色为基调的自行车馆,让人们骑着自行车去感受丹麦人的城市生活。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丹麦人要表达的是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活方式,其他所有的故事和细节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我觉得每一个国家馆都是精彩的,我建议在参观前多做一点功课,不要只看展品,要透过展品看理念,看价值观。

  有时会使你终身难忘

  穆桦(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在参观上海世博会中有一句话“不出国门,看遍世界”,实际上是通过国外展馆不同的表象,了解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接触其他社会的文明。世博会提倡文明的融合,通过展示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的目的,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文明社会。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世界是飞速发展与进步的,在互联网和高速交通的影响下,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如果连邻居的生活方式都不了解,就容易产生矛盾。通过世博会高技术、高水平的展示手段达到思想互动、心灵互动,使精神在瞬间得到升华。

  世博会的表现方式是寓教于乐、浅入深出的。大多没有语言的表述,只是精彩的画面,或激昂、或振奋、或感伤,但每一个人都能看懂,并能与之产生共鸣。这种从你心灵深处焕发出的共鸣所产生的震撼,有时会使你终身难忘。有哪一种教育方式与正面启示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世博会主要是看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丰硕成果和伟大遗产,当然也还有看热闹。主办方也会加一些简单的娱乐以烘托欢快的气氛。

  无处不在的新技术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上海世博会有很多新技术新亮点值得参观者关注,这也是体会世博会精神的视角之一。举几个例子:

  绿色建筑技术。本届世博会是全球新建筑技术的聚会。比如世博轴,利用“阳光谷”和下沉式花园营造绿色地下空间,用江水源和地源热泵调节室温,采用环状玻璃幕墙实现循环自洁。挪威馆则是挪威木材和中国竹子的完美结合,挪威的木结构技术里,有一种非常先进的木胶合板技术,可以做成大尺度的建筑构件,而且保留木材本身固有的亲切质感。

  LED街坊。园区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一轴四馆”的景观照明全部采用LED(发光二极管),整个园区80%以上的夜景照明采用LED,是全球最大的LED集中示范区。“城市最佳实践区”街道节点的照明采用创新的LED互动设计,通过灯光与人的互动,留住城市瞬间剪影,提升街道在夜间的魅力。

  太阳能利用。这是本届世博会的一大亮点。中国馆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组系统,电池组件采用间隔方式铺设,部分区域使用了透光式电池组件。主题馆则采用了屋顶一体化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构成有规律的图案,使主题馆的屋顶展现出了上海城市中最具特色的“里弄”艺术效果。

  垃圾气力输送。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文化中心等核心区域,采用了垃圾气力输送系统,传统的垃圾箱和果壳箱被像白玉兰花瓣一样的垃圾投放口所取代,只要将垃圾扔到投放口,全封闭的气力装置就会自动将垃圾打包送出世博园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