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世纪周刊:多元世博激活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4日 11:01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5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47分消息,绚烂的烟花映衬下,浦江一岸灯火辉煌。以夜幕为北京的封面上,世博展馆的五光十色在黄浦江的倒影中,有着掩不住的激情。最新一期《新世纪周刊》推出封面文章——《多元世博》。

  北京奥运之后,世博驾临上海。恰逢世界经济企稳的关键时点,当急速城市化带来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诸多困惑,对于上海、乃至整个中国而言,为世博会付出心血换来了一个怎样的城市?有着159年历史的世博会此番首度光临发展中国家,对于有着开放文化传统的上海而言,又在呼唤它内心的哪一块地方?中央台记者柴华对《新世纪周刊》华东新闻中心主任陈雪进行了采访。

  记者:历经了十年的申办、规划、筹建过程,世博会终于走进了中国。毋庸置疑,世博会对上海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有着相当巨大的刺激作用,在强大的政府动员之下,巨大的投资如何才能换来超值的回报?又或者说,借着本届盛会,上海乃至中国将如何获得经济上的未来效应?

  陈雪:近期,中国经济有一个比较大的背景,4万亿的刺激政策到现在是否会引发泡沫?退出的适合时机是什么?历史上,不少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大量兴建体育场馆,奥运会结束后,当地财政不堪重负,举办城市的经济会变冷。就在世博开幕前夕,国内也有舆论担心会不会有类似的“世博魔咒”。

  《新世纪周刊》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很多专家,包括国内外咨询机构。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非常大,无论是从投资角度,还是从GDP产出的角度,世博所占的分量都非常小,不必担心世博结束后投资会不会趋冷。

  至于世博对上海的影响,大多数观点都是利大于弊。大型盛会对主办城市有相当大的影响,无论在投资带动方面,还是在消费带动方面都是如此。上海一些官员有个说法,最近几年,世博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相当于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有个简单的例子,最近这几年,上海修建轨道交通13条线路,总里程约420公里,台湾轨道交通总里程为100余公里,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

  记者:讲到投资,不可避免地就要谈到土地。世博园区内5.28平方公里土地的运营,包括以这块土地为核心的整个上海市的土地规划和管理,世博对于它们来说是怎样的机会,又带来了哪些挑战呢?

  陈雪:上海世博和其他世博有很大的不同。上一届世博会由日本爱知县举办,建在绿地上。世博结束后,场馆全都拆除,片甲不留,对当地的土地、城市的影响都不大。但上海世博不一样,并不是建在城市的偏远地区,而是建在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中间的浦江两岸,是上海老城区和市中心的核心地带。这块土地的动迁和场馆建设有非常大的难度,一方面考验了上海市政府的城市管理、协调、建设能力,另一方面是巨大的遗产。在正常情况下,这片土地进行旧城改造的难度和成本是相当高的。世博建设过程中,当地居民非常配合市政府,很顺利的完成动迁。这块土的功能和定位就是服务于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特别是金融和航运中心。

  除了一轴四馆,上海世博相当一部分场馆会服务于会展经济。这对于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很有帮助。将来这块有可能会变成上海现代化都市新的地标式区域。

  记者:今天的世博不仅仅是经济的盛会,更是文化的多元大舞台。世博对于上海的文化是一个怎样的机会?

  陈雪:文化的形成需要积淀,不是一朝一夕直观变化的。在这方面,《新世纪周刊》请了一些在上海生活的外来青年人,谈一下上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或困扰。总的来说,上海历来的文化就是多元的,大家还是期望世博会不但展示先进科技,还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大家有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重新激活这个城市,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更加多元、开放的文化。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