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会上,人们与其说在参观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展品,不如说是在巡视、观察与了解不同国家对自己形象的认证。”
“红色与近百年的革命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正是发生在这一百年间的无数次的革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壮大的现实。‘冠形’则预示着一种大国的气度,一种向上的希望。”
文/杨小彦
水晶宫: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盛典
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其标志性事件之一是1851年英国万国博览会的水晶宫,这座钢铁结构加玻璃幕墙的巨大展馆,当年博览会开幕时,其奇异效果颇让世人震惊,影响力甚至比展览本身还深远。水晶宫如果不是上世纪30年代毁于大火,今天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遗址之一。
不过,即使水晶宫已经不在,但有关它的神话却仍然在延续,并一直为建筑史家所津津乐道。这充分说明,水晶宫的意义,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
我不讨论建筑史以及相关的现代设计思想,尽管这是造成水晶宫之重要地位的原因,我只是想指出,正是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博览会之始的盛会上,水晶宫的出现,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盛典,让世博会成为此后参与国在国家形象上互相竞争的象征性场所。
正是在世博会这样一个特定时空中,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地区与行业的形象,它们以展馆外观及内部陈列设计为其符号特征,加上各自新科技与新产品的展示,在这里尽情诉说着不同的理念与希望。
上海世博会:展现中国国力和民族情怀
在这一次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上,人们与其说在参观令人眼花瞭乱的大量展品,不如说是在巡视、观察与了解不同国家对自己形象的认证。
中国作为这次世博会的主办者,当然也要向世界诉说自己的理念。在我看来,中国的理念似乎应该包含有这样几重意思。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必然要向世界展示业已强大的大国形象,这是没有疑义的。
但是,在这一大国形象的背后,却又包含着一些比外在形象更为复杂的观念,以及观念背后,与百年历史的动荡和千年历史的辉煌纽结在一起的民族情怀。也就是说,中国理念不可能是一个对当下的描述,它必须、也只能是依循历史的发展脉络而组织起来的复合形象。
中国馆: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馆的设计,在外观上究竟如何,其实无须做过多讨论。我猜想专家之所以评定出目前这个何镜堂方案,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正是在这个方案中,包含着上述所要达成的诸种目的。
整个框架象征着典型的中国营造的构建风格,这一风格举世皆知,在历史上与现实中已有定评。红色与近百年的革命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正是发生在这一百年间的无数次的革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壮大的现实。“冠形”则预示着一种大国的气度,一种向上的希望。
我没有检索过参与竞标中国馆的种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所以也就无从比较落选方案与现在这个建成方案的原则差别究竟是在什么地方。
我只是主观地认定,现在这个方案,一定是最好地满足了上述所说的几项诉求。我甚至认为,历史传统、现实政治与未来希望,必须一样不少地从方案中形象地呈现出来,否则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就无从落实,最后也就无法体现主办国的地位与力量。
更有趣的是仔细观摩呈现在世博会上的各国场馆的设计,以及内里所显示的不同的国家观念。正是这些不同的观念聚合在一起,共同书写了一道全球化的当下景观。毫无疑问,这一景观是辉煌而炫目的,甚至不无炫耀。
不过,我提醒读者,这一景观只是外表,其所掩盖的,正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经济此起彼伏、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力量对比与竞争的严峻现实。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世博会成为了国家象征的符号博弈场所,让我们在喜悦之余,保留着几分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