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献给上海世博:未来的城市畅想世界的文明舞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 08:14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4月25日电 题:未来的城市畅想 世界的文明舞台——献给2010年上海世博会

  记者 许晓青 章苒

  五洲四海的宾朋聚首上海黄浦江畔,屏息凝神期待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大幕拉开。

  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人们讴歌城市,解剖城市,追问城市!人们为城市文明的硕果振奋欢呼,也为寻求明晰的未来城市蓝图翘首期待。

  在这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舞台上,让我们尽情畅想城市的未来。

  献给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届世博会是献给全球每一座城市的。

  因为有了城市,生活从此不同;因为有了城市,机会无限放大;因为有了城市,思想的碰撞愈加可能。就连世博会本身,也是城市发展的产物。

  159年来,从伦敦到巴黎,从芝加哥到大阪,每一届世博会的举行,无不是以文明成果的盛宴吸引世界目光的追随,无不是以城市的勃兴助推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历程。

  159年来,世博会留下的无限畅想正日益化为现实。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2010年将超过48%。就在近30年间,中国进一步融入了全球城市化进程,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命阳光馆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残疾人馆。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并体验残障人士的未来城市居家生活——专为高位截瘫人士设计的“智能床”。世博园试运行第二天,一位中年肢残人士在父母的陪同下体验了馆内的一款新型轮椅。当他借助轮椅,在不需要旁人帮助的情况下,自行站立起来时,母亲哭了,她说,“这是儿子30多年的愿望”。

  上海世博会的东道主与参展方正在凝聚这样的共识——城市的美好之处,在于它更有能力给予弱者平等的机会。

  “我以为,这就是城市的科学精神和人道意义。”著名作家王安忆感叹,城市对人类的贡献在于它可较大限度集中社会资源,合理进行配置,让每个人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中共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城市不都是“钢筋丛林”,城市与乡村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当人们漫步上海世博园,每每能感受到绿草葱翠、佳木繁荫的郊野景致。就在各国的城市案例展区,上海世博会专门开辟了一方“乡村”小天地——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滕头村,代表9亿中国农民和32亿世界各国农民所在的农村,以乡村案例的形式参展。

  走进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可以在岁月走廊上,聆听到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切身体验乡土生活的真朴闲趣。

  无独有偶,在与滕头村案例一江之隔的世博园区C片区,千姿百态的欧洲展馆中,有一处绿意盎然的“山坡”。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副总代表兼馆长曼努埃尔·萨尔赫利说,在瑞士人眼中城市与乡村永远是密不可分的。

  “村庄”入选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身就预示着世人对城市命题的一种反思。而事实上,早在80年前,欧洲的建筑师就设想过“悬空城市”,即整个城市建在一座巨大的立交桥上,立交桥下面则保持自然的原貌:田野、山谷和奔流的河川。

  上海世博会的东道主与参展方正在凝聚这样的共识——城市解决问题,也制造问题,城市必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献给人类

  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这句话被醒目地镌刻在上海世博会“城市·人馆”的入口处。

  在主题馆内,有这样一幕电影画面令每个参观者都难以忘怀。中国四川省的汉旺广场,一座屹立于一片残垣断瓦间的钟楼,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一个孩子,呆呆地看着钟楼,突然想起什么,他冲向废墟,扒出了一副象棋棋盘。他拿着棋盘穿过密密麻麻的墓碑走到父亲的坟前,喊了一声“爸爸”,然后跪下开始下棋,每走一步,都转到另一边代爸爸再走一步……

  每当环幕播放这持续仅几十秒的短片时,黑暗中的人们无比寂静。

  生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强。在世博园的中国馆、主题馆等地,有多部涉及地震题材的短片,震撼人心。从汶川到玉树,还有海地和智利,自然的不可抗力,对于人类家园的无情摧毁,而今在世博会上化为一种充满温情的启迪。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向来被毁誉参半。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不是人类最适合生存的地方?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这一届世博会是关于这个命题的思想汇集,每个国家都要用传统智慧和现代理性来解答,这个命题在检验每个国家的思想实力。”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

  “人因为建立城市,而不再受制于自然,但同时也逐渐丧失了与自然的亲近。人因为城市的扩张而建立的自主性,其实也逐日地淘空了人的自主性。”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认为,人如何将已走上“不归路”的城市生活,化为兼顾发展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动能中心,而不再扮演为人类虚荣而牺牲自然的角色,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使命。

  献给地球

  这是一个巨大的星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曾经的一片蔚蓝,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被板结的黄土覆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馆之一“城市·地球馆”,带领人们直面城市化的种种负面因素,反思人类生态足迹无限扩大的恶果。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球默默承受着文明的扩张、城市的蔓延。在“城市·地球馆”,当参观者沿着盘旋上升的通道一步步走上“巨型星球”的冠顶,一路上将见到“城市蔓延”对于水资源、土壤、大气、生物群的破坏以及生存空间的“挤压变形”。城市生活的废弃物成为一尊尊凝固的“后现代”艺术作品,刺激参观者的视觉。

  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可能将突破60%。作为人类文明曾经的产物,今天的城市很难摆脱“城市病”的幽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以城市为主题举办一届世博会。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解读,随着全世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一张城市网正在延伸,当城市的“生态足迹”不断蔓延,人类、城市与地球万物如何“共生”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其2004年度的《生命行星报告》中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始,人类的全球生态足迹出现了“赤字”,这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快于其再生速度,人类正使用着“1.2个地球”。

  问题还不止于此,进入21世纪,能源紧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金融危机、核扩散威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人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为此,联合国各成员国就“千年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向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性别歧视等宣战。

  无疑,本届世博会将成为一届凝聚行动的世博会。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说,联合国对于城市的实践,就像以“同一个地球,同一个联合国”为主题的联合国馆所展示的那样,能够促进更多关于城市发展的国际对话,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性和公正性这一共同目标。

  为人类共同的星球寻找一条出路!这是上海世博会的初衷,也是参展者、参观者的期盼。

  献给文明

  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名著《政治学》中提出了“城市,因人类寻求美好生活而诞生”的观点。

  已知存在人类活动足迹的数十万年文明长河中,人类以无比的睿智创造了城市,并从城市索取生存、生活的能源和力量。从西方的“理想国”,到东方的“桃花源”,寻找诗意安居的梦想,贯穿于人类整条文明长河。

  位于世博园区浦西区的“城市·足迹馆”,正引领人们穿越整个欧亚大陆,探寻五大洲最古老的人类文明:从两河流域的城市雏形,到特洛伊古城,从中国的黄河长江“城市脉”,到融合多元文化的伊斯坦布尔。

  在世博园区内,人们可以见到巴基斯坦始建于16世纪的“拉合尔古堡”外形,也有中国澳门的城市“印记”——一座百年老当铺“德成按”。159年前举办首届世博会的英国伦敦,与今天举办世博会的中国上海,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展区内,仅“一步之遥”。漫步世博园,非洲联合馆、中南美洲联合馆、加勒比共同体联合馆等争妍斗奇,令人目不暇接。

  丹麦的小美人鱼来了,卢森堡的“金色少女”来了,捷克的布拉格大桥青铜浮雕来了,法国的国宝级名画和雕塑也即将到来……一场罕见的文明盛宴即将开席。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说,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文化交流的盛会。“跨文化对话,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流也是生产力。”

  世博会给了世界一个机会,无论大国、小国,无论是不久前经历了的大地震创痛的海地、智利和中国,还是正慢慢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美国、冰岛、希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相聚一堂,开诚布公。

  上海世博会是一扇窗,透过它,东方与西方,南半球与北半球深情对望。上海世博会是一座桥,跨越它,东方与西方,南半球与北半球紧密相连。

  献给未来

  未来城市究竟是什么样?是充满屋顶和墙体绿化的“生态城”,还是如科幻小说中描写的“太空城”抑或是“水下城”?上海世博会试图为21世纪的人类寻找更多答案。

  步入“城市·未来馆”,通过各种声、光、电影像,可以了解人类通过书本、实践中赋予城市的各种理想,但城市也因此不堪重负。抛开所谓的“城市梦”,世界各国提供的未来城市发展“多种可能性”在“城市·未来馆”登场。

  中国溪口、澳大利亚堪培拉、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美国圣迭戈以及墨西哥提华纳,来自不同地域的城市规划师们在主题馆内通过影像画面告诉人们“未来城市”的无限可能性。

  其实,不仅仅是主题馆,整个上海世博会都试图回答城市如何面对未来的艰难命题。

  上海世博会是“未来建筑”的大博览。从西班牙的竹屋到英国的“零碳社区”,从日本的“紫蚕岛”到芬兰的“冰壶”,还有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不同创新设计等,从建筑材料到建筑结构,从新能源利用到垃圾处理,无不蕴藏着通向未来城市的奥秘。

  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屋顶及墙体绿化的环保专家王仙民说,不仅中国馆展区的绿化项目颇具科技含量,整个世博园区内的绝大部分展馆也都采用了屋顶、墙体及室内绿化,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新趋势。

  上海世博会是“未来科技”的瞭望塔。4月初,一架日夜型太阳能飞机刚刚在瑞士成功试飞长达1个半小时。该项目负责人探险家贝特朗·皮卡尔博士已经通过一段视频影像在世博会瑞士馆向参观者问好。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内展出了EN-V和“叶子”两款概念车。其中蕴含了光电转换、风能集纳、车联网系统等高新科技。

  专家发现,无论是日本馆馆顶所采用的非晶硅太阳能发电技术,还是生命阳光馆中所展示的可以帮助残障人士自助洗浴的“自动浴缸”,它们既是属于未来的高科技,也充满着人性关怀。

  美国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说,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期待看到那些不仅能够改变当今生活、而且能造福后人的创新文明成果。

  上海世博会是“未来生活方式”的实验场。“当年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可以预见,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潮流。”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今世博会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意义尤为深远。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以后的世博会都会继续探讨这一主题。可以预见,人们在世博会上所见到的包括环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都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他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城市,这与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关。理想的城市生活应该让人感到舒适,它不应只关注物质,而是更重视精神的愉悦。

  上海世博会有望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新驿站。它是美好未来的预言,也是人类共同自省的机会。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微缩的“地球村”。它必将为人类的未来留下一座永恒的展馆——那就是面向未来的心灵对话。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