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视觉文化转型的“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 09:09  解放日报
世博:视觉文化转型的“引擎”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

世博:视觉文化转型的“引擎”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

  “世博一直是强国的舞台,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上海是第一家,它必将引发人们对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的思索。”记者日前在杭州中国美院采访,与许江聊起世博,他滔滔不绝:“世博要写好两本‘书’,一是城市的研究,不仅是规划、建筑,还包括生态、未来生活学等;另一本是展示研究,不单是画几幅画、挂几张照片,还应有视觉传达,形象、空间设计,主体策划,新媒体、多媒体的创新等。”为了写好这两本书,作为世博建设者、设计者之一的中国美院经历了视觉艺术三大转型。

  开创新学科,引领新媒体艺术

  2000年许江赴德国参观汉诺威世博会,那届的主题是“历史,自然与人”。一踏进展场,他震惊了:“那是巨大的展示王国,展览、宣传、娱乐、旅游、消费……应有尽有,每个国家用其独特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文化思考、实力及解决的方法。”他意识到城市的发展,对文化使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架上绘画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视觉艺术面临新的挑战和转型。

  回国后,他召开学院中层干部会议,首次提出了应对社会需求、点状共生的新学科发展格局。他们引进和集聚一大批新媒体艺术人才,建立了视觉艺术学院,以新媒体艺术为教学方向,以高科技数字化媒介为创作手段,拓展了传媒动画、影视广告、公共艺术。他说:“新媒体艺术语言实质上代表了一种全球性语言,对跨文化界域的当代艺术创作也提供了全新的注脚。”随后,中国美院又建立了动漫学科、重建了建筑学院,构建了造图(架上绘画)、造物(工业造型、服装设计、陶瓷艺术)、造景(建筑)、虚拟(新媒体、动画)和艺术理论五大块视觉艺术学科链,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世博,学科链实践和展示成就的大舞台

  许江说:“有了视觉艺术学科链这一新格局,我们就有能力去回应社会的需要,参与世博展馆整体设计的竞标。五大主题馆我们中标了一个:生命馆,此外还承接了浙江馆、杭州馆的设计任务,这是美院近年来承接的最大、最重要项目。从课堂里走出来,把学科研究、教学与项目结合起来,在干中学,学中干,是我们实行的第二个转型。”

  为了用国际化语言来表达城市的生命,他们组织教师、科研人员参观日本爱知世博会和西班牙萨拉哥萨世博会。许江说,城市的生命应与人的生命相仿,也有血脉、消化系统、神经、骨骼和灵魂,需要人类善待和呵护。他们就按此来设计,并采用了新颖的展示语言。第一展厅“借用”了巴黎里昂火车站,这个为了1900年的世博会、与埃菲尔铁塔同时建造的火车站,见证了钢铁时代的诞生。车站上有5节车厢、5个信息亭,车轮的转动给城市带来了活力;而信息亭里“哒哒哒哒”不断翻动的“上证指数”、“纳斯达克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物价指数”、“车流量”,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活力命脉。第二展厅是循环系统,也是城市吐故纳新之处。采用虚拟技术模拟水、电、煤进入、排放的管道系统和运作,不时还能闻到一丝煤气味或听到滴答漏水声;也有巨大的玻璃横断面,展现世界各国地铁的吞吐量。

  第三展厅是城市的灵魂———广场,这是个能容纳800人的球幕形影院,八块屏幕同时播放世界上七八个城市的“广场故事”:有布宜诺斯艾利斯五月广场、肯尼亚内罗毕自由广场、孟买维多利亚广场……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广场,就是四川汶川在废墟中崛起的新广场,表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一个展厅是生活街区。一个个投影互动游戏,使人仿佛置身于不同的城市之中。在这里,人们可以交流、对话和思考,也可以点杯咖啡,在图书馆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这一切都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

  围绕世博,培养人才

  “这么庞大的设计工程,包括了都市人文关怀与时尚文化、娱乐文化等诸多方面,涵盖了6个学科多个专业,我们采取了学科高度综合与点状共生的方式,产、学、研齐步走,利用世博这个大舞台,在实战中培养新型的视觉艺术人才,这是第三个转型,”许江说:“400多名师生参与了世博课题的研究和设计,实战要求大家不仅有好的设计理念,还要能动手,能画‘施工图’,是带有人文思考的‘施工图’。想必通过世博设计这一仗,我们离培养艺理通、品学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