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俞正声:中国有信心举办一届成功的全球盛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 17:04  世博网

  世博网4月29日消息: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上海世博会组织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任俞正声在此间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集体采访。

  俞正声强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世博会组委会的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以及港澳地区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下,世博会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力、有序地推进。他相信,只要坚持科学办博、和谐办博理念,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推进,中国有信心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全球盛会。

  世博筹办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俞正声首先感谢全国人民对上海世博会的关注和支持。他强调,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上海承办的一项国际盛会。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办博工作作为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全局性工作,举全市之力,全力抓紧做好。经过6年多的筹备,已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截至4月29日,已有2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上海世博会,其中近200个参展方已签署参展合同。世博大家庭的成员们共同创造了世博会参展新纪录。

  目前,由组织者负责建设的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轴等工程已全部结构封顶,今年年内全部竣工。外国自建馆、租赁馆和联合馆大部分已开工建设,部分场馆已竣工。全市范围内的隧道、道路、轨道交通、交通枢纽等配套项目建设以及世博园区周边地区环境整治正在大力推进中。

  同时,世博会主要场馆的展览展示不断深化;世博志愿者招募及培训工作即将启动;世博门票开始预售;已签署全球合作伙伴13家,高级赞助商10家,项目赞助商13家,以世博会会徽和吉祥物“海宝”为设计元素的世博特许商品受到广大民众喜爱;论坛、活动筹备顺利,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递交了馆日活动申请,国内各省区市提出了“活动周”初步方案,世博会组织者完成节目储备近7000个;世博会组织者已相继在英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美国等十多个国家举行了推介活动,上海世博会系列宣传周暨“走进世博会”展览先后在全国近20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举行,公众知晓度和关注度日益提高。

  以“经济奥林匹克”应对金融危机

  俞正声认为,世博会作为“经济奥林匹克”,多次扮演着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的重要角色,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将直接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并且能有效拉动旅游、购物等消费需求,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见底的情况下,对提振信心、凝聚人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投资拉动而言,上海为筹办世博会进行了大量建设,既有利于上海的城市改造,也有利于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世博园区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投向了永久性场馆等公共设施和越江隧道、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居民和工厂搬迁,对拉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泛长三角地区抓住世博机遇,也在推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世博会的举办,将对物流、会展、创意设计、公关服务等数十个行业产生直接的服务需求,加上整个城市为迎接7000万人次的游客而进行的餐饮、购物、交通、观光等配套服务,将催生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世博会组织者还将启动“大学生世博服务计划”,13种岗位可供应届大学毕业生见习。

  至于消费拉动,7000万人次观众不仅仅是来看世博会,很可能要在长三角其他城市逗留乃至到更远的地方游览,衣食住行游购所产生的消费无可估量。

  俞正声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更加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关注。总体而言,各参展方表现相当积极。大家共聚上海世博会,探讨全球合作和发展,寻求危机应对之道,必将有利于提振世界各国人民的信心和勇气,加速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退展”和“退游”?

  俞正声坦承,从去年开始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确实给参加上海世博会的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带来了实际困难。世博会组织者急参展方之所急,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的参展服务,努力降低其参展成本。迄今为止,尚无参展方正式提出退展。

  首先,中国在申博时承诺的1亿美元参展援助资金已到位,预计有超过100个发展中国家可得到相关援助。这为发展中国家参加上海世博会并做到精彩展示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世博会组织者建立了“一门式”服务大厅,为参展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和良好的参展条件。世博会商务服务中心通过严格的招标程序,提供了16大类近300家性价比较高的服务供应商供参展者选择,有效降低了参展成本。在提供参展技术服务时,世博会组织者坚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简化流程”的原则,尽量为参展者赢得时间,降低成本。

  上海世博会目标吸引7000万参观人次,预计95%来自境内,5%来自境外。至于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世博会招游工作产生的影响,世博会组织者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今年,一些世博会重要目标市场将开展一系列世博票务营销推广活动,举办上海周或世博推广周等活动;世博会组织者还将与侨办、港澳办、台办和华人华侨社团合作,对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进行定向推广;与国际知名酒店集团、航空公司合作,联手进行世博票务推广等。

  俞正声说,通过上述举措,上海世博会吸引海外参观者的目标还是有信心实现的。

  如何搭建全国办博平台,放大世博效应?

  俞正声说,“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办世界博览”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的要求。世博会是国家项目,上海作为承办地,坚持开门办博、开放办博,努力搭建平台,放大世博效应。

  在世博会上,31个省区市都拥有6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港澳也建有展馆。在世博会举办期间,每个省区市和港澳台都将在园区内举办为期5天的活动周,全面介绍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展示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台湾馆的筹建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中。

  世博会期间2万场次的各类文化演艺活动、各类世博论坛以及网上世博会,也是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参与世博会的重要途径。目前世博会的六个主题论坛已确定在长三角的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和绍兴举办。俞正声认为,世博商机主要来源于世博会的经济活动、市场开发以及官方参展者服务等方面,欢迎国内企业与世博会组织者一起,实现品牌共创、平台共享、声势共造、发展共赢。

  俞正声强调,从区域发展来看,筹办世博会对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上海世博会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更紧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通过“机遇共抓、资源共享、主题共绎、活动共办、声势共造”,长三角将共同当好世博会东道主,并在共办世博过程中实现进一步融合发展。

  上海如何全面准确把握世博机遇?

  俞正声强调,举办世博会,汇聚展示的是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集中彰显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主题,努力追求的是成功、精彩、难忘的全球盛会,实践历练的是举办者应有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科学意识。要把握世博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上海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方面,要借助“世博商机”,促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要发挥“世博效应”,全方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尽快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联动互动;要抓住办博契机,加快推进上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营造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体现世博人文关怀。要全面提升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规划领先,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优化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世博筹办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力求通过筹办世博会,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市民感受到筹办世博会给城市带来的蓬勃生机,给他们生活带来的美好变化。比如,通过世博动迁,1.8万户居民告别了危棚简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世博家园”,户均居住面积由动迁之前的30平方米提高到75平方米,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大大改善。

  俞正声说,为了发动和鼓励上海各单位和市民以实际行动参与和支持世博会筹办工作,从2008年9月开始,上海开展了“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目前,在整治顽症陋习、聚焦窗口服务、规范公共行为、优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迎接世博、参与世博”的氛围越来越浓,而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是确保世博会筹办有序推进的贯穿始终的重要任务。

  世博会将“留下”什么?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聚焦“城市”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上海世博会主要集中探索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和谐;二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更和谐;三是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更和谐。

  对此,曾经当过城市市长也当过建设部部长的俞正声理解独到。他说,全世界已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话题,非常切合我国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个平台,国内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可学习和借鉴全球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加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城市科学、和谐发展,走出一条汲取世界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各个国家、国际组织和相关城市之间也可在城市发展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实现共赢。

  他满怀信心地说,上海世博会不仅在物质文明领域有创新和发展,更会留下丰硕的精神遗产,形成难能可贵的“世博精神”。“世博精神”可总结为六条:一是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二是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三是汲取世界智慧的学习精神,四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五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六是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对上海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影响。

  俞正声说,通过筹办世博会,绿色世博、科技世博的理念将得以全面实践、深入人心,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参观家门口举办的世博盛会,包括上海市民在内的中国人将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吸收和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和发展理念;通过世博会的洗礼,上海和中国将会多一些微笑,人与人之间将更多互信和理解,从而更加接近“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的美好理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