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色彩专家揭秘中国红(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 13:59  世博网

  嘉宾宋建明:对。所以红灯、救火车就是它。所以,大型建筑很忌讳去用它,因为看久了眼睛会泛绿光的,有补色残像这样一个生理现象。

  主持人叶波:会残留在眼睛里?

  嘉宾宋建明:对。如果特别大的体量,色度控制不清楚,整个是飘的,眼睛老是有绿斑。

  主持人叶波:我倒是有这方面的体会,你看电视,如果穿红衣服的话,摄像机拍了抓不住,红颜色在飘,是浮动的。

  嘉宾宋建明:对,就是这种现象。

  主持人高源:这和穿衣打扮也有关系,你说谁能把红衣服穿得特别好,其实这个人就很会穿了。

  嘉宾宋建明:红色最容易使用的是口红,它怎么弄也就是一点点,都是点缀,这是没问题的,腮红就很难处理。

  主持人高源:脸巴掌大的一块都难处理,那中国馆这么大,怎么办呢?

  嘉宾宋建明:所以它的难度就在这些。最重要的是,我们确定的是“中国红”,究竟什么是“中国红”?

  主持人叶波:对,它有没有一个定律?

  嘉宾宋建明:我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语境,也就是说我是站在国际上来看,凡是中国人使用的主流的颜色,就可以被国际认为是“中国红”,这个红是非常丰富的,有大红、有朱红、有桔红,有各种各样的红。但是建筑不可能把所有的红都贴上去,所以我们必须去找一个色位很正的,艳丽不失沉着。也有人建议干脆就用中华牌香烟的红,因为这个红挺好看的。

  主持人高源:有点像枣红。

  嘉宾宋建明:鲜红。这个红如果放大,放到建筑上一定会飘起来,因为它太鲜艳,太艳丽,人看了以后眼睛一定会泛绿光。还有人建议干脆用故宫的红,单项建筑最大体量的就是故宫了,因为我曾经做过故宫的功课。

  主持人叶波:我觉得故宫的红不明亮。

  嘉宾宋建明:故宫它是一大批一组红,大概有七八个红组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故宫红”。其实它的红墙是红土,不同的门是不同的红色,不同的柱子有不同的红色,还有横梁上的彩绘是各种各样。但也正是因为故宫的红给我一个启示,我是不是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组红,组成一个整体形象,这是我的一个突破点。于是我就开始对建筑进行分解,研究之后觉得,这个思路是唯一能够解决的思路。也就是说,用一个红是不可能把中国馆塑造起来的,它必须用多少呢?我们曾经用到十个,最后压缩成七个。红分七色,四色对付外立面,三色处理内部。为什么内部要处理?你走到中国馆内部,你会发现所有红墙的地方全部处在背光位置上。红色一处在背光位置上就发黑,所以我作为色彩设计师,就必须要处理这点,要软化这个红。然后还要使它形成节奏,红色形成节奏就是消解残像的一种办法。

  主持人叶波:您说的这个节奏,可不可以理解为一种渐变的感觉?

  嘉宾宋建明:你讲的太对了,实际上就是渐变,是不同色度的渐变。然后用艳度进行调整,外部是用明度进行调整,明度和色位。于是我就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先来试,求出了七个红。涂了多少呢?涂了几十块,最后找到了红分七色、一脉相承、合而不同的组成。我以为这个就可以定义成“中国红”。

  主持人高源:“中国红”是怎么样定义出来的,我们现在知道了。接下来怎么把定义出来的“中国红”运用出来、体现出来,可能还是有故事的?

  嘉宾宋建明:“七色红”出现之后,我们要再跟建筑的结构吻合,我们做了一个图谱,大概排了二十几个方案,在二十几个方案里求出了一个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确立之后,就向专家组和领导汇报,受到了何院士的高度赞扬,他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红。我们实现了一个“中国红”的气象,正色、艳丽、沉着。

  主持人叶波:艳丽,不飘。

  嘉宾宋建明:对,它不飘,要稳住,又不是特别的那种邪劲,因为有些红是有点奇怪的。

  主持人高源:前面您说到了“故宫红”,它除了有层次感之外,还和周围的环境相配的。比如说它有白色汉白玉桥,有彩画,有琉璃瓦顶,有金黄色的屋檐,有土地的颜色,有门钉等等。

  主持人叶波:所以说中国馆难就难在这里。

  主持人高源:您怎么把它表现出来、搭配起来?

  嘉宾宋建明:这个建筑是有特点的,它是节奏感比较强,而且构架感比较强。所以我们确立了四种红,就是外立面四种红有不同的配比,主要是三号红,就是四根大柱,还有横梁上端几个主体的红色,它的面积最大,其他的面积分别是占20%,15%,5%,这样就形成有节奏的建筑体。

  主持人叶波:您刚才说到了柱子等都用三号红,其他的用其他红,是不是也就是一个节奏的概念?

  嘉宾宋建明:是的。

  主持人高源:色彩的节奏?

  嘉宾宋建明:色彩节奏跟音乐不一样,它是靠面积的。我们做了那么多方案之后,我们确立了这一组是最佳的。后面有一个难度,就是如何使概念红色转化成建材的颜色。经过专家组的讨论,确立用氟碳漆喷在铝板上,用这个作为基本建材。这个建材我也是建议,如果是光平整的红色,拼起来以后,那个工艺一定会导致上面有工艺的痕迹,也就是说整个建筑会像纸糊的,它会飘起来。我建议它一定要有一种“肌理感”,这时候建筑师他们也考虑了,我们其实是不谋而合,然后再探索“肌理感”是什么的状态,最后确立成一个像“灯芯绒”一样的,垂直的,他们就叫“长城形”,像城墙顶端的那样一个配比。

  主持人叶波:“灯芯绒”的状态下就消灭了接缝的痕迹?

  嘉宾宋建明:对。

  主持人高源:“灯芯绒”给我的感觉是有一点点凹凸的?

  嘉宾宋建明:不是一点点,是相当大的。它要形成3公分宽,3公分深,再有3公分的底部,像长城一样连起来的,而且还要用两组。到了上梁的时候,视觉高度比较高,所以它还要做得再宽一点。柱子部分不能太宽,宽了就很像集装箱了。

  主持人叶波:这是要考虑到一个视觉差的问题。

  嘉宾宋建明:对,这个就是所谓的建筑美学层面的东西,横竖比就非常讲究了。那就是由建筑师、专家组和制造商共同来求取。我也很幸运,我们碰到了一个外企,是在上海的,叫亨特•道格拉斯,他们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叶波:他们是提供什么的呢?

  嘉宾宋建明:他们提供色料的色样,是他们自做的。我很发怵的,因为我们是用油画来实现的色谱。

  主持人叶波:和油漆还不是一回事。

  嘉宾宋建明:对。而且面积大了以后,色彩不是特别精准的话,它要走样的。

  主持人叶波:日久可能还会褪色吧?

  嘉宾宋建明:对。他们做得很好,他们一次打样,基本成功。

  主持人叶波:就达到你的要求了?

  嘉宾宋建明:对。大的达到我的要求,但最后细色的时候,也做了若干次尝试,最后终于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大家都很满意的颜色,然后就开始做了一个开机仪式。

  主持人叶波:这个我有点外行,不太懂。这个颜色定下来以后,就是您刚才说到的光谱,如果定下来以后,它是不是就达到统一的颜色?

  嘉宾宋建明:不是,它要把我们色谱的样子变成建材的色样。因为一到建材,那就是上万平方米了,我提供的是25×30的一个色块,我的七块是这样提供的,他们每一块就要达到上千平方米。最后不是要转化成一个工业语言吗,所以后来就做得比较好了。

  主持人叶波:就等于是一个外衣。

  嘉宾宋建明:对。

  主持人高源:从颜色的选择、组合、韵律感,到怎么样体现颜色的一种形式,这个建筑“灯芯绒”的样式,最后再把这样一个设计展现出来,在那么大的建筑上体现出来,这个过程真的是一波三折。在给大家做介绍,里面有这么多建筑方面的知识、美感等等。

  主持人叶波:另外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颜色随着色温的变化也会起变化。白天看和晚上看不一样,晚上如果色温低了,比如只有3000多K,白天是5000多K,颜色肯定会变化。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嘉宾宋建明:人看色彩,不是单纯用眼睛来看的,他是用认知来看的,所以我们叫做“心理颜色”。因为人的眼睛不可能像照相机一样那么精准,那么精确的每一个变化,底片就会不一样。人是一种自然动物,他是适应这种变化的,只要你在一定范围内,他都会认为是一个颜色。所不同的是,这种变化人可以接受,而且会觉得很自然。

  主持人高源:您的意思是,你们选了七种红,参观者看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是七种红,他们觉得就是一种红。但是你们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认知,让他们感觉很舒服?

  嘉宾宋建明:对。只有专业的人才能看得出来,一般人看就是一种颜色。

  主持人叶波:刚才您说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举了例子。比如说三号红,建筑的架构是上宽下小,它有遮阳的功能,那在遮阳底下一部分,这个红和上面见到阳光的红,颜色应该有差别的?

  嘉宾宋建明:见到阳光的最宽的那是四号红,那个应该是最重的红。曾经试样摆挂了很长时间,那里面有两块颜色,一块是三号红,一块就是四号红。不对,一号红是最深的,三号红是第三号的深,这样就拉开色差了。

  主持人叶波:对,拉开色差就有变化了。现在我们完全明白了,这个工程是相当庞大的,而且难度也不低。

  主持人高源:都是智慧的结晶。

  主持人叶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聊到这里了,我们也更期待它的外衣穿上去以后更加漂亮。

  嘉宾宋建明:我也很期待。

  主持人叶波:能够感觉到非常震撼的感觉。

  主持人:谢谢您!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