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风格的海派"世博人家" 制作虎头鞋送给客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3日 11:39  世博网

  

中国风格的海派"世博人家"制作虎头鞋送给客人
“世博人家”户主程叔雏把各国世博场馆、风景图片做成明信片,将作为礼物送给住宿者

  【引子】

  首批入选的“世博人家”,也是目前唯一可以让游客入住的家庭,都在上海闸北区闻喜路555弄爱建新家园。

  “想要采访世博人家,预计要安排到15日以后,还需通过上海市旅游局的批准。”闸北区临汾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遭到婉拒,但是记者仍心有不甘地前往爱建新家园内碰碰运气。

  建筑现代化、树木葱郁、鸟语花香……这是爱建新家园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正当记者举着相机拍摄16号楼门口的“世博人家欢迎您”牌匾时,“世博人家”001号的户主程叔雏刚好出门。程叔雏老人很热情地和记者交谈,并说:“你的上海话有很重的浙江口音,我老伴是浙江人,等下我给你们介绍一下。”于是,记者意外地获得了一次采访权。

  【探营】

  

中国风格的海派"世博人家"制作虎头鞋送给客人
“世博人家”按照星级标准布置房间

  极具中国风格的海派“世博人家”

  装修极具上海特色

  2日14时,记者叩开了程叔雏家的大门。

  米黄色的墙壁、粉色碎花的桌布、简洁却不失高雅的实木家具,三室两厅两卫的住房,装修极具中国风格和上海特色。

  今年65岁的程叔雏是一名退休教师,10年前入住该小区,女儿已经成家,这套带小花园的住房平时就他和老伴住。此次,老人把家中最好的主卧拿来接待客人。

  社区居民学做虎头鞋送给客人

  同样住在这个小区的程叔雏弟弟家也是“世博人家”,编号是002号。

  程叔雏告诉记者,弟弟同样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正在用自己的作品布置房间,而80多岁的岳母则拿出绝活——制作虎头鞋,准备送个每一位到访的世博客人。

  “他家平时可热闹了,社区里很多人跟着阿婆学做鞋呢。”程叔雏说,每周一“开课”,老人亲自教社区居民做虎头鞋,已有十六、七个学员了。

  【入住程序】

  只接待境外游客入住者要先申请

  “楼道口挂有大红灯笼的,里面就有‘世博人家’。”闸北区临汾街道世博办主任金涛告诉记者,这个小区有17户“世博人家”,并且还自发组成了上海首个“世博人家村”,他们会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成员多为退休老人。

  金涛还告诉记者,目前“世博人家”只接受境外团体游客,未对境内人士及散客开放。“世博人家”不能直接接待散客,也不直接向游客收费。今后,将安排志愿者与这些家庭对接,方便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为游客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想申请入住“世博人家”的游客,首先应向上海市旅游局指定的旅行社提出申请,由旅行社向上海市旅游局提出申报。经批准后,旅行社需将游客的个人基本信息传真至旅游局。世博服务中心将根据游客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家庭。

  记者看到,主卧是一间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套房,外面还带有阳台和家庭小花园。

  程叔雏告诉记者,这个房间里全套家具是入选“世博人家”后重新购置的,特意选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实木家具,而客厅的碎花软装饰又有上海特色。

  亲手给客人准备礼物

  

中国风格的海派"世博人家"制作虎头鞋送给客人
“世博人家”户主程叔雏把各国世博场馆、风景图片做成明信片,将作为礼物送给住宿者

  记者还在程叔雏家里看到,各面墙上挂满了中国各地的山水风景照,桌上还摆放了“婺源江湾村”的照片。

  “这些都是我的作品,还准备送一些照片给客人留作纪念。”程叔雏告诉记者,自己爱好摄影,退休后游山玩水拍下了全国各地许多风景。最近,他迷上了图片制作,搜集了20多个国家的特色图片,仿照邮票四联张样式拼在一起,和自己拍摄的照片一起制作成“邮册”,作为世博礼物送给入住他家的客人。

  不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接待水平

  “我也没有闲着。”程叔雏的老伴指着客厅的一盆鲜花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世博人家”的接待水平,社区还不定期的举行一些培训。“我们都是退休教师,原先就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简单的外语交流没有多大问题。”两位老人告诉记者,除了外语培训外,其他的培训都参加了,包括插花、礼仪等等,重点是厨艺。

  “接待客人的标准餐是4菜1汤,社区请了酒店的高级厨师来给世博家庭的成员培训。”程叔雏说。

  桑怡4月2日报道:“想要采访试点的世博人家,安排到下下周吧?”这是闸北区临汾街道工作人员在和记者联系采访时的对话。原来,随着世博的临近,作为中国式“homestay”的“准世博人家”其知名度一路飙升。而很多家庭的准备工作也已到位就绪。

  8旬老人手工绣制“虎头鞋”

  

中国风格的海派"世博人家"制作虎头鞋送给客人
刘阿婆的巨型世博虎头鞋正待完工

  在闻喜路555弄申请报名的17户世博人家中,82岁的刘阿婆家庭最具特色,高龄的老人不仅自己申请参与世博人家,还有一手做“虎头鞋”的绝活。刘阿婆早就想好了,要把“虎头鞋”作为送给住进他们家外国朋友的礼物。平时刘阿婆就爱好做“虎头鞋”,从妈妈、姐姐手里继承这门手艺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她从没想到,自己在晚年还能为世博会尽一份心力,为中外文化交流互动尽一份责任。

  “最费功夫的就是眼睛和眉毛,我平时什么事都不做,光绣眼睛和眉毛就要半天时间。”刚来到刘阿婆家,她就拿出了几盒完工的“虎头鞋”,记者粗粗一算,大大小小约有40来双。刘阿婆家的客厅里,就放着她最为珍贵的作品――8.8寸的虎头鞋。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世博倒计时而特意赶制的,刘阿婆当时“没日没夜”的做了两个多礼拜才完工。

  “我现在正在做一只更大的虎头鞋,要在世博会开始前做好,把8.8寸的放在新的里面,变成双层的,再放上海宝和世博会旗帜。”一说起做虎头鞋和世博心愿,刘阿婆总是滔滔不绝。用金边绣的“2010”字样的鞋侧已经成形,可女儿还说设计的“不新潮”。刘阿婆可是不乐意,决定继续精益求精、加以改进。“做鞋子的面料都是一些平时不用的布料,我们做的可环保了。”

  社区组团做鞋送外国友人

  现在刘阿婆除了自己做“虎头鞋”以外,每周一还到社区里教“虎头鞋”制作小组做虎头鞋,现在小组里有十六、七个成员,都是小区居民。每周一是大家“交作业”的日子,让刘阿婆指点迷津。记者采访当天,刘阿婆正在传授大家一门叫“路路通”的绣计。原来鞋底的绣花、缝制花样时都必须“一针到底”不断线,这就更显出技艺和功夫。

  说到世博接待,刘阿婆信心满满,虽然自己的外语不佳,但4个儿女还有第三代中,去外国留学的人不少,英语、法语、德语都难不倒。为了成为世博人家,刘阿婆也和大家一起学英语、还学种花。“家里的条件都符合要求,再说街道、居委也有配套的家用品和清洁用品,都齐了。”刘阿婆家三室两厅的房子,有独立的卫浴设施,干净、宽敞,很类似外国的一些具备“homestay”条件的住房。

  像刘阿婆这样的“准世博人家”不在少数,随着世博临近,准备工作其实早早落实了。但期间类似临汾社区这样的把世博人家组成一个“世博村”概念,还选出村长的也许不多。“很多事情我们都聚在一起讨论,村长就住在我们楼下,社区里还有专门的世博服务中心,买、汰、烧都帮我们弄好了。”刘阿婆对能组织在一起工作显得很满意。

  “世博年正好是虎年,我做虎头鞋送给外国朋友,祝他们吉祥如意。”刘阿婆笑盈盈的送走记者,继续为世博虎头鞋“忙碌”起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