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敏 栾吟之
学校返校日、社区活动日,静安区中小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是世博会,而观博感受中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文明礼仪行为。孩子们有哪些心得?
体味园区盛夏之美
“天气燥热,世博园里的饮水点周围人头攒动,人们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插队、推挤。这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心平气和地说话,尽自己所能给人帮助,这样就能体味到世博园里那份盛夏的美。”家住曹家渡街道的初一学生张俐说。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初中生赵子繁讲述了一段排队的经历:烈日炙烤下,一辆流动售水车推了过来,我占了“有利地形”,轻松地买到两瓶水。而身后的一位大叔被挤在中间,迟迟买不到水。我对他说,“我帮你买吧”。买了水,递给大叔,他大概口干舌燥,什么话也没说。过了半小时,队伍前方出现一个盛冰块的筒,游客们把毛巾放在冰块上降温,再用毛巾擦脸。我没带毛巾,只能看着别人凉快。这时,一块凉凉的毛巾盖到了我的额头上,原来正是那位托我买水的大叔帮我盖上的。“我一下子明白了,文明礼貌、热心助人是有‘回报’的。”
华东模范中学高三学生倪先至说:“雨天时为自己的雨伞套个袋子,排队时不冲撞推搡,展馆的宣传单适量拿取,手中的果皮垃圾不轻易落地,对待展品温柔小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文明就会广泛播撒。”
从易忽略细节做起
观博活动中,静安区中小学生特别关注文明礼仪的细节,主动践行礼仪、文明修身,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静安区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在全区中小学推广礼仪教育,在各个学段都设立礼仪规范标准,以此作为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迎办世博期间,区文明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引导中小学生更好地展现“国际静安”的文明风尚,亮出“礼仪名片”。年初,区教育系统启动以“礼迎世博”为主题的“四个一”活动——撰写一句宣传语,绘制一幅宣传画、推荐一个文明礼仪行为、拍摄一则DV短片。活动中,中小学生“唱主角”,老师和家长们一同参与,以感悟促改变,以行动促文明,深入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
哪些礼仪细节容易被忽略?万航渡路小学一年级学生柯悦佳,与爸妈一起“头脑风暴”;小柯想了一条宣传语——“请为紧随你身后的行人挡一下门”,参与区里评奖,得了个一等奖。区教育局将孩子们的“精彩一句话”汇编成小册子,将文明礼仪行为分门别类。如,“文明观览”栏目里,收录了“观看演出迟到或中途离席,应等演出空隙轻轻地弯腰入座或离座”、“观看演出或比赛时,即使允许拍照,也应注意不妨碍他人”等;“文明出行”栏目里,有“乘坐厢式电梯,应主动靠近厢壁,面门静立,主动帮助他人按楼层键”等内容。此外,还有文明举止、文明用餐、文明购物、文明交往等栏目,约60条文明礼仪宣传语收录其中。
孩子们还走上街头,当起了文明礼仪“啄木鸟”。五四中学初一学生张逸秋带着摄像机,和妈妈一起花了十天时间走进公园、商店、地铁车站等公共场所观察市民文明或不文明行为。看到有市民主动让座、捡地上垃圾,小张迅速捕捉镜头,有时还会来一段即兴采访。看到随地吐痰、踩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时,小张大着胆子上前阻止,妈妈则在一旁用镜头记录。最终,张逸秋将5小时素材精心编成10分钟的世博宣传DV片《公园里的文明》,在校内移动视频上播出。张逸秋有个小心愿:“今后还要拍摄系列片,希望文明礼让镜头越来越多,负面镜头不再出现。”
形象“大使”服务游客
精彩世博、文明修身,静安区校校有特色。市西中学在学生中评选“三雅形象大使”,所谓“三雅”即高雅的志趣、优雅的举止、文雅的谈吐,入选的学生到地铁做志愿服务。时代中学模拟世博用餐场景,对寄宿制学生进行“用餐礼仪”教育,让学生养成“就餐时尽量保持安静,喝汤不要发出声音”、“从座位上起立时,注意不要让椅子发出声响”等好习惯。
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在八年级学生中间开展 “上海欢迎您”世博系列活动。7月的一天,吴怡雯等6名学生举着“海宝”队旗来到南京路步行街,竖起自制的英语海报进行宣传。学生们用英语描绘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和展品,一群来自巴西的游客不知不觉听了20分钟。学生们每次开口前,站直、点头、微笑,先从“你好”开始;遇到有些游客不愿受打扰,大家会礼貌说声“祝你在上海过得愉快”。吴怡雯说,活动中大家互相观察、互相提醒,要向外地和外国朋友展示上海青少年的文明形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