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十国城市经验谈 匈牙利的和谐哲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8日 11:53  《小康》杂志

  冰岛:城市的发展应基于对自然的尊重

  专访上海世博会冰岛馆总代表仁宝松

  城市的发展建设应融于自然,且对自然充满敬意。这样的城市将因为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使生活更加美好

  《小康》:冰岛馆为参观者展示了一部反映冰岛自然、人文风光的全景电影,请问这部电影试图表达什么?

  仁宝松(Hreinn Pálsson):这部大约13分钟的影片始于“冰”,我们希望人们能够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国家——“冰岛”。影片展现了纯净质朴的自然美景,而且特别强调冰融为水后形成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力量最终被转化为水能,成为喻示人类可以同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象。我们希望参观者看到影片后面城市生活部分的时候,能够理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因为城市的发展应基于对自然的尊重。此外,我们还在影片中加入了一些火山爆发的镜头,人们可以由此获知不久前冰岛火山爆发时的样子,事实上,这些镜头也意味着冰岛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小康》:此次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您认为冰岛在城市发展方面有那些经验可供中国和世界分享?

  仁宝松:我认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应融于自然,且对自然充满敬意,比如在城市中多保留一些自然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水力和地热这些无污染的能源,这样的城市将因为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使生活更加美好。

  当然,并非所有国家都像冰岛那样拥有水力、地热等资源禀赋,而且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能让其他国家分享这些能源的办法。但是冰岛有开发和高效利用多种清洁能源的经验,我们可以使其他国家考虑综合利用多种清洁能源的方案。目前,冰岛的一家公司与中国最大的能源企业——中石化就正在合作开发中国北方地区的地热资源,类似的合作在南美洲和非洲也已展开。

  我觉得世博会给所有国家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每个国家都可以把各自解决环境污染和城市化问题的方案贡献出来。没有一种方案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每一种方案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康》:您认为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冰岛和其他国家借鉴?

  仁宝松:我对中国城市内部及城市间的铁路交通系统印象深刻。我曾经乘坐过上海的地铁,感觉既方便又省时,而且管理有序。当上海的地铁建设全部竣工后,这个城市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铁系统;而依据各国的发展经验,地铁交通的发展将对城市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就整个中国而言,现在中国拥有大规模的高速铁路运输系统,从北京乘火车至香港只需要10个小时,而且即使在中国新年时期上亿人次集中迁移的情况下,中国的铁路系统仍能容纳并正常运营。与中国相比,欧洲各国的铁路系统之间就显得缺乏联系,总体调控的效率也有待提高。所以我认为,在铁路交通方面,中国的建设、管理经验值得欧洲借鉴。

  《小康》:您认为此次世博会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仁宝松:毫无疑问,世界将通过世博会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也将借助世博会表达对世界及城市发展问题的看法。通过与中国外交部的工作联系,我感到公共外交理论在中国的地位正不断上升,世博会则为中国实践其公共外交理论提供了机会。参观世博会的不止是中国政要,更多平时在厂房或写字楼里工作的普通人也可以借世博会近距离接触世界各国。当他们来到冰岛馆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们讲关于冰岛的事情,同时也能通过他们了解中国人对我们的看法。所以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世博会都会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丹麦:与中国分享小美人鱼的美好

  专访上海世博会丹麦馆总代表白慕申

  我们将小美人鱼带到世博会,是为了向参观者表明美好的精神存在是美好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小康》:请问为什么要把小美人鱼铜雕带到中国世博会?

  白慕申(Christopher Bo Bramsen):美好的城市生活依赖美好的物质和美好的精神,我们将小美人鱼带到世博会,正是为了向参观者表明美好的精神存在应该是美好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丹麦馆每周三都会举办音乐会,其用意也在于此。

  安徒生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丹麦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安徒生曾经于1867年参观了在巴黎举办的世博会并深受启发。他认为科技发展正在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这样的时代,正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和离奇想象的童话时代。几年之后,安徒生创作了一部名为《巨大的海蛇》的作品,故事中的“海蛇”其实就是海底电缆。安徒生这种理智与幻想并重的精神趣旨,对于当代城市生活仍然具有深刻价值,我们把小美人鱼带到这里是为了与中国朋友分享这样的价值。谈到海底电缆,我想补充的是,1870年,丹麦一家电报公司曾经铺设了一条始于香港,经上海和北京,终至欧洲的海底电缆,中国的现代电报业几乎就是从那之后发展起来的。

  在丹麦,也曾经有人质疑把小美人鱼带到世博会的必要性,因为自1913年被安放在哥本哈根港口之后,小美人鱼还从未离开过丹麦。但是丹麦人最终还是同意了,我觉得小美人鱼来到这里不仅代表了丹麦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对话,还证明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小康》:丹麦馆内的自行车跑道设计以及骑自行车参观的创意很有特色,请问丹麦馆希望借此表达什么?

  白慕申:交通和环保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自行车是我们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的方案。中国曾经是自行车的王国。1994年我到上海担任总领事时,上海街头的自行车远远多于汽车,那时我外出办事也经常骑自行车。如今,上海人拥有了更多汽车,但也必须面对更加严重的交通堵塞。与上海相比,哥本哈根的交通状况要好得多,不过很多人还是喜欢骑自行车。除了减轻道路上的交通压力并且减少碳排放,人们还希望通过骑车去享受户外生活。我觉得富于公共责任感和崇尚健康的精神对于美好城市的美好生活非常重要。

  《小康》:2008年的一份国际调查显示,丹麦人的幸福指数在全球排名第一。您认为丹麦人的幸福感与福利社会为国民造就的美好生活有怎样的关联?

  白慕申:当你问丹麦人“你快乐吗”的时候,他们给你的大多是肯定的回答。丹麦是个富有的福利国家,但富有的人并不一定快乐。我认为丹麦人富有并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乐于与他人分享富有。丹麦人的贫富差距很小,我们认为,如果你获得了幸福的保障,那么你就应该帮助整个社会获得幸福保障。穷人因此可以得到政府的帮助。从这一点来说,丹麦是个幸福的国家,分享财富使人们相互信任,而且我们没有腐败。

  此外,我们还有童话,这样的文化生活同样使我们快乐。当你走在丹麦馆的时候,你会看到更多的微笑,会有人和你开玩笑。

  《小康》:您对这第次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博会有何评价?

  白慕申:这次世博会的规模史无前例地壮大,参加者也最多,我想它将被载入史册。中国为此次世博会投资不少,但世博会也会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知识回报中国,上海因此成为世界焦点,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上海,这种付出值得。由于世博会的召开,很多丹麦公司也来到了上海,希望借机宣传他们的企业和产品。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世博会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件好事。

  匈牙利:不倒翁的和谐哲学

  专访上海世博会匈牙利馆副总代表李察德

  Gömböc类似中国的不倒翁,其内含的和谐理念与中国的古典哲学十分相似,而创造性与和谐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小康》:匈牙利馆里有许多上下移动的木筒,展馆中央还放置了一个外形奇特的金属物,请问这些展品表达了什么想法?

  李察德(Richard Mohr):我们希望经由哲学路径展现匈牙利文化,并表达我们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理解。

  展馆中央的那件展品名为“Gömböc”(音:甘博茨),是由两位匈牙利数学家在2006年发明的。Gömböc类似中国的不倒翁,无论你怎样摆弄,最终它都会复归至其初始的稳定状态。Gömböc是世界上第一个有一个平衡点和一个非平衡点的物体,而且两点均处于同一平面,这样的设计使它永远处于稳定和平衡状态。我们想用Gömböc说明匈牙利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国家,如果考虑到我们只有1000万人口,却曾经培养出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实,你就会相信这一点。此外,懂得中国阴阳或中庸哲学的人会发现,Gömböc内含的和谐理念与中国的古典哲学是多么相似。我们认为,创造性与和谐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当我们提到和谐的时候,自然与人的关系总是我们的重点考虑。我想,虽然很多人居住在城市中,但没有人愿意终日与城市里的钢筋水泥相伴。人类渴望,而且必须亲近自然。所以我们用许多木筒象征森林,借此表达城市应该融于自然以及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等理念。

  《小康》:这很有趣。尽管“和谐”哲学的价值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但不同国家的城市却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实践“和谐”建设,比如北京为了与环境和谐需要汽车限行,但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却不必如此,您对此有何见解?

  李察德:我认为现在人们应该建立一种全球思维,而不是单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就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而言,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必须努力,原因很简单,人类分享的这个星球已经难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必须承认,中国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在近代经历过艰苦的年月,直至最近20到30年,中国人才变得富有起来。他们理所当然会想,为什么我不能有一辆汽车?或者为什么不能有两辆?这在美国和欧洲的城市很普遍,但为什么在中国却成为一个涉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美国和欧洲国家应该思考的。

  无论如何,我们在利用和保护这个星球的时候都必须顾及他人,这是另一种和谐。

  《小康》:由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我们最近一直在谈论城市。不过在农村人口仍占多数的中国,您认为乡村对美好生活具有怎样的价值?

  李察德:这个问题对于有着长期农业社会历史的中国来说很重要,对于匈牙利来说同样如此。当我们提起“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想到那里有更多的机会、舒适的生活、漂亮的公寓和各式各样的餐厅。不过暂且打住,请问公寓楼的地下管道是谁铺设的?餐馆里的东西来自哪里?很多人只愿意去欣赏城市的繁华,而不愿思考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是乡村在支撑着城市的繁华,不能忘记美好城市发展基础是美好乡村的存在。所以毫无疑问,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必须同时把乡村建设好。

  其实我们真的很愿意在高峰时段挤地铁,然后赶到办公室里去工作吗?很多时候,人们更喜欢从容闲适的感觉,而在欧洲,很多人觉得只有去乡村才能找到这种感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更美好的生活还需要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