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了人类共同的梦想——写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 11:59  世博网

  还有一个月,上海世博会就将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最大城市拉开大幕。在全球的聚光灯下,人类文明历史新的坐标经纬,深深镌刻在黄浦江畔!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引起全球共鸣。站在新千年第二个十年的开端,我们这个世界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城市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持续发展的梦想

  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世博轴等永久性建筑已经竣工,临时场馆绝大部分竣工,部分尚在建设中的外国自建馆有望按时竣工,园区内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布展工作抓紧推进,七成世博会展馆将参加4月20日开始的园区试运行……在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上海世博园区浩大的工程已进入收官阶段,静候四海宾朋。

  “上海世博会能够留下一座埃菲尔铁塔吗?”开幕在即,上海市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说:今天的世博会,重点已经不在于留下什么地标建筑,而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与启示——人类能够通过世博会对未来发展达成何种共识?

  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开始,世博会的办会理念逐渐过渡为以主题演绎为宗旨的模式,放弃了早期面面俱到的展览方式,人们开始对二十世纪初流行的“科技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念进行反思,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世博会关注的焦点。

  2009年11月,北京国际世博论坛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辞:“世博会开启着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人们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台下掌声雷动。

  上海把筹办世博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借助世博会的筹备与运营,我们应该学习各国各地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发展理念,使办博的过程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机遇。

  今天,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带着持续发展的梦想,来到了上海世博会。

  和谐世界的梦想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独一无二的方式,这就是世博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山田外美代,日本爱知县一名普通主妇,却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她每天入场,被日本媒体授予 “世博全勤奖”。2009年底,这位“超级世博迷”举家搬到上海。一个月后,她将在184天的会期中,看遍上海世博会。是什么让她如此痴迷世博会?这位日本主妇的答案是:“世博会对我来说就是学校。虽然没有教科书,但是有机会和各个国家的人相见并且进行对话,对我是宝贵的体验。”

  冰岛在全球金融海啸的撞击下,整个国家濒临破产。2009年12月15日,冰岛与上海世博会签署参展协议。冰岛驻华大使居纳尔·贡纳松说:“我们一定要参与上海世博会!因为全世界都会来这里,冰岛馆将成为我们重树信心的象征,成为我们对当今世界重要议题思考的标志。”

  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观众人数预计超过7000万人次……159年了,世博会没有衰老,历久弥新。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上海期待着依托世博会这个大平台,共同探寻城市科学发展之策。

  因为,人类能够在这里追求和谐世界的梦想。

  幸福生活的梦想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的历史上,以“城市”为主题还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广泛的响应和认同。著名作家王蒙评价说:“这是人类的经验也是人类的诉求,更是一种通向未来的眼光。”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者,在上海世博园区增设一个小“特区”——“城市最佳实践区”,首次给世界各地的城市提供了一个独立参展的机会,把城市作为一个展品呈现给观众,把最佳城市的案例介绍给世界,这是百年世博历史中的一大创举。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化呈现冲刺速度。

  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与世界共同寻求城市化难题的破解之道。2008年8月26日,北京奥运会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韩世博会合作交流论坛上致辞: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探索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模式。

  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蒂贝琼卡说:城市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想取得成功并没有捷径,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知识、经验、互相学习。

  在上海世博会进入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世界关注中国、上海的目光愈加热切。因为,上海世博会,寄托着人类追求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的共同梦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