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辐射世博能量抢占发展先机 代表委员谈延续和扩大世博后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4日 09:59  世博网

  世博网3月14日消息:世博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经济、文化的盛宴,它的后续能量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蒋应时、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在先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应抓住世博契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努力朝着“创新型”城市发展;把握世博机遇,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世博会是世界各国集中展示他们最新科技成果的盛会。蒋应时认为,通过这种集中展示,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之技术逐渐成熟、产业化进程加快。他说,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上汽集团将为世博会提供1000辆新能源汽车,用于世博会园区营运。这不仅在展示上海汽车工业的成绩,也显现出上海在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各国都在着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蒋应时说,今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国家要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三网融合、物联网等技术。“世博会之后,将是国家和上海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把世博会上科技交流、合作的成果,更好地延续在中长期规划编制当中,不仅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而且可以更好地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蒋应时说,现在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包括: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资源消耗比较低,带动效应比较大,就业机会比较多。“我们国家正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世博会之后,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一个新台阶。同时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能聚集更多高层次人才。”

  蒋应时说,北京奥运会使人深受启发。

  奥运会后,北京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变成了“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个重要的案例,就是北京把中关村提升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示范区,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中央要求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上海也应当走在前列。”

  促进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

  世博会,聚焦未来城市的生活方式、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走向。张兆安表示,“如果我们通过世博会能在这些方面得到启示,尤其是在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不仅仅对上海,对于全国都将有很大收获。”

  从世博会的历史来看,其效应具有长期性。蒋应时委员、张兆安代表分别谈到,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大于筹办期的投资效应和展期的需求效应,整体效应大于局部效应。这首先是因为世博会的基础设施可以长期地发挥作用,二是因为世博会上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三是世博园区的二次开发,使高科技、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获得持久动力。

  世博会的后续效应,不仅体现在科技方面,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将显现不同程度的效应。蒋应时说,“比如服务经济,它并不局限在服务业,而是包括服务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高度融合,金融、航运、物流,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服务业。世博会对这些领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对于所有参观者而言,世博会带来的新理念以及主题演绎,将改变两种方式。”张兆安谈到,一种是生活方式,一种是生产方式。这两种方式又互相影响促进。比如,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城镇人口就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污染排放、节约能源和资源等。上海世博会将展示宏观层面上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和古城保护,微观层面的建筑形态、新材料、新能源以及信息技术、城市交通等,这些新理念和主题演绎,将为参观者们打开未来城市发展走向之窗,对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国际借鉴和升级换代的可能,各个省市都能从中汲取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养分”。

  低碳世博、绿色世博……这些在筹办世博会中陆续出现的新名词,与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谋而合。蒋应时表示,绿色、生态、低碳等许多内容,都有助于上海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而上海的产业转型,将更好地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

  加强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一场世博会,将全国各个省市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张兆安表示,上海同长三角、长江流域及全国各个省市在各种层面上建立起的协同合作机制,将为延续和扩大世博后效应奠定扎实基础。

  从海外经验来看,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让日本经济获益良多。上世纪70年代日本同样处于经济转型阶段,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世博会之后,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区逐步发展成为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圈。张兆安表示,上海的经济具有先发优势,地理上又处

  于长三角的龙头位置,并得到“两个国际中心”建设等政策的大力支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发挥世博会的长期后续效应,将有效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合作。

  张兆安解释,从政府层面看,在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各地政府与上海市政府进行了充分的联动、协作,“无论是省市馆的位置确认、布展方案以及世博期间的活动接待等,双方的高度理解、配合,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确立了坚强后盾。”张兆安谈到,这种合作机制如能转化为长效机制,对于世博会后推进区域合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市场层面看,国家整个经济社会的资源、要素流动,因为世博会在数量、规模、速度上比以前更为加强,一旦形成一种良性的惯性循环,将极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助力。

  从企业层面看,世博会不仅聚集起一批上海企业,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个方面的企业,他们或参与企业馆的建立、布展,表达企业未来发展的理念;或参与世博相关工程的建设,促进了企业间的直接沟通、交流。

  从思想层面看,7000万人次的游客中,大部分来自长三角、长江流域以及全国各个省市,而在世博园区内也设立了各省市自治区馆,这样一种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筹办世博、参与世博的理念,通过世博会将进一步增强合作发展的共识。

  张兆安代表还提到了制度层面,从筹办到举办,世博会对长三角的最大推动就是城市之间距离进一步缩短,“比如说交通一卡通、医保异地报销、城际快速交通系统……这中间,制度的共建联动显露无遗。”张兆安表示,“将大大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和经济圈的联动发展,同城效应逐步凸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