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网2月27日消息:上海世博会行政中心可能是当今世界最忙碌的办公场所之一。每次走进其中的世博大厦,都会在电梯间看到一个小小的提示牌:三层之内,请您步行;少启动一次电梯,可节电一度。
或许是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牌子还太少,或许是小小的提示牌与庞大的世博项目反差太大。总之,两行字映入眼帘,就有一种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感动。
中国是第一个举办综合类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勤俭办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践好这一主题,更离不开勤俭。申博成功七年多来,中国勤俭办博的点点滴滴,正汇聚成一笔宝贵的世博精神遗产。
点滴一:
不追求标志性建筑 砍掉豪华开幕式
如何办一届勤俭的世博会,一直是对世博会组织者的一大考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任俞正声多次强调,筹办和举办世博会,要在保证成功的前提下厉行勤俭,不必要的项目不要搞。
当年,中国的申博方案中曾有一座醒目的“标志性建筑”,即在黄浦江上建设一座“花桥”。后经论证,“花桥”建设费用昂贵,且实用性难以保证,这一方案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世博会组织者进而明确提出,不再追求建设“标志性建筑”,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是更加注重世博园区建筑的整体空间效果及其高效利用,把人类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作为上海世博会最宝贵的遗产长久流传下去。即使上海世博会最终有 “标志性建筑”形成,也要让百姓和历史去评说。
随着筹博进入倒计时,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又 “砍掉”了一个“精彩程度可能不亚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方案。这一方案将宽阔的黄浦江两岸作为表演舞台,可容纳几十万人露天观看,场面非常壮观。但是,豪华的开幕式并不是世博成功的必备条件。
据了解,目前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方案仍处于高度保密中,但脱离不开简朴、热烈的原则,也更接近于近几届世博会的传统,规模不会很大。
点滴二:
残砖烂瓦上台面 粉煤灰砖挑大梁
今天,走进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一抬眼就可看到一栋外墙由40多万块残砖烂瓦构筑而成的“新建筑”,这就是作为世博会创新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唯一乡村案例——宁波案例馆。
在浙东一些偏僻的村落,近代历史上由于物质匮乏,老百姓只有捡拾富贵人家丢弃不用的残砖烂瓦,才能盖一两间简屋遮风避雨。久而久之,用残砖烂瓦盖房,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建筑工艺。宁波民间的能工巧匠和设计师携手,将瓦爿“请”进世博会,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光彩。
勤俭,并没有让宁波案例馆失去颜面,更不会有损精彩。相反,勤俭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无疑可以给喜新厌旧、贪大求洋的社会风气注入新的参照和灵感。
由火电厂和钢铁厂的工业废料——粉煤灰加工而成的新型建材,重量轻,保温隔热性能好,作为国家正在大力推广的节能建材,将挑起山西馆的建筑大梁,而山西馆的展示主题正是“动力演绎时代”。从粉煤灰砖变废为宝的例子,人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即坚持勤俭原则,可望让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无休止的索取”转变为“和谐共存”。
点滴三:
保留38万平方米旧建筑突破世博会历史定制
以往的世博会,基本上选址建筑在人烟较为稀少的城郊地区,世博园区基本由临时性新建筑构成,会后即拆除。而上海世博会选址于中心城区,是将办博与改造利用老城区相结合的一次“特例”,突破了世博会历史定制。
近年来,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搬迁了1.8万多户居民的危棚简屋,拆除了27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陈旧设备和污染烟囱,同时保留了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大批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和厂房。在总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的世博园区中,老建筑保留、再利用的比例达到了近六分之一。
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曾经坐落着几乎与世博会历史一样悠久的江南造船厂。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这里 “最老资格”的一部分近代工业建筑已被改造成世博博物馆、企业展馆、办公楼、指挥部和仓储物流基地,为办博再利用,甚至将永久立足于这座城市。
在世博会浦东园区,原宝钢集团一座钢花飞溅的巨型车间,经过重新设计包装,被命名为“宝钢大舞台”,成为世博园区重要的演艺活动场所。一座曾经整日钢水流淌、热气蒸腾的中厚板厂,已被改建成中南美洲联合馆,成为11个国家共同的“家”。引人注目的是,这栋建筑南北两侧,“暴露”着整排的粗大钢结构和水泥“骨架”,上面的划痕和凸凹历历可见,犹如一位历经风雨的老人,“呵护”着中间由新型彩钢板搭建起来的展馆。
国际展览局曾对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保留、利用老建筑的举措表示不解,双方甚至发生过激烈争论。但正是在这种不懈努力中,上海重要的城市历史文脉被保留下来了,办博同时为城市发展增添了勤俭、实用、可持续的精神内涵。国际展览局最终也被打动,称赞此举勤俭、务实,值得提倡。
点滴四:
从地下到地上 勤俭皆有可为
今天徜徉世博园区,依偎在黄浦江畔的一条总面积达23公顷的永久性滨江绿带格外赏心悦目,这就是在原钢铁厂土地上建设的世博公园。鲜为人知的是,在世博公园两米厚的覆土之下,大量使用了近四年前钢铁厂搬迁拆除时产生的建筑垃圾。专家解释说,此举不仅生态环保,还节省了大量泥土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很显著。
再走进上海世博会行政中心,无论是十几层的主办公楼,还是参展者服务中心和食堂,都是由昔日的一座纺织印染厂改建而成。在世博大厦,几乎每一层的电梯间、会议室门口以及大规模的世博园区模型展示厅中,都可看到一件件用废旧工业设备和零件打造的艺术品。从乌黑的钢管、阀门、船坞用的青石到企业上下班敲的铜钟、轮船上必不可少的铁锚,都在静静讲述着这个地方历史变迁中“点石成金”、“化废为宝”的点滴故事。
再细看最终的世博园区规划图,一条红线变得犬牙交错、曲曲折折。这是因为在世博园区周边,一批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居民楼,从最初的规划红线内被“抠”了出来,大约一万户居民因此免于搬迁。勤俭办博的原则,也在尽可能减少老百姓为大型工程付出的代价。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认为,上海世博会尊重历史、勤俭办博的原则,有望为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探索出一条城市和谐发展之路,并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留给这座城市的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