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网2月2日消息: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88天。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刚刚闭幕,全体人大代表向全市人民提出“实现梦想”的世博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人代会上向全市人民发出“万众一心”的号召。昨天,倡议和号召在全市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在上海世博会筹备的第一线,广大建设者、设计者、组织者、服务者纷纷表示,将克服困难,不辱使命,以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合力,顽强拼搏,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做出最大努力。
奋战最后“十里路”
“行百里者半九十”。对此,广大世博建设者最能体会。
奋战了近3000个日日夜夜,牛年岁末,世博各项工程在冲刺中开始收尾。
世博会浦西项目部部长陈超是政协委员,上周六政协会议闭幕,周日她带着激动的心情,又奔赴办博第一线。昨天,陈超告诉记者,浦西项目部正从园区外的临时办公室搬到园区内的办公室,但建设和布展工作一项也不能停。于是,部门抽调一半人手搬场,另一半人担起双份工作,坚守岗位。“我们大家一条心!”陈超表示,虽然时间非常紧,但只要团结如一人,一定能在4月试运行前圆满完成任务。
1月22日,世博轴整体建筑已竣工,但项目总经理赵克平和1000多工人一起,仍奋战在世博轴上。赵克平说:“不到终点,就不能停止冲刺。”轴上的近百个商业店铺、20多处公共服务设施,都还待建。
他表示,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这“十里路”,必须走得又快又好,现在恨不得拿一天当两天使。
目前,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负责筹建的场馆和设施95%已经完工,参展方筹建的场馆也在按计划顺利推进。虎年春节将近,整个世博工地上,几乎人人都把过节的心情放在一边。“现在就一个字——搏!”,“大家想的都一样,没人不紧张”,“压力大,再大也要坚持住”……发自肺腑的话,在最前线、最艰苦的地方,唱出嘹亮的合声。
创意是最大动力
在偌大的世博园区里,几乎什么都是第一次。
距离中国馆布展全部完成,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用创意活力打造精彩,这就是我们的源动力。”中国馆展示组组长朱永平说,中国馆一些展品的样品已经做出来了,现在每天忙着做现场实验。这些展品、展览方式,不但自己的团队从来没做过,世界上也没人做过。朱永平信心十足,他觉得这些新点子、新作品,一定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带来惊喜,并由此感到受益匪浅。
网上世博会项目负责人王立平说:“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冒出来,我们就不断想新的办法解决,还不断想新点子给自己找‘麻烦’。”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创举,网上世博会已有103个场馆外观上线,世博会的实体场馆建设和布展,第一次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王立平介绍,目前网上世博会项目组正加入新的虚拟技术,把展示、技术与创意亮点相融合,创造新的展示手段。
“我们做服务的,一样要想新办法,这些办法以后肯定还有用。”物流中心高级主管舒海华认为,园区运营管理上确实需要创造力。世博物流中心,第一次采用多部门无缝对接、长期入驻办公等创新工作方式;第一次由三家国内外物流供应商联手合作,互相学习;第一次准备了半夜汽车铺货、白天电瓶车应急铺货的创新物流方案……舒海华形象地把现在的世博会物流中心称作“物交所”。说不定未来的上海,真能出现这样一个新的机构。
目前,上海世博会筹办高潮正从建设转向布展和运营,“一切始于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把这响亮的口号牢记于心,积极承担起创新的责任。没有经验,可以从实践中边干边学;没有模板,自己创造出来的,以后就是模板!
想细想透就怕漏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要有一丝不苟的谨慎。
“这是前无古人的壮观盛会,不容出任何差错。”这句话,在园区一线组织者心中,引起广泛共鸣。
世博园区后勤保障部副部长张伟杰说:“现在什么都要想细、想透,就怕遗漏。”目前,后勤保障部组织了30多家服务供应商,工作人员累计数千人。后勤保障部正在不断出题,考虑各种各样的方案,常规方案做到细了再细,为应对突发事情,还要准备各种应急方案。张伟杰表示,之前还是临战状态,从现在起,完全就是实战了,今天想得多一点,世博会开幕后,问题才会少一点。
励刚是华东电力调度中心的高级工程师,为确保世博用电是他今年头等大事。“我的心情,就像是在走钢丝。”励刚说,3月底前电网就要全部封闭,世博会期间,所有常规检修要停止,只准备应急抢修。这意味着,现在这两个月,必须确保电网系统的万无一失。励刚表示,世博保电,保的不只是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还要保整个上海的电力供应不出问题。现在功课做深,才能确保无虞。
马晓是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培训师。作为职业培训师,他经历过许多大场面,但这次,马晓由衷感受到压力。“我要面对10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志愿者面对的又是7000万游客,肩上的担子非常重。”马晓告诉记者,以往培训,培训师花一天备课就足够了,现在已整整备了七天课。这次培训,首先要考虑这么多游客来自不同地域、国际差异,还要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境。
在培训的备案中,培训师们提出的培训主题就是“We Are One”。马晓说,不但自己要把这句口号记在心里,还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10万名志愿者,所谓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心往一处想,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