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名头的节日越来越多。”国庆过后,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感叹。略一梳理,“十一”黄金周前后,仅上海郊县的节日就12个,羊肉节、捕捞节、茭白节、民俗文化节、中小企业节……农业、商业、文化无所不包。而在全市,旅游节、购物节你方唱罢,创意产业周、服装节又相继登场。明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众多节日,怎样才能“添彩”而不“添乱”呢?
大节并小节
奉贤区日前连续举办蟠桃节、黄桃节,给当地桃农找寻销路的同时,又带来旅游收入。转眼传统的羊肉烧酒节到来,五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开幕,这让当地成了沪上节日最密集的区县之一。这些节日在当地颇受居民欢迎,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外,还起到发扬传统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但此类节日活动也有不足:往往走不出区县,难以在更大范围中形成品牌。
“我们办节日的方式要改变,明年将是好机会。”奉贤区文广局局长王建军透露了酝酿中的“节日改革”思路。她表示,正计划实行“大节并小节”的方式,把桃子节、赶海节等一系列小节日,统统并到最经典的“羊肉烧酒节”中;再借助区县参与世博会活动的有利条件,宣传“羊肉烧酒节”品牌,吸引世博游客游园之后,还能到奉贤继续畅玩。
接轨加错峰
每年举行的上海时装周、服装节这样的全市性节日,也面临着变革。去年,上海为了跟上国际时装周的脚步,将原先每年的“一节一周”,扩容至“一节两周”。明年如果照旧举办,将和上海世博会的高峰时期“撞车”。
事实上,1851年巴拿马世博会上的荣记湖丝,1926年费城世博会的美亚丝绸,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鸿翔时装展出的旗袍,都曾是中国时装在世界舞台的骄傲。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刘亚卿表示,目前正努力推进一场“海上花百年旗袍展”进入世博的演艺活动。该旗袍展是去年服装节的一大创举,这场展示不但能为世博添彩,还能提升上海服装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口碑。刘亚卿称,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可能会将时装周、服装节的其他内容进行精简、修改,尽量与世博会接轨,并在举办时间上错开世博会的最高峰时段。
洗牌正当时
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所谓的“节日”正在变味。一些节日曾经有过辉煌,但随着时间推移,内容缺乏创新,影响力一年不如一年,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由于世博会开幕的“五一”假日,游园黄金周“十一”期间,以及10月底的闭幕阶段,都是上海各种节日、活动密集的时节。如果仍不加节制地让各类节日扎堆,势必使城市运行负荷过重,交通拥堵、安全隐患、住宿困难等等问题很可能给世博会“添乱”。因此,对于众多节日的梳理和洗牌,势在必行。
明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正是诸多节日的“试金石”。值得与世博接轨的节日进行接轨,应当传承的经典地区节日与世博会相呼应,其他“鸡肋”性质的节日,当淘汰就应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