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歌曲作者谈创作 用音乐演绎世博已有八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 11:15  东方早报
世博歌曲作者谈创作 用音乐演绎世博已有八年

  安栋 中国著名作曲家、编曲家、音乐制作人,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工程系主课教研室主任,中国流行音乐协会理事。

世博歌曲作者谈创作用音乐演绎世博已有八年
  安栋 中国著名作曲家、编曲家、音乐制作人,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工程系主课教研室主任,中国流行音乐协会理事。

  随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8年度优秀歌曲的揭晓,自2003年年底开始的世博优秀歌曲征集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所有入围的34首优秀歌曲都满含着创作人的良苦用心,它们中既有世界风格的音乐,又有中国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歌词简单流畅,展现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及“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安栋作为中国著名的音乐人,也是2008年度优秀世博歌曲《Our EXPO》的曲作者,对于创作世博优秀歌曲,他有着一份特殊的经历和独特的体会。安栋将与大家共同分享世博音乐创作的点点滴滴。

  歌曲混合各种流派

  这首曲子实际上是混合各种流派的,并没有特别的一种风格流派可以将它定义。

  关于它的创作构思,我之前也有考虑过,这有一个巧合,正好是去年的7月份,是我做好奥运开幕式之后,我带歌手萨顶顶去欧洲巡回演出,我们在欧洲最大的剧院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厅演出。在这些国际一流的艺术节中,我发现现在的音乐更加融合,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新气象。

  其实,现在国际音乐里非常流行把各种各样的音乐放在一起,但是听起来并不杂乱,我觉得这是作曲家的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美国的节奏布鲁斯和非洲土著的乐器的结合。这也是我设计构思这首曲子的一个初衷,就是说使用很多的民族元素。但是,我认为旋律不能太复杂,如果那样的话,这曲子在听完以后只是一个感觉,我觉得旋律应该还是比较简单的。

  民族的声音也主要体现在编曲上。歌曲的旋律实际上我是抓住两点:一是容易记,比较上口;二是比较注重国际化的旋律和合适的架构。我自己认为,世博的歌曲除了要上口,同时容易传唱之外,还要代表一些国际的制作水平。因为世博是一个世界交流项目,不仅要代表中国,也要融合世界。我在写歌、编曲、做制作之前,是有一个主导思想的。

  音乐演绎世博已8年

  不谦虚地说,在所有的音乐人里面,我参与世博是最早的,而且目前是最多的。

  我用音乐演绎世博已经有8年多了。举一个数据,在上海开始申博的时候,上海申办世博的形象片、宣传片的音乐,就是我作曲的。这些曲子的音乐应该是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完成的。

  接着在世博之前有一个预热,就是我们参加日本爱知县的世博会,当时中国馆的音乐是我写的。中国馆音乐前奏的开始部分很神秘,来自于一个原生态的青藏高原的女声,之后的画面变成了长江的源头,所以音乐可能有一些云南的元素。这个跟我现在《Our EXPO》前奏的第二段有一点呼应。之后我参加了世博会歌曲征集活动,这是在2005年,当时我有一首歌曲,很巧合,也是以英文为题的,叫《SKY》(天空),当时入选了前十。

  2005年之后,我就转向为世博会展创作些音乐。在去年和前年,上海和全国各地大范围举行“走进世博”的大型巡展,它最重要的部分叫“岁月的印痕”,是反映世界博览会的历史,这是一个大型多屏多幕的多媒体,这个音乐就是我写的。

  直到现在,我和世博局各个部门的工作会议和沟通还很多,我自己觉得自己可能在世博音乐中是参与得比较多(的音乐人)。

  歌曲简单但不平庸

  我们那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少,对于观众来讲,一首歌曲给他的就是一个瞬间的主题、一个感受。

  8年了,一直在做“命题作文”,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个大命题,当然创作难度不小。不过,我觉得这次世博局,包括征歌办得非常开明,也非常的包容。

  组织方提供了一些他们觉得比较能够反映世博歌曲内容的词或文字,但是他们并不要求作者必须使用,这点我觉得很好。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精神,然后用语言把精神反映出来。所以在歌词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我觉得基本上还是走比较形象、比较简单的路子。我们那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少,去掉象声词,如“啊、依、唉、哦”之类的,其实没有多少词。我觉得这就可以了,因为对于观众来讲,一首歌曲给他的就是一个瞬间的主题、一个感受,他们不可能接受更多的信息。而且,我们知道最容易记的歌曲是很简单的。

  但是,歌曲也不能流于平庸,或者特别“口水”,这也不适合这样的一个主题。所以,我还是选择稍微有点难度的创作。

  一首歌用了一堆纸

  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两件事情:一个是怎么样让旋律简单,然后怎么样让编曲复杂。

  之前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已经决定歌手了,我觉得萨顶顶比较有特点,她本身就是个有特点的艺人,和别人比较不一样,她(的歌)算是一种当代的世界音乐,或者说是当代主流的流行设计音乐。我在写这个歌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定向,所以这首歌的风格其实已经确定它是怎样了。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两件事情:一个是怎么样让旋律简单,然后怎么样让编曲复杂。

  就像电影一样,我们是讲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摄影手法很复杂,或者是光影的用法、场景的调动很复杂。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反衬作用。

  当然构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我的习惯是一张纸写这个旋律,旋律写好之后不理想的话再改,改完以后再撕掉。通常一首歌的完成,纸是要用掉一堆的。前前后后写这首歌花了10天或11天,并不是大家想象的一气呵成。

  编曲的时间也不比这短,这些元素首先要找到,而且它们互相之间是合适的,这其实很不容易。伴唱有几个部分,一个重要的部分来自于上海广播少儿合唱团,他们非常配合,童声很美妙、很干净,代表的是一种比较古典的声音。还有流行伴唱和民族伴唱。

  在我们曲子一开始的时候,流行伴唱、民族伴唱和童声一起唱,但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一起的声音。

  然后中间有一个过渡是提琴,提琴手是我的一个工作伙伴,他曾经帮我演奏过一部电影,就是关之琳演的《做头》。我想把不同的音乐元素混叠起来,但它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我把这个概念用在世博音乐当中。(东方早报世博记者陶宁宁、陈辉楠根据节目《音乐人安栋谈2008世博优秀歌曲》整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