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迎世博 沪上兴起"咬文嚼字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1日 11:30  世博网

  世博网8月1日消息:世界博览会的“博”字究竟有哪些含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字究竟怎么读?上海小笼包的“笼”字为什么被人写成了“龙”?7月下旬,“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公开发布的100道试题,吸引了近15万民众竞答。一股“咬文嚼字热”在上海掀起。

  “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的赛题别开生面,超过八成的试题与世界博览会的历史及中国筹办上海世博会的进展相关,勾起了上海市民的强烈兴趣。试题中,莫泊桑反对在巴黎世博会建造埃菲尔铁塔的故事、清末小说家陆士谔幻想有朝一日在上海浦东举办世博会的细节,读来让人大开眼界。

  语言文字专家、《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介绍说,这100道试题,是30多位专家历时3个多月,从1000道候选试题中“海选”出来的,大部分试题的元素来自街头巷尾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专家希望将世博会的小常识与语言文字规范的普及融于一体,寓教于乐。

  面对试题,不少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一同翻辞典,家长说“享受了一回难得的学习乐趣”;一些大学教授、出版社编辑也连呼“被考倒了”。发动全家参与答题的夏先生对记者说:“这是一个给自己充电的好机会。”

  这次比赛是完全公开的,参赛者可以查字典、求助互联网,也可以请教专家。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胡国强说:“在一届国际盛会来临之前,参与一场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大赛,民众既可以热身,也是为这座城市‘洗脸’。”语言文字专家金文明则颇为感慨地说:“自从大赛开始,我家的电话就成了‘答疑热线’。”

  与金文明有相似感受的郝铭鉴主编说,有不少三口之家天天打电话来“求援”;北京的好友还来电告知:北京华夏出版社甚至将这套试题作为员工培训的考核内容之一。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这次大赛的100道试题在美国波士顿等地的华人中也引起关注。

  “‘咬文嚼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项优良传统。”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陈光磊教授指出,只有规范的用语和措辞,才能准确表达个人的思想。陈光磊回忆,自己的导师陈望道生前经常强调,文字是用来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的。

  据了解,7月底截稿的“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将启动专家阅卷程序,最终产生的获奖者还将组成“专家团”前往上海世博园区为相关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支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