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博梦在100多年前就已发端,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西方琳琅满目的先进工业品前,中国只能展示不合时宜的手工艺品,举办世博会更是天方夜谭。新中国和改革开放让中国重拾“世博梦”,并最终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7月盛夏,北京首都博物馆。设计师来了,规划专家来了,建筑系学生来了,还有更多普通人来了……他们都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走进世博会”。
自7月5日开幕以来,大型巡展“走进世博会”参观人数日均5000人次,最高峰时达每日7000人次。“原来对世博只是了解一点,看完展览才真正清楚了世博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与世博的关系,真是百年圆一梦啊!”70多岁的北京观众华顺泽说。
幻 梦 百年前预言上海世博
1894年郑观应首次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1902年梁启超预见“上海大博览会”,1910年陆士谔预言上海浦东将开博览会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份精准的“百年预言”——
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发表了自己的幻想小说《新中国》,在小说中他预言上海浦东将开博览会。“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小说中,妻子对从梦中惊醒的丈夫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丈夫却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年轻的电视编导施喆,曾反复咀嚼着这几句话,至今仍觉不可思议。施喆所在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从2007年末开始制作世博会有史以来的首部官方纪录片《百年世博梦》,当这个团队偶然又幸运地找寻到陆士谔这份史料时,大家惊讶到脊背冒汗。
“太神了,惊人的预言。历史总会给人惊喜,这个幻想完全寄托了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期望。”施喆说。
当时针绕到整整100年后,2010年,古老的世博会果真将在中国上海举办,小说中的百年梦想正变成现实。是梦?非梦!
徜徉于世博展览中,一个个令人震惊的史实浮出水面。例如,中国近代提倡“富强救国”的思想家郑观应,在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中写道:“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于1902年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预见到“上海大博览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原来,中国这一场世博梦,绵延竟不止百年……
追 梦 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参加了伦敦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奖,1876年100多位留美的中国少年参观了费城世博会,不少仁人志士期望着通过举办世博会提高民智、富国强民
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后,上海图书馆迅速建立起收集所有跟世博相关的信息、书籍、史料的资料库。“我们过去对世博关注不多,也留下了很多疑问和谜题。世博研究过程就是一个解题的过程。”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
正是上海图书馆提供的史料,最终证实上海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的确参加了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奖。这一事实,将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一下子推前了16年。
但闭关锁国,注定了当年通往世博会的路只会是羊肠小道。最早几届世博会,中国人身影模糊。“要么是一些商人自愿参与,要么就是由当时的外国人代理。”吴建中概括。
1867年,巴黎世博会向清政府发出邀请,被官方轻易拒绝了。3年后,维也纳世博会再次来敲清王朝的大门。这一次,清王朝勉强同意。而据记载,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日本出动了60多位工程师前往。他们的使命,就是把西方发达的产业制度、科技发明引进日本。1876年费城举办世博会时,100多位留美的中国少年正在哈佛学习并参观了世博会。这批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由清政府派赴美国留学的,却因保守势力的竭力反对随后被强令回国。
尽管清政府闭关锁国,但不少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都是期盼着能使国家变得富强,期望着通过举办世博会提高民智、富国强民,走出一条适应中国的改革之路。”“走进世博会”展览的策展人俞力分析说。
断梦 旧中国注定失落世博会
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中国参展世博会的展品大多是丝绸、苏绣、景泰蓝等手工艺品,而西方展出的是大功率蒸汽机、高效的农业机械、高速汽轮船等
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英国人在“水晶宫”穹顶下展出了10万多件先进工业品,如大功率蒸汽机、高效的农业机械、高速汽轮船、先进的炼钢法等。中国的展品则是丝绸、旗袍、茶叶等。
世博会这面镜子,照出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差距:中国在早期世博会上的表现乏善可陈……
1853年纽约世博会上,带有安全装置的奥的斯电梯亮相,摩天大楼从此得以崛起;1876年费城世博会,贝尔发明的电话首次展出;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了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轮……电影、X射线仪、机器人甚至蛋筒冰淇淋,诸多“世界第一”或创新在世博会后广泛应用于社会。
而据《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记载,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参展世博会的展品,大多是丝绸、茶叶、苏绣、茅台酒、景泰蓝,尽管作为农耕文明的经典之作,中国展品也获得了不少奖项,可在波澜壮阔的工业文明面前,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我们的展品都跟时代慢了半拍。人家关注的是引领这个时代的创新,而我们一直沉湎于一些手工艺产品。”吴建中说。
为筹备“走进世博会”展览,俞力每年都去法国国际展览局资料室收集世博史料,却非常震惊地发现,该处与中国相关的世博会书籍仅有两本。偶尔,俞力能在其它书籍中看到中国人的图像,都是留着长辫、坐着喝茶的漫画形象。“坐在资料室里,我整个心里都空空荡荡的。”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这样形容。
圆 梦 上海聆听未来的声音
1982年新中国正式登上世博舞台;1999年中国宣布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2002年上海成功申博,2010年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参展
让中国重拾“世博梦”并最终圆梦的,是新中国,是改革开放。
坊间流传,上海成功申博后国际上有种说法,“2008年奥运会你们中国人拿去了,2010年世博会也让你们拿去了,怎么好东西都给你们中国人拿去了?”
百年梦圆,缘起1982年新中国正式登上世博舞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年,因卡特、里根几位美国总统的积极邀请,中国政府决定参加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1999年年底,中国驻国际展览局首席代表宣布,中国政府将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如果申办成功,举办城市为上海。此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建设与探索,新中国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2002年,中国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
在俞力眼中,举办世博会就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我们从看别人的美梦,到去为自己的梦想圆梦。”
在纽约、费城等世博会曾经的举办城市采访,《百年世博梦》编导吴钧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跟他说:“参观世博会,彻底改变了我。”这对吴钧冲击很大,“我一下子意识到,世博会是一个国家的,也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一位外国学者说:“这世界上有超过10亿观众在150多年来参观过世博会。”
上海,即将迎来这个人类文明的盛会,人类将在上海聆听来自未来的声音。那么,我们要做的,便是“以史为鉴,思考上海世博会中中国人应该做一些怎样的贡献,应该拿出怎样的中华智慧。”吴建中反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