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雨。”不少市民感叹暴雨打乱了他们的步伐:车辆在雨中步履蹒跚、改道而行,奔波在路上的市民浑身湿透,个别马路无法通过……这场暴雨无疑是对上海防汛能力的一大考验。明年世博召开之际,正逢夏日雷雨季,上海的防汛工作做好准备了吗?带着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上海防汛指挥部新闻发言人章震宇。
遇上大雨会不会影响地铁运行
昨天,暴雨造成轨道交通3号和4号线宜山路站厅一度进水,如果遇上更大的暴雨,特别是明年世博期间,出行的市民更多,会不会影响呢?
对此,章震宇表示,实际上,轨交站点本身在建设时就采取了抬高入口地面的措施,相比其他地区更不容易进水。而且,轨交部门本身也有自己的预案,比如地铁入口有防汛挡板,暴雨时可以起到阻止雨水进入的作用,也配有排水泵等设施。另外,列车司机也会根据钢轨面与积水面的距离,决定列车的车速。雨天轨道交通车站发挥主要作用的当属自动泵,工作人员日常检查就是确保抽水泵的正常运行。若万一遇到抽水泵自动运行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各车站还备有手提式抽水泵辅助抽水。
“所以说,地铁不是很容易受暴雨影响。但不排除雨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个别站点发生雨水倒灌事故,影响到乘客的出行。”章震宇说。
世博园区的排水能力如何
截至昨天15时45分,浦东世博园区累积雨量达129毫米。世博期间再遇大暴雨,排水能力能跟得上吗?
章震宇介绍,世博园区的防汛排水能力设在“三年一遇”,即50毫米/小时,计划在世博园区内设4个泵站,目前已完成3个,年内将全部建完。
“从已建好的泵站看来,初步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章震宇表示,昨天累积雨量最大的恰为浦东世博园区,而这里排水迅速,基本未受影响,所以,防汛部门对明年世博期间的排水还是有信心的。
而预防积水不是防汛一个部门的事情,社会方方面面如能加强这方面的意识,积水状况就会缓解很多。章震宇提醒市民,平时要注意不要人为丢弃垃圾,“如果随手在马路上丢弃塑料袋、果皮等垃圾,就可能堵住进水口,给排水造成一定困难。”
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强预警预报,给防汛排水工作预留更多的准备时间。章震宇表示,“如果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能够更精确,相关部门更早发布预警信号,各部门更早做好配合工作,积水也就会消除得更快。比如当气象部门发布预报后,防汛部门可以马上通知环卫部门,让环卫工人尽快清理路边排水口的树叶等垃圾,这样暴雨时排水口无堵塞,排水速度就会更快。”
遇上特大暴雨上海“吃得消”吗
昨天,一场暴雨来势汹汹,由于短时雨量过于集中,超过排水泵站每小时27-36毫米的排水能力,造成嘉定、青浦、宝山、松江、徐汇、长宁、闸北等地70多条马路积水10-30厘米,卢湾、黄浦、闸北、金山等地约3000户民居进水5-10厘米,轨道交通3号和4号线宜山路站厅一度进水,祁连山路下立交和绥德路地道因积水封闭。
暴雨带来了上述诸多影响,上海目前的排水能力能应对吗?遇上特大暴雨上海“吃得消”吗?
“气象部门对暴雨的定义是24小时降水50.1-100毫米,但现在,超过50毫米/小时的降水已不足为奇。”章震宇告诉记者,现在的暴雨越来越呈现出“短历时、大强度、局地性”的特点。
章震宇说,上海目前的排水能力是27-36毫米/小时,应对半年到一年一遇的暴雨应该没有问题,今后将通过完善排水系统的建设,使上海地区的排水能力都达到“一年一遇”。今年已新完成5个排水系统建设,在建的还有5-6个。
目前,上海新建的排水系统已发挥了作用:靠近苏州河的光复西路属普陀区“三湾一弄”,历来是上海城区马路积水的重灾地区,原先每小时排水能力仅25毫米,一下雨就积水。新排水系统使得该地区排水能力和全市36毫米/小时的标准持平,排水速度大大提高,附近居民也不再像先前那样一下暴雨就叫苦连天。
到世博会召开前,上海将大幅提高防汛排水能力,基本消除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空白点,新增泵排能力500立方米/秒,中到大雨时将避免马路积水。
衡山路常积水,老问题能解决吗
衡山路、吴中路一带昨天照样是积水的“重灾区”,昨天,途经那一带的市民被水淹过了膝盖,不少出租司机望洋兴叹、绕道而行。记者昨天了解到,13时许该路段就开始积水了,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低洼地,水流到那排不出去,不少斑马线也被淹了,尤其以衡山路高安路口最为严重。
章震宇表示,目前衡山路、吴中路一带的排水系统的确尚未完善,排水系统工程建设比计划进度滞后了3-4年,目前,吴中路泵站已建好,但因为交通组织、拆违动迁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排水管网至今未完善,所以暴雨期间有时会出现排水不畅的现象。
编后语
今年最大暴雨不期而至,在世博来临前的最后一个夏天,考验着这座城市。70多条马路积水,3000多户民居进水,个别地铁站厅进水,个别下立交和地道因积水暂时封闭。这份答卷似乎并非那么完美。
当然,有人会用这场暴雨的强度之大较为罕见来作为理由,可上海市民对去年罕见暴雨给中环仙霞路地道造成的巨大“破坏力”记忆犹新。恶性气候在夏季频发已经是一个趋势了,在明年的世博期间,如果不能对这样恶劣的天气甚至是更为恶劣的天气做好充足预案的话,一场暴雨就会给世博会的成功召开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可喜的是,经历过几次惨痛的教训后,申城应对暴雨的经验在不断提升,防汛部门在第一时间抽调了大量人力,投入排水抢修工作中,地铁部门在危机中也及时缓解了水情……
但是,现状并非无可挑剔,水漫申城之后,希望气象预警提升精确与及时性,希望有关部门加强联动协调的呼吁不断被提出。
此外,天灾带来的考验并非仅限于有关部门,一场暴雨也是文明素质的测试。笔者在暴雨期间正好经过愚园路,过往车辆疾速行驶在没膝的道路上,飞溅的水波洒向撑着雨伞的行人,引来一片侧目。可见,并非所有市民都通过了这次考验。(作者: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