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世博会的碳排放量并给出改进建议,利用暑期调研15个轨交枢纽站周边小吃摊点的分布情况……记者昨日从团市委学校部获悉,今年暑假,近百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直指”将于明年召开的世博会。
同济大学2007级环境学本科生今年暑假的实践课题为《“为世博擦去碳足迹”——关于上海世博会带来的碳排放量评估及改进》。“简单说,就是要建一个可行的数学模型,让大家对自己每天的碳排放量以及怎样减少排放有最直观的了解。”课题组负责人杨凤伟介绍道。
但是,为了做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计算模型,杨凤伟和他的7名同伴可费了不少“折腾”。
首先是做问卷调查,涉及的问题包括:你将乘什么交通工具参观世博园区?你有想到过这么多人会给上海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吗?你选择出行方式最先考虑什么因素等等。
7月初,课题组的成员在人民公园、五角场、世纪公园、南京路、浦东东方路等地发放300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市民参观世博园区首选轨交,但是仅有11%的市民出行首先考虑环保,近七成首选因素是“最舒适”。
“这里至少可以反映两个事实:首先我们要做碳排放的计算模型的话,基准交通工具应该是轨交。其次,虽然环保理念大多数人心中知晓,但是融入生活的程度并不高。”
问卷调查结束后,课题组便开始走访市交通局、统计局,以获得较为确切的上海公交相关统计数据。比如上海轨交一年的客流量是多少,其碳排放量大致有多高等等。之后,课题组便开始做数学模型的搭建工作。
据介绍,这个模型以个人的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计算出平均一个上海居民从家中到世博馆参观了一轴四馆之后一共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再乘以世博局估计的参展人数,从而得出一个比较保守的但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数据。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世博馆里的太阳能巴士、电瓶自行车所倡导的“零排放”做了估计,与一般的耗油巴士作比较,彰显节能减排的优越性。
杨凤伟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让市民可以通过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换算出每个人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终提高普通民众节能减排,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时时刻刻想到环保。
EXPO
新闻附件
交大:动动手指逛园区不迷路
世博园区内结构复杂,如何能不迷路,如何能避开拥挤的人流寻找一条畅通的道路,这正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和软件学院的蔡琳琳和她的同学们正在考虑的问题。
据悉,这个名为“世博园区动态模拟电子导游优化系统”的项目,最直接的功效,是在世博会期间,为游客在世博会场馆内进行导游。游客只要动动手指发条短信,就能获得一条路线短信,导游涉及世博场馆内的观展以及餐饮。记者了解到,计算路线也将尽量避免经过人流量大的场馆,有效减少世博场馆内的人群拥挤现象。一条短信咨询费目前定价在0.2元左右。
与此同时,“动态模拟电子导游优化系统”还可能以电脑界面的形式出现,功能与短信服务相同。世博会结束后,该系统可能会推广到旅游胜地或具有固定娱乐设施的游乐地区。
华师大:建立网站为游客服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同学们目前在做的项目,是构建实名制多维网络互动空间。
这个网站将及时发布世博最新消息,同时以类似博客的形式出现,只要以实名注册就能上传自己的照片、DV作品以及发表自己的观展博客。此外,还可以与外国游客进行深度文化交流,比如推荐自己喜欢的饭店旅馆、在线翻译,甚至还可以进行收藏交换。
复旦:为轨交站小吃摊规划支招
复旦大学化学系大一的修力琛,最近天天跟小吃摊打交道。这两周,他和8名同学一直在2号线和3号线沿线“游荡”,走访15个枢纽站的小吃摊分布情况。
“我们要做的,是记录站点小吃摊的卫生情况、上下班高峰的销售情况、价格情况,还有会不会带来污染等等。”修力琛说,这些情况看起来简单,但有很多细节在管理上是可以改进的。
比如,在江湾镇站,进站的地方有高及膝盖的围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无法进入,这就使得小吃摊点前不至于太混乱。而像东宝兴路站旁,虽然越靠近站点的生意越好,但很多流动摊贩反而选靠近高架的地方摆摊。摊主说这样方便躲避城管。再比如,轨交小吃摊点,卖烧烤产生的污染肯定比蛋饼、蔬菜卷大,因此小吃的品种是不是可以调整?( 早报世博记者 邹娟 实习生 施逸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