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迎世博的日子里,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践行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他们是坚持了九年之久的浦东东明社区聋哑人文明劝导志愿者队伍。每周一到五,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在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凌兆新村公交终点站便能看到一队身穿红马夹、头戴小红帽、手佩绿袖章的老人。他们站立在84路、583路候车亭和车门旁,挥舞着小红旗,维护乘车秩序。有乘客把烟头丢在地上,“小红旗”立即凑上前来,对着烟头连连摆手。
84岁高龄的陈英不聋不哑,却是这支聋哑人文明劝导志愿者队伍的“领头人”。 一个长期在残联部门工作如今“退而不休”的“孤老太”,怎么会带领一群聋哑人在公交站点“上岗”呢?
争“上岗” 讨“说法”
原来,浦东新区文明劝导志愿者服务大队刚成立时,街道聋哑人协会负责人就向街道志愿者协会提出,想带着聋哑人朋友一起“包干”一个站点。“汽车喇叭都听不见,放在车流人流集中的公交车站怎么让人放心?”街道志愿者协会没想到,自己出于安全考虑婉拒聋哑人朋友的热心,却招来他们“强烈抗议”,“翻译”陈英老太等带领大伙到新区文明办、新区志愿者协会等部门“告状”。最终,他们争取到在凌兆新村公交终点站“上岗”的机会,街道则请相关车队在他们“上岗”的地点安装了安全护栏,凌兆新村终点站拥有84路、583路、632路和986路4条公交线。
于是,每天早上七点半,陈英都会准时出现在84路终点站台,把随身携带的布包往栏杆上一扎,再用手帕擦擦脸上的汗水,举着旗子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尽心为来候车的乘客和过往的行人提供帮助。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陈阿婆。“陈阿婆,今天这么热您还来,最近好像天天看到您啊!”“我来帮他们翻译翻译,碰上问路的免得耽误人家时间。”“陈阿婆,您住哪里?”“我住在卢湾区,过来两部车,很方便的。”“可您这么大年纪了,不累吗?”“不累不累,交通蛮方便的。”陈英没有华丽的语言,高调的口号,只有最质朴的心意。其实卢湾区到东明,隔着黄浦江,没有地铁线,九点之前不能享受免乘补贴,84岁高龄的老人每天要顶着烈日换乘两部公交车,却心系着志愿工作,口赞着交通方便……
难忘啊,这支队伍正式成立的那一天,首批28位聋哑人注册志愿者接过自己的红马甲、小红帽时都站得笔挺、两只手举到胸前,“这是最庄严的交接仪式了,他们真的很珍惜这个机会。”街道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回忆道。
用笑脸来说“不”
聋哑人文明劝导志愿者怎么向不文明现象说“不”呢?陈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最佳“装备”:“笑脸牌”。牌子的正面是文明用语,反面则是“谢谢配合”四个大字和一张手绘的“笑脸”,看到有人乘车插队,“当班”的聋哑人志愿者就会走上前去,先亮“笑脸牌”,再连连摆手;有时遇见有人乱扔垃圾,自己上前捡起放进垃圾箱,再指指胸前的牌子。“一般市民都懂的,会不好意思的”,陈英说,就算有人争执,聋人志愿者也只是微笑,这时候她就会上前翻译,多说几句。碰到有人问路,聋人志愿者们也会马上招呼陈英来回答。
站点几个车队的司售、调度人员,每天乘车的乘客们都很感谢这群特殊的志愿者。哪部车子要开,他们都会事先看好,然后站到车前扬起小旗子示意;车子进站,他们“分工”明确,有人守好车门秩序,有人帮着维持“队形”;看到站点上有垃圾,他们主动清扫……
如今,这支队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们能行”,原本散落社区各处的残疾朋友也“团结起来”了,希望今后发展更多“兄弟姐妹”走出家门、助人自助。大家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们的翻译――家住鲁班路的陈英也能安家东明社区就近“上岗”,省得每天路上来回2个小时,让人“放心不下”。
无私奉献不图回报
“一般市民都心领神会,而且特别愧疚”。年愈八旬的翻译陈英老人向记者介绍,并激动地说道:残疾人踊跃为世博尽绵薄之力,正常人怎么好意思不改改陋习呢。我是深受受聋哑人志愿者精神鼓舞,每天与他们一起“上岗”。每月的5号、15号、25号,劝导队的28名成员除在车站“站岗”外,还会到社区里帮忙铲除“小广告”、清洁家园。
如今,每天清晨七点到八点,84路终点站的橙色马甲、红帽子已成为一道固定标志,越来越多的市民想要问路时会首先想到求助于志愿者而不是交警。大家觉得志愿者亲切,并且志愿者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笔者不只一次看到,有人特意从很远的地方走来,向统一着装的志愿者询问道路。然而84路终点站的志愿者队伍全部由聋哑人组成,当被路人问路时不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们胸口佩挂的牌子也仅限于为奉劝行人乱扔垃圾行为而得到理解时的“谢谢配合”四个字,虽然问题不难解决,车站等车人会帮着志愿们回答,问路者也经常满意而去。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像陈英一样懂得手语专业人员,但陈阿婆毕竟年事已高,因此就更需要新一代的接班人加入到志愿者手语翻译的行列。目前,东明路街道已经在物色培养新的手语翻译。
阿婆情系着东明、情系着世博、情系着聋哑人、情系着志愿者事业。东明路街道一直很想为陈阿婆做些什么,曾经提出要为她在东明租一套住房,以免却她周车劳顿之苦,或是一星期只来一次,她都婉言谢绝,就连一张小小的公交卡也断然不肯接受。她说:“我有退休工资,我也还有力气跑,我不要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作为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她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和激励着每一个人;作为一名优秀党员,她的情怀却又是那么真切自然与坦荡。她事迹令每个听过人为之动容,她却觉得那是她份内的事,能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是种无上光荣。(物约通讯员:正中华 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