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轴六个阳光谷已经建成 世博轴主创设计师之一李宏接受专访
6个巨大的阳光谷,“盛开”在长约1045米、宽约90米的世博轴上,硕大的“花瓣”在距地面约30米的空中“绽放”。
在世博园内的最大单体工程——世博轴工程施工现场,记者了解到,目前6座阳光谷已经建成,近7万平方米的超大膜结构安装已经过半,阳光谷的玻璃幕墙安装工作也即将结束,下个月靠近黄浦江的一号阳光谷将安装旋转步道,这也是6个阳光谷中唯一的旋转步道,到9月份整个基建施工将全部结束,新颖独特的上海世博园区中轴线将展现于市民眼前。
“阳光谷的造型和体量在世界上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但造型来自于功能,尽管很多人关注造型。”作为德国SBA公司的项目主管建筑师、世博轴主创设计师之一,李宏这样告诉记者。
根据园区规划,世博轴是一条大型通道,南面是浦东园区的主入口,北面是黄浦江边的庆典广场。也就是说,中国馆与演艺中心、主题馆与世博中心这四大永久性场馆分别位于东西两侧,世博轴如同一条园区内的“主动脉”,每天集中和疏散数以十万计的参观者,就如同字典里有关“轴”的阐述——“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
“世博园将成为第三个市级中心”
世博轴建设在2006年进行了设计方案招标。“和人民广场、陆家嘴一样,世博会后这里(即世博园)将成为上海第三个市级中心,”李宏回忆起当初的构思,“不论从性质还是尺度上讲,世博轴都绝非简单的建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既要满足世博会期间的使用功能,也要有后续利用的价值,还要有很好的象征寓意,就像埃菲尔铁塔,在世博期间建起来,代表了当时人类的技术成就,会后成为城市永久的标志和世博会记忆的象征。”
考虑到参观者从持票等候安检,到园区观光、娱乐、休憩,都会依赖世博轴,它的设计要求很高。“因为它有超尺度结构,宽的地方超过100米,长度大约1000米,跨越4条城市道路,联系5个街区,连通3个轨道交通站,地下2层,地上2层,是世博园区内规模最大的单体工程。两侧以绿坡(的设计)使地下空间开敞,但考虑到建筑的宽度,必须从中间打开,把阳光和空气引入地下,于是就有了阳光谷的概念。”李宏表示。
最终,来自德国SBA公司的方案,以“集商业服务、餐饮、娱乐、会展服务等多功能”的准确定位,以及独特的“绿色宜人的地下空间”概念中标设计方案。
地上地下拥有一样的新鲜空气
世博轴这个超大尺度的空间,既要体现雄壮,又要使得人在其中不感到渺小,这需要处理人、自然、技术三者的关系。主创设计师之一的Bianca Nitsch女士(德国SBA公司设计人员)认为,世博会已从早期对工业技术成就的展示,发展到近几届更注重呈现当代人对人与自然、技术三者关系的思考。世博轴的出现,正印证了这一转变。
阳光谷总高度为41.5米,最大的一个阳光谷最高处直径达90米,基座处的椭圆长轴达20米左右,其中5个阳光谷是椭圆,一个是正圆基准的负高斯双曲面。自由轻盈的形态,仿佛随手勾勒的旋转曲线,其实蕴含了严密复杂的力学和结构原理。“如果把人流量巨大的世博轴看作一条宽大的河流,河水的流动产生转动的漩涡,阳光谷的形态就仿佛湍流中连通上下的漩涡。”
漩涡只是河水的一种形态,而阳光谷不仅仅是一种形态,它还要把阳光、空气乃至雨水引入地下,用绿色环保理念,打造一个绿色之谷。
“阳光谷的造型更多地因为功能上的需求。”李宏说,地下与地面相比,很难做到空气新鲜,也很少有自然光进入,“通过建造阳光谷,就是要把阳光、空气等地面上才能享受的环境要素引入地下,使地下空间拥有与地面上一样的高品质。”
阳光谷顶部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能充分吸纳阳光、空气和雨露,并把它们自然地延伸至地下,即使游客行走在地下,也能看到头顶上的那一片苍穹,地上地下的界限在人们的感觉中被打破。
承受力曾做过试验
阳光谷在10米平台上方敞开,周边没有一根柱子支撑,遇到台风会否不安全?李宏表示,对于阳光谷的结构受力已做了风洞试验,“达到了规范要求,还加上一定的保险系数。”
同时阳光谷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态建筑。考虑到世博会期是从5月到10月,其间正值上海高温多雨的季节,大多数雨水通过阳光谷汇集到下面的水渠,经过净化,用于清洗车库、道路、浇灌绿化等,节约了水资源和能源。在世博轴的建造过程中,还采用了地源热泵结合工程桩技术,空调的冷热源不再依靠烧煤或烧油的锅炉,而是从地下取得。
“因为附近没有放置冷却塔的合适地方,而且就是放置,也容易影响景观。没有了冷却塔,传统的空调模式就需要改变,而地源热泵结合工程桩技术就是在桩基施工中,将水管结合到桩上,埋入地下,形成约600公里的封闭系统。地下较深处温度基本恒定在15摄氏度左右。夏天水打下去,在水管里水的温度会降低,就变成夏天空调的冷源,而冬季正好相反,成为热源。”李宏说,“此外还有江水源热泵,利用黄浦江深层的水温也是相对恒定的,也可以作为冷热源。”
中外团队合作结晶
建筑为人而存在,建成后的世博轴需要有一个人性化的空间。
在10米平台做一个膜结构的顶,为众多的人流遮阳挡雨。顶不能有柱子,又要向两边展开,所以选择最轻盈的材料,单片膜的厚度仅1毫米。连绵的“白色幕布有飘逸、轻盈之感”,与轻巧挺拔的阳光谷相连,浑然天成。
内部空间则会聚集商业、服务设施,为此设计成几个标高不同的街道,处理成一个个小的建筑空间,又相互打通,形成一个类似城市的轴向空间。同时,清水混凝土、木质的纹理、石材的肌理的外立面处理,能让人感到自然之美。
世博轴与阳光谷,从方案设计到方案实现的过程,除了德国SBA公司,还有华东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院、上海建工集团以及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各方力量的支持,“我们采用的是中外合作的模式,彼此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协作关系,因为这个项目实施上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没有中方团队的深入合作,这样伟大工程的实现,特别是以这样高的效率建成,是不可想象的。”李宏颇为欣慰。
当参观者进入世博园区,会感叹眼前世博轴和阳光谷的气势和造型,而徜徉在世博轴上,头顶上夏日毒辣的阳光被隔开,黄浦江上送来的徐徐清风,或许会让人平添一丝清凉与内心的平静。(记者 李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