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97岁牌楼有望成世博“四朝元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4日 09:11  新闻晨报

  诞生于1912年的上海,在亚、美、欧三大洲流浪了近70年,曾参加过三届世博会的土山湾牌楼,昨天终于回到了位于蒲汇塘路55号的“娘家”,并有望在故乡参加2010年世博会,那将是它第四次亮相世博会舞台。

  雕刻部件多达数千件

  这件被视作“无法用金钱来估价的稀世宝贝”,昨天在土山湾博物馆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记者昨日在现场见到了这件历经沧桑的世博展品,为了修复方便,牌楼已被拆下分开堆放。“这个牌楼仅雕刻部件就多达数千件,是一件真正的无价之宝。”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浩杰说,从现存的照片上依稀可以看到,土山湾牌楼布局精巧,结构平衡,所有的雕刻细节都远远胜于一般的石牌坊。4个柱子上都饰有蟠龙,柱子的基础部分环饰42只狮子,牌楼前后各有一块牌匾。“这样的展品,在上海世博会众多展品中,肯定不会有第二件。”宋浩杰在回归仪式上激动地表示。

  几度易主异乡流浪70年

  “当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宾客们来到教育展厅的西北角时,他们比往常逗留了更多的时间。展品被艺术地摆放着,做工非常精细,在整个展览会都找不到能够与之匹敌的艺术品。他们被告知这是由中国上海土山湾孤儿院选送博览会的展品。”在美国作家D.J.KavanaghS.J。所撰写的《土山湾孤儿院》一书中描写了于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那一年,土山湾一共送了100多件木雕、绘画等工艺品,并获得数枚奖牌。土山湾牌楼从此与世博会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牌楼又参加了1933年芝加哥和1939年纽约世博会。但是,纽约世博会闭幕后,该牌楼几度易主,最后落入一位美国人之手,牌楼被“大卸八块”,值钱的相关部件全卖了,其中包括金殿的金顶和部分牌楼的雕刻部件。

  1985年,一位北欧建筑师出手相救,抢救出土山湾牌楼的剩余构件,并于第二年运抵瑞典。在瑞典,该建筑师联手一位华裔学者共同开始了牌楼的修复和研究工作。

  在流浪了70年后,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和瑞典方面终于在今年4月23日签订了土山湾牌楼的转让协议书。6月中旬,承载土山湾牌楼集装箱的远洋货轮从瑞典斯德哥尔摩港口出发,驶回故乡。

  回家后明年有望亮相世博

  宋浩杰透露,近百岁的牌楼目前的“健康”状况尚属良好,但也有部分缺损部件,“修复唯一可以参照的历史资料就是一张老照片。”尽管难度很大,但徐汇区文化局已从浙江和安徽两地请来古建筑技术专家提出修复方案,今天起,土山湾牌楼将会进入“修复期”,预计年底前可基本完工。

  而作为牌楼“娘家”的蒲汇塘55号,也正在经历修缮工程,即将成为展示土山湾文化的土山湾博物馆,牌楼则将成为“镇馆之宝”。

  此外,徐汇区文化局还透露,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有意将土山湾牌楼以及土山湾博物馆的其他藏品,一起纳入世博会园区。

  参博记1915年 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1933年 美国芝加哥“世纪进步”世博会1939年 美国纽约“明日世界”世博会

  土山湾位于徐家汇南部,1840年,外国传教士大批前来中国,在徐家汇建起了天主堂、修道院、藏书楼、博物院、天文台等,在徐家汇一带形成了以土山湾为中心,方圆十几里的教区范围,成为当时中西文化结合最具规模与影响的西方文化传播地之一。 1912年,十名孤儿在外国指导老师葛承亮修士的带领下,用柚木雕刻出高5.8米、宽5.2米的土山湾牌楼。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