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地方财政5月份扭负为正 6月份增14.9%
二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超13%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6% 6月份达15.7%
上半年核准对外直接投资7.2亿美元 增2倍
随着2009年上半年“半年报”的出炉,一系列核心数据表明,一度低迷的上海经济开始出现“拐点”,稳步回升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
财政收入增速由负转正
从5月份开始扭负为正的上海地方财政收入,6月份增长达14.9%,创下去年下半年以来增幅最高值。财政收入增速由负转正,反映了经济指标回升对财政增收的带动效应显现。
二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13%,其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以及从业人员的占比双双达到60%左右,创下历史新高。徘徊多年的服务经济终于从“半壁江山”向“三分天下有其二”挺进。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效益等也持续增长。
就业压力也随经济上扬而减轻,农民工、大学生、白领三类重点人群的就业率逐步回升。1-6月,上海全市净增就业岗位6.7万个,为近年来罕见。其中,通过政府促进就业计划扶持创业小企业5540家,创造就业岗位2.5万个。同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双双同比增长7.6%以上,增幅大、差距小。
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上半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6%,其中6月份增速达15.7%;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9%,6月份增速更是高达36.3%。随着逐渐增多的上海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成倍增长,上半年上海共核准对外直接投资95个,投资额达7.2亿美元,同比增加两倍。
接连出台系列应对之策
国际金融危机虽是一场遭遇战,上海却打了一场有准备之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多次强调,“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精神,也要尽特殊努力”,要善于在危机中抓住机遇,敢于采取特殊之策,打破常规,提高效率,解放思想,克难奋进。
如同与风暴赛跑,上海接连出台了系列应对之策:年初,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1+3”就业计划实施;2月,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措施出台;3月,旨在利用政府采购推动企业创新的《上海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发布;4月,规划面积逾26平方公里的虹桥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推进;5月,贯彻落实国务院“两个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细化明确160多项今年要推进的重点工作;6月,新能源等9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居住证与户籍衔接政策的实施细则等正式出台……
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
紧紧围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会筹办有序进行”这一总体目标任务,立足扩内需、全力保增长,坚持调结构——这,就是上海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作出的战略抉择。
尽管,淘汰劣势产能会减少200亿元以上的生产总值,上海还是结合世博会环境整治,全年要淘汰600项落后产能;尽管,经济调整期的政府财政增收压力较大,上海还是挤出100亿元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尽管,保增长压力不小,上海还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实施“批项目、核能耗”制度,把一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通过推进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形成80万吨的节能量,还在全国率先实行节能空调补贴。调整难免痛苦,但付出总有回报。
千方百计做好世博文章
虽然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还不明朗,上海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但上海已在为打基础、利长远而布局谋篇,高瞻远瞩而脚踏实地。
上海及时提出了今年要抓好包括全力筹办世博会,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四个中心”等6件大事,强调要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推进落地、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一系列关乎上海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陆续推出。原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后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作为我国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区,1210平方公里的“大浦东”有望成为上海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等9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进展顺利,预计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产值可达到1.1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4500亿元。
规划面积超过26万平方公里的上海虹桥商务区已具雏形。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商务集聚区,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新平台。
尽管距世博会开幕还有200多天,但上海的决策者已经在研究世博会后上海的经济发展课题,千方百计做好世博文章,放大世博效应,应用世博科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旅游、物流、创意等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