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今晨溘然长逝,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言。但他留下了最美好的祝愿。
就在今年5月底,记者受上海“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之托,邀请先生为上海世博会撰写寄语,季老欣然命笔:“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这美好的祝愿,足以让我们读出这位世纪老人的殷殷深情。
近年间,因为采访,我有机会接触了季老及他的亲人、友人、学生,有幸了解到季老一些晚年生活的片断。今天,回忆这些零星的片断,季老在生命倒计时阶段的场景,宛若一张张速写,呈现在眼前。
用耳朵“听”世博
今年5月31日,我接到季老之子季承的电话:“我已经把我父亲给世博会的题词,放在了三〇一医院西院的传达室,你来取吧。”
我于当日下午3时来到传达室,季承刚刚因事离开,他委托两位被安排于3时之后拜访季老的朋友接应我,其中一位是湖南省作协会员。他双手郑重地递上题词,那是先将题词平铺于报纸、然后随报纸一同卷起的纸卷,用一根细绳系着,绳上别了一个纸条,上写“文汇报”三字。
解开细绳,摊开纸卷,只见题词被报纸保护得不带一点褶皱,“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十个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气韵洒脱。这是季老献给上海世博会的最珍贵礼物,而我代表“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所呈上的只是一份绵薄的心意——两盒黄山毛峰。
次日,季承代表他父亲对那两盒茶表示感谢。我向季承表达了文汇报想去拜望季老的心愿,季承答应尽快安排。我了解到,每周三、周六和周日下午是探视时间,而近一两个月的日程已经排满。
季承告诉我,季老非常关心上海世博会,问他世博会主题,他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会来句英文:“Better city,better life!”他高兴地说:“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科技的盛会。”
季老是通过“听”来了解世博会的。季老曾做过白内障手术,再加上视觉神经的衰退,视力变得模糊,他只好用他听力尚可的耳朵来满足对国家大事的知情欲。季承每天会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为父亲读报纸、讲电视,告诉父亲“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季老边听边乐呵呵地点头:“好!好!”当季承告诉父亲:“‘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想得到您的寄语。”季老爽朗地表示:“没问题!”立即让儿子准备笔墨。
季老手执毛笔,不偏不抖,落笔果断。唯一让他担心的是:“我看不清,就凭感觉写了,不知道写得好不好?”
临终前一天留下三幅最后的墨宝
季羡林曾对季承说:“如果我的字能让一些人高兴,能对一些事起到好的作用,那就是‘好事情’,你们不要拒绝。”
其实,季老每次题完字,眼睛总会红肿,但他坚持对“好事情”来者不拒。季承于心不忍,但后来和医护人员等沟通,发现“让老人写一写、动一动,老人的精神状态反而好,这对健康更有好处。”
季承告诉记者,昨天下午,季老还在做“好事情”,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三幅墨宝:“臧克家故居”、“弘扬国学,世界和谐”、“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
享受迟来的天伦之乐
季羡林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逢人便说“我现在很幸福。”当人们猜度他是否因字画风波而动怒伤情,5月31日曾去拜望季羡林的一位佛门师傅说:“他早就超越了对财富、对地位、对名誉的世俗之见,对他而言,亲情才是最珍贵的。
去年11月以来,季羡林的独子、74岁的季承结束了与父亲长达13年的隔阂,父子俩享受着迟来的天伦之乐。今年5月退休后,季承更是每天上午就去看父亲。
季老有各种心愿:“替我去祭扫一下山东的祖坟”;“我想喝啤酒”……季承便一一去落实。季承还专门从济南订做了父亲爱吃的小吃“油旋张”,父亲就着啤酒,来块“油旋张”,直呼“好味道。”
季承说:“父亲每天总要在沙发上靠着靠垫坐坐,跟我聊聊天,我会和他商量今年7月20日,怎么给他的孙子过生日,今年8月6日,怎么给他老人家祝寿。昨天下午,我还给他按摩了手臂。”
季承是在得知父亲心脏病发作后,于今天早上8时赶到三〇一医院的,“那个时候,他已经昏迷了,表情很平静。当医生在一小时后宣告我的父亲死亡的消息,我怎么都无法接受,总觉得他还应该多享受享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