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世博,不仅仅是打扫卫生、清洁家园,也不仅仅是建设雄伟场馆、采用尖端技术。前天,在市人口福利基金会等举办的世博专题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迎世博更关键的是提升市民素质。
什么是市民素质?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余玉花教授认为:市民素质的核心是公共规则意识。美好城市的基本条件是文明有序,而秩序的根本是规则。在上海巨大的公共空间、频繁的公共交往中,如果没有各种规则来调节公共性与私人活动意愿之间关系,那么人们将难以有效出行,公共场所会拥挤脏乱不堪。
余教授说:“上海人的素质总体是不错的,但在乘车、驾车、走路、抛垃圾、排队等公共生活方面,不遵守公共规则的现象仍不少见。这是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感到的遗憾之处。”
专家分析,上海市民公共规则意识薄弱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心中缺乏公共规则,有些人认为这类规则束缚了个人自由,甚至个别人违反规则后还显“得意”,认为这是上海人的精明,“脑子活络”,把遵守规则的人看成是“戆大”。另一种情况是知道应该遵守公共规则,但“陋习难改”。
“上海人有轧热闹的劲头,但没有管‘闲事’的勇气。”余教授指出,要从培养规则意识入手提升市民素质,固然需要公共管理者严格执法,更重要的是,市民应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担当责任,对公共场所中的不遵守规则行为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管‘闲事’提到上海人素质的高度,应成为现代时尚。”
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提升市民素质,青少年是一支根本性的力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青少年志愿服务“功不可没”。上海世博会完全可以做到甚至应当超越。“世博会是习惯的博览会,城市文明在行为习惯上将得到最鲜明的体现。上海要以举办世博为契机,促成市民行为习惯良性发展,这既是为青少年良好素质奠基,也是为文明中国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