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局一号楼内,吴志强接受了世博日报专访。早报世博记者 高剑平 图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韩晓蓉
作为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和世博有着20多年情缘。位于浦东南路的上海世博局一号楼内,有一间专为他留出的办公室,早报记者日前在此对他进行了专访。这位看过世博会最多,研究世博会最深,储存世博会资料最全的人,得出了一个最大胆又最肯定的猜想:20年内中国还会再办世博。
一句话影响一生 20年世博情缘
吴志强教授和世博会的关系,有两个关键的时间,20年、5年。
1984年,吴志强就开始收集世博的资料,在1994年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优秀青年论文颁奖仪式上,一位老人给了他一本《辞海》,并说,“你是学规划的,可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一些资料,为将来上海举办世博会做些工作。”这位智者就是老市长汪道涵。
一句话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2004年,吴志强被任命为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距离1984年他关注和收集世博会资料,已整整20年。
至今,吴志强担任世博总规划师已过五载。“担任世博总规划师前后的区别,就是从研究兴趣,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责任。这一切激励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吴志强说。
上海世博会是未来 世界动力的结合样板
吴志强教授说,中国办世博会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或者国外经验可以照搬,而对于上海要不要办世博也曾有过不同声音。
有人曾经说,网络都出现了,还要办世博干什么,但吴教授认为,网络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好比技术不能代替观念,现有的成果不能代替对于未来发展面对面的探讨和思想碰撞。
还有人说,现在全球化、一体化,还要世博会干什么?吴教授指出,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的认识还是不同的,各类思维方式也不一致,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需要交流和思考,而不只是恪守世界唯一的标准答案。
正是出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促成了上海世博会一定要办成功的决定。吴教授表示,上海世博会将不同以往的世博会,是有全新中国模式的世博会。
在吴教授看来,必须认清全球化条件下的三大要素——网络、城市和企业。在全球化时代,要办网络世博会;在全球化条件下,城市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全球化条件下的今天,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城市的战略性发展要融入上海世博会。
吴志强自豪地表示,上海世博会将是未来世界动力的结合样板,城市的未来不是简单的道路网线,而是将世博会的场地变成未来城市的不可分割的组件。利用全球智慧来组装城市的未来发展。
“上海世博会就好比一台高性能的组装电脑,主板是中国的,各国作为元件插入中国的主板上。”吴教授说。
睡眠不足5小时 再忙也要陪父亲吃饭
吴教授还身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忙碌成了生活常态,每天凌晨两三点入睡,早上8点就要赶到世博局工作,睡眠不足五小时。他笑称自己不是铁人,这几年经常缺觉,但失眠和自己从来无缘,碰到床就要睡了,在路上或飞机上,都会偷空打个小盹。
虽然很忙很累,但吴教授认为自己身累心不累,因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很有意义,参与世博会,学术上有收获,经历上有收获,认识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专家,学到了很多。
面对繁重的工作,如何减压?吴教授兴趣广泛,会画油画,会拉大提琴。他还是个孝顺儿子,周末会陪90岁老父亲吃饭,还很郑重地写在记事本上。他表示,忙于世博,陪家人的时间有限,但会千方百计挤出时间。
开幕首日“不紧张” 前夜可能会失眠
距离世博召开只有300多天,总规划师将再对总规划方案进行审视和再细化,同时进行反思,反复确认每个细节。
当被问及开幕第一天会否紧张,吴教授回答不会,但开幕前一晚估计会睡不着,毕竟辛苦多年的心血第二天就会得到检验。
吴教授说,世博会举行的184天里,他会继续负责总体规划,做好服务和保障,世博结束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睡一觉。
总规划师的建议
●上海人作为东道主,应把白天的参观时间尽量让给外省市和海外游客,可选择夜场时间, 避峰填谷,而且这时也是下班纳凉的时段。在人多的时段少去,在人少的时段多去。
●中国馆的参观人数预计会爆棚,上海人可以不去挤着参观,把这个热点让给客人。在10月份世博会结束后再去参观,中国馆在世博会结束后还会永久保留。
●比较好的参观季节是五六月。预计5月10日至6月20日是一个参观低谷,这个时间国内参观者可尽早过来参观,避开暑假和后期参观高峰。
●海外游客既然来到了上海,也可以到长三角的周边城市走走。
总规划师的一天
8:00 到世博局,早餐时间和设计等众多部门在非正式的早餐会上沟通,分工布置好任务
9:00 和世博局规划整体的讨论
10:30 世博园林等两场专题会议
中午午饭时间 和局领导协商工作
13:30 世博园设计工程指挥部以及浦东建筑设计的会晤
15:00 指导研究生论文
15:30 接受采访
16:30 又有一个会议
18:00 晚餐,下班后回家
晚上 整理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直到两三点
世博总规划师之最
最开心的事 用行动让世界为中国鼓掌
办一届让中国人自豪的世博会,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成长和为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所作的努力,中国世博会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方面会做得相当努力,会提出一个下一代城市的实验和示范。
最感动的事 老校长半夜送咖啡
最感动的事不止一件,太多了。比如当年同济大学的校长、现任科技部的部长万钢半夜里给我送来咖啡,说:“我不懂规划,你们为中国办世博,辛苦了。我能做的就是给你送杯咖啡。”
再比如,提出保留老厂房的设想时,以为会招来激烈反对,甚至做好了被骂“脑子坏掉了”的准备,结果副市长杨雄说了一句“原汁原味保留”,感动得一塌糊涂。
他们虽然自谦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对于专业的理解和尊重让人开心。
总体而言, 得到理解最让人感动。
整体世博规划划出了八片区域,6.6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1万多户人家没有拆,老百姓很开心,这一举动也得到了多方的理解。
化解的最大难题 保留了老建筑
保留了25万平方米的旧式工业建筑,让它们成为世博会展区的一部分。
其中江南制造局的绝大部分建筑都会保留,包括译制中国第一张化学元素表的翻译楼,第一架水上飞机的生产地等。
最难过的事 没有最难过的事
虽然当初的规划和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的想法不能实现,但是世博会是在有限的资金、有限时间、有限人力和有限技术的情况下办出的。
在规划不能实现时,还会安慰同事:这一部分的规划没有实现是没有关系的,中国还会再办世博会的,下一次或下下次再把第一次没有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一一实现起来。
最棘手的事 7000万人的安全舒适
7000万人进入上海参观世博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极其棘手,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且持续时间又相当长,有184天之久,温度问题,尤其重要。为参观者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是最大的目标。
上海世博会和以往世博会不一样,它是在城市中心跨江举办。最难的就是7000万参观者在城市中心区如何移入移出的问题。
184天,平均每天40万,最高峰80多万。这相当于每天在大都会的中心搬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进来,然后再搬出去,要连续搬184天。
世博看点 今日之创新、祖先之创新
世博会有很多的亮点和看点,但总结而言就是创新,三大创新:今日之创新、祖先之创新和民间之创新。
今日之创新将是全世界最新创新技术的集中展示。
比如LED技术发展很快,上海世博会在规划时就预测LED的发展,在世博会的光线使用上,预先想好2010年时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光线如何布置。
二是祖先之创新,各国最传统最具历史意义的创新,如埃及展示金字塔等。
三是民间之创新,土特产、民间工艺、民间烹调、手工艺品等。
最肯定的猜想 2030年前,还有机会再办博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仅仅办一次世博会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至今已办了大大小小17次世博会,影响力大的综合性世博会就有6次。
日本大阪世博会上让半个国家的国民参观了世博会,为日本国民打开世界眼界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如果中国的中部、北部、南部、西部再各办一次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对于中国的发展推进力将是历史性的。我敢断言,中国在20年内,即到2030年前,还有机会再办世博会。
世博后的最大愿望 好好睡一觉
每年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我)也不是铁人。世博后的最大愿望就是好好睡一觉。